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静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250
摘要:如今,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用水,人们开始进行河道治理,但由于人为治理的方式与自然规律并不相符,致使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开始针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本文主要分析了河道治理存在的困难,阐述了河道治理的原则,并针对河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达到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原则
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因其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河道污染导致水质变坏,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到工业的发展,更加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河道污染治理势在必行,因此,下文将对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探讨。
1河流生态的重要性
往大了看,河道治理对于加快小康社会进程、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而往小了具体到每一处水利河道来说,一方面河道是水流的通道,对于当地的防洪、行洪畅通,对抗御洪涝灾害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来看,河道承载着水资源的运行,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一种常备自然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是周围农田的蓄水灌溉、渔业的生产养殖等都离不开河道中的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都离不开河道这一载体。除此之外,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还有这发展当地经济、保护生态文明多样性、美化当地景观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2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2.1河道形态的修复
人为进行河道修复主要是进行缓坡或低坡的改造,将已经难以发挥作用的拦河坝拆除。同时为了保障河流水体的流动性,需要建设通道,促使河流恢复生态流动的连续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和埋设沟壑的方式,确保水体流动性更加符合自然规律。为了使河道的泄洪能力得到提升,应当进行堤线和滩地高度的改造,使河流具有增多的流动空间。
2.2河床断面的修复
人们在进行河床断面的修复时,主要是针对护岸和护坡进行改造。人们之前在进行河道改造时,会在河床上铺设硬质材料,不利于河流生态修复,因此需要将硬质材料拆除,并结合河道实际情况采用石头或鱼巢的方式,进行河床生态修复。另外,还可以根据河道的径流进行河道的拓宽,可以根据相应的分级方式,将河道径流分为多个不同的等级,随后径流级别进行改造。针对已经暴露时间较长的河床,可以通过种植植物的方式,保障河床的生态型建设。通过种植植物进行河床的改造,还可以增加河道的美观性,并对河流水质净化起到作用,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的要求。
2.3河流水质的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河道曝气技术、外流引水稀释冲刷技术及底泥疏浚等都是目前水质修复的常用方法,生态浮床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河水水质的修复,即通过水生植物及其他物种的关系,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作用,以达到降低河流污染的目的。河道曝气的主要作用是河流水质实现自我净化的能力,即通过加速复氧过程,提高河流生物的活性。外流引水稀释冲刷技术,主要是通过引入外流,降低河流的污染负荷,但通过外流引水的方式,会导致河流本身水质受到影响。底泥疏浚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河流底部的毒害物质。在城市的发展中,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对水资源污染效果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河流水质的修复时,还要进行各类废水的控制,避免因为废水过多,污染过于严重,而导致河流水质修复无法产生作用。
2.4河流生态修复材料的应用
植物是最常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材料,如芦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通过大范围种植,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另外生物相容型材料具有透气透水等优势,满足多类植物的生长需求,同时其还具备吸附微生物的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因此可以使用发材料进行河流生态修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举措
3.1修复河床断面
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修复河床断面。首先,要做好河床表面硬质材料的清理工作,确保河床上的泥沙以正常的状态出现出来。对河道进行分级工作,不同的河道分成不同的等级,对于一些局部的河段选择复式的断面处理方式,对于河道的拓宽处理工作可以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由于河道的上部护坡、河道的平台过流具有较小的过流频率,因此可以选择种植低矮乔木的方式促进河道绿化工作的立体性,通过采取这些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河道的环境,还能够为河道两边的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
3.2修复河道形态
3.2.1保证水体的良好流动性
为了能顾保证水体的良好流动性,可以选择在河堤中放入石头的方式,让河流形成一些浅滩或者深沟,有效促进水体的流动。
3.2.2保证河道连续性
为了可以实现河道的连续性,可以选择将直立的跌水进行缓坡改造,可以将年久失修的拦河坝进行清除,通过在河流中进行辅助水道的设置,以及留出相应的鱼道来确保河道的连续性。
3.2.3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在进行河道形态的修复工作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择严谨的治理方式以及修复方案,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以及生态物种的同时,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进去,确保河道形态得到有效修复。
3.3河岸植被和湿地建造
作为河道河岸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起到了保护河岸植被的作用,对于湿地的建造可以使用生物重建技术,确保河岸植被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通过建造湿地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确保土壤能够有效恢复,避免水土造成流失。
3.4河流护岸生态修复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做好河流护岸的生态修复工作。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河道,周边的植被景观都乏善可陈,植被景观都非常单一。当前大部分河道选择的构筑形式都是以混凝土以及浆砌块石为原料的梯形明渠,这样就会明显增加河道的硬质化现象。所以,在有效保证河流护岸的防洪效果基础前提下,合理拆除一些阻挡水流的结构,通过建设人造化的断面实现自然形态的修复。还有就是,要学会利用河流生态学的理念适当的将护岸进行加宽以及造弯,有效实现河道的排涝泄洪功能,保证实现河道的生态保护。
3.5生物膜处理技术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生物膜处理技术,将河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生物膜将微生物附着到膜表面,实现降解的功能。将生物膜处理技术应用到河道治理中,能够极大地提高生物膜的处理效率,特别是针对水体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以及氨氮轻度污染的,处理效果极佳。在受到污染的河道中利用生物膜技术,能够直接、有效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这一处理技术操作非常简单,同时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这一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成本低。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的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到河道修复中,不断研究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在不影响正常工农业情况下,在具体污染情况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理,制定相应的保护及管理措施,改善河道水生态,增强河道水资源的自净能力,保持河道水流量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喻惠花.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280.
[2]谷心奎.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8):342.
[3]李文明.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3):3404.
论文作者:陈玉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河道论文; 河流论文; 生态论文; 河床论文; 技术论文; 水质论文; 水体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