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大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网络大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张慧慧[1]2014年在《我国大学校友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大学之间关于办学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开始受到重视。大学与校友的关系日益密切,校友是大学发展的潜在资源,大学是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校友会则是大学与校友关系磨合的产物。校友会是校友在学缘关系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目标,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校友会为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搭建了沟通、联系的平台,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美国大学校友会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成熟的校友会运行机制,赢得了校友、学校、社会的认可与肯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学校友会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影响大学校友会发展的叁个要素:信任、社会网络、互惠规范,并介绍美国大学校友会的发展经验。其次,本文在整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大学校友会的发展脉络,分析大学校友会的性质特征、发展动力及发展现状。再次,本文选取Z大学校友会作为案例,通过对Z大学校友会核心工作人员、部分校友的深入访谈及对校友会相关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分析Z大学析校友会的发展现状,并总结Z大学校友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思想认识片面、校友会公信力较低;社会网络局限,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互惠规范,服务活动功利化。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Z大学校友会现存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本研究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及美国大学校友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大学校友会的发展提出建议。大学校友会要适时在民政部门争取注册,取得社会团体组织的合法地位;加强组织建设,拓展社会网络;创新工作机制,强化互惠规范;增强校友意识,培育校友文化。

张佳鹏[2]2014年在《高师开展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重要性显而易见,而科普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活动,更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可促进国家自主创新力的提升高等院校,尤其是高师院校,有承担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高师院校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科普意识、科普程度和科普成效等决定着未来人才成长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速度。同时,高师院校强大的教育优势地位有利于其探索和推动高校科普教育工作;尚亟待系统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科普教育。论文简要论证科普教育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梳理我国科普教育的艰难历史演进,并探讨科普政策规划中的政府角色。探讨了科普教育多样性的特点并从四个主要方面介绍多样性现状。论文主要论证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师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责无旁贷。并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从湖南师大和化学化工学院的至善讲堂、麓山论坛、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叁下乡”、化趣文化艺术节以及化学风文化节、化学兴趣发掘及“化学奥赛湘军”和创办《科学启蒙》七个方面为例的学术活动或文化活动中挖掘了特色科普教育实践的内涵,细致考察该校科普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不同科普活动的科普功能和学生参入科普的意识,分析了湖南师范大学科普教育活动的系统性特征,对湖南师大科普教育实践模式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提升科普效能的对策,探讨了湖南师大科普教育工作模式对于其它高校加强科普工作的积极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两方面创造性地对湖南师大科普教育实践模式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提升科普效能、更好发展科普教育的对策:一是把握科普教育工作的“叁个要点”进一步提升科普工作效能;一是促发科普教育工作的“叁种效应”进一步提升科普工作效能。

张于堂[3]2001年在《我国网络大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它对社会、教育以及大学将具有迅猛、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与冲击。网络改变生活,网络决定未来,网络大学即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如何认识和看待它的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 本文讨论的网络大学,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这里力求将研究立足于教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基础上,关注网络大学的“人本”意义,以此寻找研究的着眼点与灵魂,在凸显其“人本”内涵中的发展性与现实性两个方向上展开研究视角。从发展层面看,网络大学是大势所趋,它将给大学、给教育、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以至革命性的变革。其魅力在于提供和优化无限的学习资源与空间,实现无限自由选择的学习,并以此激发学习者的无限创造性和潜能,在张扬想象力之下,更大程度地满足人对个体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从现实层面来看,网络大学立足于现实,虚拟并不虚幻,它与现实相连,具体而实在地进行着操作实践,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和不足。对其现状、具体运行及其现时社会经济基础、物质技术条件所进行的考察同样也具有着“人本”研究的意义。同时,就现实性而言,本文也在很大程度上沿用着传统教育立场对问题的分析框架,如对网络大学概念的理解。 本研究也是从整体考察的视角上,宏观地进行现状与发展的陈述,以此组织行文的结构。文章共五个部分,首先由对网络、网络教育、网络大学的理解开始,明确论文的研究立场;接下来对网络大学的兴起作简单考察,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粗略划分其发展阶段,并简要描述当前状况,如规模、举办者、实施教育的类型、学制与收费等;然后再根据网络大学运行的过程,选择其中从教育需求、教育服务、组织管理到质量保障四个要素加以分述;之后从网络大学技术的革新、网络大学文化的滋长与数字时代学习网络的构建叁个方面对网络大学的发展略作展望;最后对前文作简单结论的基础上就网络大学的特性、教学及运行等方面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本文主要是力图对所谓网络大学这一新生事物加以描述与澄清,总体上是希冀在理论上,对于认识网络大学性质、功能,与大学、高教系统间关系这些问题不无益补,而在实践上对于如何更好选择它的发展模式,提高运作的效率等也增添更多思考。但目前网络大学甚至还是一个模糊层面上使用的概念,尚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来验证和丰富它。选择使用这个名称,更多是源自于对网络的热情,对真正适合未来网络时代发展的理想网络大学的向往,也希望籍此增强本文在概念上的感召力和冲击力,因此对实质问题的研究显得还非常单薄,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刘海元[4]2003年在《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在1986年普通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即开展大学竞技体育以来,在大学培养学生运动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面对我国社会加速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体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大学竞技体育应该如何发展呢?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样认识大学体育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发展中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什么?发展的保障又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做出回答。因此,本课题选择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研究主要内容,试图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来探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希望能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 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重要性有:能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能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复合性有文化的体育人才;能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2. 我国体育事业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动项目管理和体育社会化、职业化方面的改革、体育产业化和体育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在扩大高校自主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方面的改革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3. 目前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内部环境初步具备:大学校长已认识到大学竞技体育的重要性并对大学发展竞技体育非常重视;大学发展竞技体育的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基本完备;大学体育传统已逐步形成。 4. 目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设置比较简单、还不完善;管理层次比较单一,垂直集权性强,不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收集基层的反馈意见;分工欠明确、分部门职责负担量过重,不利于组织的灵活运作,影响其管理、工作效率。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数量较少,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管理需求。 5. 目前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虽然学历较高,运动经历却严重不足,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相比,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在学历和运动经历上都均有一定差距。我国大学竞技体育教练员水平整体比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6. 目前我国大学在招收学生运动员时,招生规模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整体上数量较小、降分比例较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级别不高,二级水平的运动员较多。招生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运动员为主,但文化学习好、运动成绩优秀的生源较少。我国大学采用以牺牲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来解决学生运动员的学训矛盾。而美国则是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入激励机制,通过学分制,提供教育经费资助、竞赛资格叁个方面来解决学训矛盾。 7. 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经费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数量较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的经费拔款,没有形成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而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功能,利用市场规律,开辟了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的经费筹措形式。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 8.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虽然在篮球和足球项目上有所突破,但总体上竞赛类型较少,举办数量较少,时间跨度长,竞赛以综合性运动会为主,学生参加竞赛次数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运动员、教练员的竞技和训练水平,整体上不利于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 9.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存在不合理性,开展竞技体育的大学总量少,各地不均衡,部分项目开展较少。针对上种状况提出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方法,首先要从我国大学的分布和实力情况来考虑;其次要借鉴我国奥运项目布局的经验;第叁要有利于人学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 10.在探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业余性和校际体育竞赛定位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我国大学竟技体育发展目标体系,总体目标为:积极开展大学竞技体育;把大学竞技体育纳入到大学教育计划中;用以满足学生竞技体育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种竞技体育教育经历;少和一泛开展和建立以娱乐、业余为主的校际体育竞赛体系;培养出专业成绩合格、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运动员;为补充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服务:为社会各行业培养有运动才能的高级体育人才。 11.本文提出了要以“创新”为主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做好扮货竞技体育哲学理念的创新: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大学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的创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扩大和保持“CUBA”篮球与“飞利浦杯”足球联赛的成果等方法。

雷培梁[5]2016年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追求。人的城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作为城镇化的“绿色引擎”,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集聚、支撑、塑造、引领及示范等方面作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与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遵循“从问题到对策、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历史与当前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人的城镇化与教育发展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以福建省为个案,综合分析了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点,深入探讨了城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特征与变化趋势。基于福建省8个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的具体实践,对不同主题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主题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性特点、共性特征及对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社区教育、高等教育四个方面剖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积极借鉴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制度内、外部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的路径取向和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塔娜[6]2015年在《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与内蒙古独特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影响源于地理位置上的邻接,由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加之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蒙古族具有一个双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其次,蒙古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语言文字,使蒙汉双语教育获得了重要的语言和文化支撑。再次,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也是最早实行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使蒙汉双语教育积累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当然,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广人稀、地处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从而妨碍了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内蒙古双语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研究选择了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锡林郭勒盟作为调研地点。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锡林郭勒盟地处边境,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长达1098公里的国境线,占内蒙古边境线长度四分之一,具有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典型性。本研究调查的几所个案学校都处于该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6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双语教师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样,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制约此后的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演变历史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将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时期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存在问题分析和发展途径探索等方面。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其中主要针对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实践状况、双语教育特征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次,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此部分详细描述了蒙古族教师和蒙汉双语教师形成的历史背景,并从内蒙古双语师资的发展状况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状况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再次,以教育社会学的框架和视角,从双语教师结构、双语教师生存状况、双语教师工作状况叁个方面,呈现出了较为立体而全面的牧区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中主要对当前牧区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第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第叁,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第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第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第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本研究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第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第叁,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第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第五,加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第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第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结论部分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发现及不足之处,并进行了相关课题展望。

饶德江, 莫梅锋[7]2004年在《上下求索中创新开拓——2003~2004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媒体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媒体发展宏观研究述评广播电视发展研究述评报刊业发展研究述评出版业发展研究述评网络发展研究述评广告经营与媒体发展研究述评2003~2004年中国的媒体发展态势凶猛。改版、合作、合并、交流、推广等媒体活动层出不穷。同样,在媒体发展研究上,各种媒介思想相互激荡,并产生火花,呈现出媒体发展研究更加深入、专门化和务实的特征。两年来,在研究过程中,媒体研究专家学者纷纷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媒体发展理论、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的视角,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结合我

徐蕾[8]2016年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叁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叁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伍顺比[9]2013年在《历史·现状·策略》文中提出新闻传播学教育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产物。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国高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恢复新闻教育,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格为一级学科,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武汉为重镇,辐射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总体注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为中国传媒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总的来说,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还处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模仿阶段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缺乏深植于中国传媒现实与文化传统的中国化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化、媒介化、数字化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颈,尤其是优秀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极度缺乏。而西部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更面临着历史不长、师资匮乏、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的尴尬。在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西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如何突出重围,彰显地域特色,探讨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本研究从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域,对近百年来我国及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将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置于整个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各个时期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时代背景、地域因素、教育观念、现实掣肘等主客观原因。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国家级“质量工程”为切入点,分析西部与中东部新闻传播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差距,寻找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未来走向。同时,论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对美国、英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借鉴,为我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文章针对西部新闻传播教育价值定位模糊的现状,认为应该强化通识教育,突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突显实践育人理念。结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地域特色,提出了“开放·融合·实践”的西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蒋玉梅[10]2011年在《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英语课程是中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教师是一个女性占多数、以教学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教师群体,背负着性别、学科和职业的叁个身份标签。她们的职业生涯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近十年来陷入了发展困境。本研究把大学英语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职业生涯角度展开探讨,发掘影响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讨论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从而能够使大学英语女教师们对自己的处境“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及早开展职业规划和个人应对;同时,也希望相关的管理者能够通过这项研究结果,更清楚地了解大学英语女教师生涯发展的特点,更客观、公正地制定针对大学英语女教师的政策。本研究把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把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视角,两条脉络同时展开,贯穿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两条脉络又交织在一起,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在研究中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融合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人类学的质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为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提供了科学、翔实的数据,也为后续的质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人类学方法对七位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前期和中期进行了探究,对她们的生涯历程进行了阐释性的归纳,总结了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背后的生涯发展规律。全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对“大学英语”、“生涯”、“职业生涯发展”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然后对国内外大学女教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此外,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叁个:(1)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现状如何?(2)影响她们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和组织环境因素有哪些些?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3)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研究方法包括3个部分:(1)以人类学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2)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框架;(3)以社会性别视角来解释研究结果。第二章对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了阐述。历史背景包括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中国女性价值观的演变,这种价值观经历了从传统女性观到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再到现代“迷茫”的女性观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得中国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百般挣扎,她们为取得多元性别价值观之间的平衡,付出了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第二个方面是大学女教师队伍的演变。建国后的大学女教师队伍取得了显着的发展,但是数量增长的背后仍然隐藏着女教师队伍素质的发展不利,这种发展不利表现在职称、职务、科研、学科分布等多个方面。第叁个方面是大学英语课程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学科群中一直没有明确的地位;建国以来叁次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削弱了大学英语政策的延续性,也给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带来了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第叁章基于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如人意,她们的家庭和事业观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影响,她们试图兼顾双重角色,其职业生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职业选择到职业发展则受到个人和组织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第四章在7位大学英语女教师的个案分析基础之上,讨论了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对于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女性的角色期待窄化了女教师的职业选择,使她们倾向与选择具有稳定性和时间兼容性的职业。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等)影响了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选择。另外,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为女性进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创造了契机。第五章从个人环境影响因素、组织环境影响因素、专业成长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这4个方面对7位女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个人环境因素导致了女教师职业发展的个性特征。女教师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家庭冲突,冲突类型主要是基于时间和压力上的冲突,来自家人尤其是丈夫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对缓解冲突最为有效。另外,女教师对教学的偏好使她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对于科研的反感又使她们难以提高发展。再者,在不同生命阶段,女教师采取“策略性妥协”来谋求多重角色之间的动态平衡。组织环境因素导致了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特征。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了女性的职业生涯观,学科组织环境导致了女性在学术生涯中的不利地位,而高校组织环境造成了女教师在职称和职务阶梯上的“玻璃天花板”。第六章归纳了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提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生命”与“生涯”这两个过程交互影响,时间和空间也在交互影响,而现代与传统在女教师的生涯观念中形成矛盾的统一。女教师要想改善目前的处境,一方面需要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大学英语女教师身份的科学构建。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学校友会发展研究[D]. 张慧慧. 苏州大学. 2014

[2]. 高师开展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张佳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 我国网络大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张于堂.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4]. 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 刘海元. 北京体育大学. 2003

[5]. 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雷培梁.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6]. 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7]. 上下求索中创新开拓——2003~2004中国媒体发展研究述评[J]. 饶德江, 莫梅锋.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4

[8].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

[9]. 历史·现状·策略[D]. 伍顺比. 西南大学. 2013

[10]. 大学英语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 蒋玉梅. 南京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我国网络大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