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贸易相关指标分析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中国与东盟贸易相关指标分析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关指数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中国论文,指数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中国和东盟长期以来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全面迅速的发展时期,双边贸易逐步扩大。在2001年11月文莱的第5次“10+1”领导人会议上,各国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3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1月29日,东盟10国与中国在老挝首都万象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全面启动,表明亚洲国家向建立全球最大的共同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于中国和东盟贸易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Y.C.Park研究了东亚农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和未来走向问题;H.Chenery探讨了东盟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政策问题;我国国内学者潘青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和贸易竞争性进行了分析;而史智宇则研究了中国和东盟的出口相似度和贸易竞争性;王道俊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工业制成品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则使用贸易强度指数、行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四个指数分析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的必要性,这在该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对中国和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全面启动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一、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数分析

贸易强度指数( Trade Intensity Index简称TII) 是指基于世界整体贸易范围内,对两个国家双边贸易额和期望值的比较。常用的TII计算公式如下:

TII[,ij]=(x[,ij]/X[,it])/(x[,wj]/X[,wt])

其中:x[,ij]表示国家i出口到国家j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所有国家出口到国家j的出口额;

X[,it]表示国家i的全部出口额总和;

X[,wt]表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全部出口额总和。

因此,如果贸易强度指数( TII) 值大于1,说明双方的贸易流量比预期的大一些,如果贸易强度指数( TII) 值小于1,说明双方的贸易流量比预期的小一些。

从表1可以看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强度指数( TII) 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TII的数值均大于1,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比预期更加频繁,贸易额也逐渐增加。

表1 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强度指数

年份 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越南

文莱

2001 1.08

 0.08

1.04

 1.000.95

0.89

0.96

0.83

0.96

0.76

2002 1.10

 1.02

1.09

 1.211.42

1.02

1.12

1.28

1.25

1.25

2003 1.38

 1.18

1.32

 1.191.38

1.24

1.35

1.38

1.38

1.39

数据来源:World Bank(2001-2003),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二、中国与东盟的行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行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 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种产品目录中的物品。发生行业内贸易的原因是:产品差异、运输成本、动态规模经济、产品加总程度、各国不同的收入分配、不同的要素禀赋和产品多样性。有关一国IIT水平的测算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追踪一国随着时间而发生的行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或者可以使我们在某一特定时点上对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测算两国间的行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简称IITI) 的公式如下:

IITI[,jk]=1-〔sum[,j]|X[,ijk]-M[,ijk]|/(X[,ijk]+M[,ijk])〕

其中:X[,ijk]表示在国家j中的行业i向国家k的出口

M[,ijk]表示在国家j中的行业i从国家k的进口

行业内贸易指数( IITI) 的值应该介于0-1之间,如果IITI值为0.5,表示该国具有中等的行业内贸易指数值;如果IITI值等于1.0,表示该国的每一类商品的出口等于进口,该国的行业内贸易非常活跃;如果IITI值等于0,表示该国的每一类商品只有进口或出口而不是两者都有,该国基本上不发生行业内贸易。一个通用的惯例是以标准行业贸易分类( SITC) 标准为基础进行计算。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工业制品中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方面的行业内贸易指数除了缅甸、越南和文莱3国以外,均大于0.5,这说明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行业内贸易量很大,同一产业内贸易往来频繁;在杂项制品和未分类的商品中的贸易相关指数大多小于0.5,这说明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这些行业内的贸易不充分,来自专业化的收益也较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上还需要加强合作,以此实现共赢的局面。

表2 2003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工业制品(按SITC)行业内贸易指数

新加坡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柬埔寨 老挝  缅甸  越南  文莱

化学成品及相关产品 0.79

0.65  0.68

0.540.54

0.52

0.57  0.23  0.35  0.25

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0.76

0.45  0.86

0.320.65

0.52

0.65  0.68  0.48  0.36

机械及运输设备

 0.65

0.53  0.57

0.360.52

0.36

0.45  0.65  0.32  0.28

杂项制品

0.68

0.56  0.39

0.560.28

0.65

0.35  0.34  0.51  0.31

未分类的商品0.18

0.23  0.32

0.450.32

0.35

0.16  0.28  0.20  0.30

数据来源:World Bank2003,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三、中国与东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989年,BALASSA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指数分析的方法,即利用一国某种产业出口占本国出口的比例与相应的占世界贸易比例的比较中实现测算一国在该产业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常用的RCA指数计算公式为:RCAx[,ij]=(x[,ij]/x[,i])/(X[,wj]/X[,w])

公式中:x[,ij]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X[,wj]为j类产品的各国国际贸易总额;

x[,i]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w]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

当RCAx[,ij]大于1时,说明j类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超过了该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表明i国在j类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RCAx[,ij]小于1时,说明j类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低于该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表明i国在j类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对外贸易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占据了东盟国家的绝大部分份额,以2002年为例,这5国出口占东盟总出口的95.4%,因此在进行我国与东盟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时,选择这5国作为比较的样本。

表3是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UNCTAD) 的资料计算出来的东盟各国的RCA指数的变化情况,分类原则是:食品、农业原材料、燃料、矿石金属属于初级产品;制成品、化工产品、机械运输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制成品列入劳动密集类产品。

表3 各国不同行业的RCA指数

国别 年份

食品 农业原材料 燃料

矿石金属 制成品  化工品  机械运输 其他制成品

1980

1.52

1.86

12.37

0.72

0.62

0.75

0.1

 1.31

1985

1.62

1.95

14.34

0.70

0.59

0.65

0.09

1.27

 1990

1.36

1.17

5.8

 0.59

1.02

0.68

0.5

 1.82

 1995

0.92

0.65

2.87

0.60

1.03

0.65

0.55

2.13

 2000

0.80

0.60

3.10

0.60

1.27

0.52

0.79

2.06

1980

0.73

2.87

1.2

 0.53

0.79

0.49

1.05

0.6

1985

0.87

1.4

 1.45

0.59

0.83

0.69

1.06

0.56

1990

0.56

0.85

1.65

0.42

1.02

0.71

1.43

0.58

 1995

0.45

0.39

0.95

0.57

1.12

0.63

1.71

0.49

 2000

0.34

0.24

1.02

0.37

1.13

0.74

1.61

0.48

1980

0.69

3.82

2.99

0.85

0.04

0.05

0.02

0.07

1985

0.97

1.89

3.67

1.17

0.18

0.14

0.02

0.07

1990

1.19

1.68

3.98

1.23

0.51

0.05

0.02

0.41

西

1995

1.27

2.38

3.52

1.73

0.69

0.14

0.02

0.41

2000

1.31

1.9

 2.62

1.61

0.75

0.27

0.04

1.18

1980

1.36

8.37

1.03

2.18

0.35

0.09

0.45

0.31

1985

1.69

5.79

1.69

1.46

0.44

0.14

0.6

 0.33

西

1990

1.25

4.53

1.67

0.57

0.76

0.18

1.01

0.62

1995

1.06

2.2

 0.97

0.39

10.32

1.44

0.62

 2000

0.81

1.41

10.34

1.07

0.41

1.49

0.58

1980

5.24

1.65

0.03

4.41

0.39

0.22

0.08

0.81

1985

2.61

1.55

0.05

2.93

0.43

0.42

0.21

0.74

1990

2.03

0.62

0.2

 2.25

0.54

0.37

0.35

0.85

 1995

1.46

0.46

0.21

1.26

0.55

0.2

 0.58

0.64

 2000

0.7

 0.3

 0.14

0.53

1.21

0.09

1.82

0.59

1980

4.25

3.04

0.03

2.91

0.46

0.12

0.23

0.86

1985

4.48

2.92

0.07

1.22

0.62

0.17

0.28

1.24

 1990

3.08

1.69

0.08

0.29

0.91

0.23

0.62

1.48

 1995

2.15

1.91

0.11

0.18

0.98

0.41

0.88

1.33

 2000

2.11

1.77

0.34

0.44

1.01

0.64

1.04

1.0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

1.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和东盟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和互补性

虽然总体上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一样,由于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往来的频繁,都正在丧失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下降不是由于初级产品出口规模的减少,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出口产品的多样化。由于自然禀赋因素的原因,中国在燃料行业方面的相对优势比较明显,尽管数值一直在下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在食品和农业原料方面,我国的相对优势在近年来都低于1,而相对来说,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都要高于我国,且都在1之上。在矿石金属产业,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保持着较高的比较优势。总体来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相对竞争力比较接近,从表面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存在竞争,但是互补因素仍然比较多,而这种情况与赫克歇尔·俄林( Hechscher-Ohlin) 提出的要素禀赋论相符合。国际贸易产品种类反映了各国在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本等方面的自然禀赋,恰恰是这些禀赋条件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相互贸易往来。由于东南亚国家地处低纬度地区,因此天然橡胶、木材、食糖、棕榈油、绿豆、可可豆、藤类、香料等产品成为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的主体,其中天然橡胶、木材一直是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重要商品,而东盟国家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石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砂、棉花、干果、茶叶等。这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有着自然要素禀赋基础和天然的原动力。

2.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和东盟存在着竞争和互补性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各自出口的重点,并且使得双方在诸如纺织业等行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从整体来说,双方在该类产业上处于竞争状态;但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某些产业所生产产品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双方同样可以实现贸易上的互补。以纺织业和服装业为例,中国的出口主要以纤维原料、纱线、坯布和织物为主,而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则以服装出口为主,而在服装方面,双方在原料、档次、款式等方面又存在差异,从而可实现产业内部的互补性。

3.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和东盟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和互补性

由于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故制成品产业的发展态势普遍高于东盟国家,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在化工产品产业,中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都低于1,而且比较接近,这说明双方在该产业的相对优势都不大,且都不是出口的主要产品,故没有明显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在机械运输方面,中国的竞争优势一直在增加,但是仍低于1,竞争力也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盟国家。

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由于中国相对于东盟国家拥有更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因此我国向东盟出口的规模较大。同时,尽管日益受到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的挑战,中国的钢铁行业在东盟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提升空间,在机电产品的低端市场上,虽然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更具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出口贸易中,电子产品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并形成了各自的电子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如东盟国家在工业电子产品出口方面处于相对优势,而中国在家用电器出口方面占有较大优势(见表4),因此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相互的互补形式,达到共赢的局面。

表4 各种电子产品所占全部出口电子产品的比例

 新加坡

 马来西亚

中国

工业电子产品

 10%2.3%

  0.001%

电子组件与零配件 89%70%15.6%

家用电器 86.3%

 10.8%

 28.4%

资料来源:根据(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3。

四、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指数分析

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用C[,ij]表示如下:

C[,ij]=∑〔(RCA[,xik]×RCA[,mjk]〕×〔W[,k]/W〕

其中: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

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

W[,k]表示K类产品的各国国际贸易总额;

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

如果RCA[,xik]的数值较大,说明国家i在K产品上出口较多,因此i国在K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mjk]的数值较大,说明国家j在K产品上进口较多,因此j国在K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这样两个国家的产品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多种行业(产品)贸易存在的情况下,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用各行业互补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因此根据公式可以推测,当一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与另一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一致性较好时则两国的互补性指数就大,反之则小。

为了便于研究,仍然选取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5国为研究样本,因为这5国的贸易额占据了整个东盟贸易的大部分份额,实际上不影响研究结果。以2000年为例,该5国的进出口额占了东盟的90%以上,因此,选取此5国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表5,中国与东盟5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出口与东盟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有所减弱,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相互贸易中面临着出口的压力。

表5 中国出口与东盟主要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

 1990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新加坡0.94

 0.89

0.88

0.88

马来西亚

 0.81

 0.88

0.87

0.87

泰国 0.84

 0.91

0.88

0.89

印度尼西亚

0.90

 1.02

1.00

0.98

菲律宾1.05

 0.98

0.94

0.91

根据表6,中国与东盟5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的进口与东盟国家的出口互补性在不断增强,中国在进口方面对东盟显现出较大的依存关系。

表6 中国进口与东盟主要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

 1990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新加坡0.97

 0.82

0.80

0.80

马来西亚

 0.92

 1.07

1.05

1.04

泰国 1.05

 1.09

1.02

1.02

印度尼西亚

0.94

 1.14

1.15

1.12

菲律宾1.04

 0.83

0.82

0.78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与东盟的相互贸易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压力,而从东盟进口则表现出依赖加强的趋势。根据200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的贸易逆差的来源地来看,东盟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地。这也与对表5和表6的分析结果相互一致,说明中国与东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少,同时进口依赖程度正在呈现增加趋势。另外,东盟和中国尽管产品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相似之处,在资源结构、产业、工农产品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互补性,这是因为中国是大陆性经济,东盟是海洋性经济,例如东盟国家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热带作物,如棕油、树胶、胡椒、可可等,而中国则以金属制品、纺织品和服装、鞋类、蔬菜食品加工、车辆等占优势,这些不同性质的产品占双方贸易额的50%。另50%不明显的产品如电子和信息产品,也有差别,中国以家电为主,东盟以电脑硬件为优势,所以双边经济往来仍具有互补性。

另外,东盟和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拥有17亿人口和经济总量达2万亿美元、贸易额1万2000亿美元,是全世界自由贸易区人口最多的区域。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提升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目前东盟是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6大贸易伙伴,近2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将扩展双方贸易空间,提高经济增长。据专家估计,双方出口额将增加50%,东盟每年经济增长率增加1%,而中国增加0.3%。

总之,中国和东盟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双方地理位置毗邻,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双方悠久的民间交往以及多年来形成的政治互信,为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开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经济的复苏、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都为双方开展深层次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标签:;  ;  ;  ;  ;  

中国与东盟贸易相关指标分析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