【摘 要】 加强对藏区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及功能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主义情感,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内外的分裂主义,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的观念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既兼顾到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关键词】 藏区; 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1-0106-02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
一、藏区初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国际反华势力的肆虐,藏区的安定团结局面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藏区人民平时的日常生活,正常的民族文化宗教活动乃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也日益加剧。达赖以"藏族的代言人"、"宗教领袖"、"和平使者"的身份在许多国家进行游说活动,利用国际讲坛,大肆宣传"西藏独立"言论,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与此同时又加强了对整个藏区的渗透,特别是针对那些不太了解本民族历史的中学生,妄图培植"藏独"的后备力量,如2008年3月14日,达赖集团再次指使一些恐怖分子在西藏拉萨制造了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此次事件还在我们阿坝藏区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藏区中学生从小没有很好地系统地受到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及正确的祖国观、宗教观、民族观、文化观的教育,对达赖集团的认识还是受家庭和祖辈等关于宗教信仰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藏区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及功能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主义情感,旗帜鲜明地反对国内外的分裂主义,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的观念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藏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一条中有这样的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
国学经典及关于历史人物的篇章无一例外都内含着爱国主义的内容。
例如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公输》、《虽有嘉肴》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握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二)描述我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篇章展现着中国的大国风度,在中国走上复兴之路,走和平崛起之路的过程,无疑可以激发初中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敕勒歌》、《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除了描述风景之外,还有借景抒怀,展现作者抱负的。如《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又如《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同时,《岳阳楼记》还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现当代的文学经典和历史人物、历史建筑,也暗含着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著名现代作家鲁迅、闻一多、老舍等人,更是以他们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激情。《土地的誓言》中作者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浓浓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令人震撼。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不但是文学家,还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文化阵地上,代表民族大多数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的、最勇敢的、最坚决的、最忠实的、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收入初中课本的作品毫无疑问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另外《黄河颂》、《最后一课》、《月是故乡明》、《木兰诗》等课文,其爱国主义内容更突出、更直接。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可以做到熏陶渐染、潜移默化,逐步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瑰丽篇章,无不渗透着作者热爱祖国,关切人民的激情宏志。我们在教学中只要精心品评,因势利导,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受到陶冶。
三、藏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讲读课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整合初中教材中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分类:
(1)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
(2)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土地的誓言》、《最后一课》、《故乡》等。作者在《土地的誓言》中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浓浓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令人震撼。《最后一课》中,作者描述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4)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5)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2、从教材安排体系中分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
(1)从诗歌单元中切入爱国主义教育。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17课23首。这些诗歌,每一首均堪称精品,信手读来,其间流淌着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2)从单元环节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材单元环节中也有集中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就专门编排了一个单元,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黄河颂》虽然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最后一课》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小见大,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AI写作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故事广为流传,学生易于接受,其中爱国报国思想溢于言表。
(3)从其它文学作品中切入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如八年级上册的《芦花荡》,作者孙犁,其中就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文学形象--老头子,在这个文学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邓稼先》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邓稼先是作者的老朋友,更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作者以真挚的笔触,深入地介绍了自己的老朋友,文章更加突出的就是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而爱国精神则是科学精神的支柱。《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文中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也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利用本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4)从其它教学环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中不仅仅在课文选编上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在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如八年级上册的一次综合性活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就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次综合性活动有四项活动内容,每项活动又包含若干小项,并非要求每项必做,通过这些环节的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和平思想,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七年级上册的关于汉字的附录部分,要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它,正确使用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更好地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至关重要。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开展读书活动,通过感想、体会、读书笔记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5)讲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简介时代背景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有些课文的教学,需要向学生简介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既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时机。
在分析中心段、重点字词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使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角色,与作者和人物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深化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学生领会了语言文字中所渗透的爱国情,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在总结课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每学完一篇课文,在总结中心思想的同时,适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主题的升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们新一代人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在指导朗读中抒发爱国之情:课文中写景的抒情散文和诗歌,修辞方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借以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科学设置作业,强化爱国之情: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作业,渗透爱国主义内容,发挥自我教育作用,以引起内因的变化,进一步强化爱国之情。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87页。
论文作者:苏开敏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论文; 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课文论文; 作者论文; 思想论文; 藏区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