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平[1]2001年在《紫斑牡丹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T.Hong et J.J.Li)不同芽为材料,对它们的形态解剖结构与在组织培养中的消毒方法、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发育情况以及不同时间低温处理、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地下芽发育和不同器官愈伤组织的诱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同一时期不同芽不仅在形态解剖结构方面存在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在组织培养中,不同浓度的升汞及不同消毒时间对不同芽的消毒效果也表现出差异;彻底打破休眠的不同时期的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发育速率基本一致;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地下芽的伸长无明显作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地下芽的萌发率及发育速率的作用明显不同,其中,720小时的低温处理效果最佳。以不同器官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的试验中,配方MS+BA1.5mg/L+NAA2mg/L最为理想。不同器官作外植体,其地下芽的诱导率最高,叶柄和叶片次之,其诱导率分别为100%,60%,30.8%。另外,该文还在上述基础上讨论了紫斑牡丹在进化上的原始性。
张健欣[2]2015年在《紫斑牡丹愈伤组织诱导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提出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S.G.Haw et L.A.Lauener)]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是原产于中国的野生牡丹和重要的药用植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中,观赏价值颇高。本论文以紫斑牡丹营养器官、繁殖器官为材料,运用离体培养的方法,主要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生长调节剂及其不同浓度对紫斑牡丹叶片、叶柄、胚轴、子叶、花瓣、雄蕊、花药、花丝、心皮和柱头10种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筛选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最优培养基,建立了可靠、高效的愈伤组织诱导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1%HgCl2对叶片、叶柄的最佳消毒时间分别为6min、8min。2.离体种胚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B5+6-BA2.5mg/L+CH0.5g/L+蔗糖20g/L+琼脂5g/L。3.紫斑牡丹营养器官愈伤组织诱导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菌叶柄>无菌叶片>大田叶柄>大田叶片,最佳外植体为无菌叶柄,最佳培养基是MS+2.0mg/L6-BA+0.4mg/LNAA+LH0.5g/L+PVP0.1g/L+蔗糖30g/L+琼脂5g/L。4.紫斑牡丹繁殖器官愈伤组织诱导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胚轴>子叶>花瓣>雄蕊>心皮>柱头>花丝>花药,最佳外植体为胚轴,最佳培养基是MS+2.0mg/L6-BA+1.0mg/LNAA+2.0mg/L2,4-D+LH0.5g/L+PVP0.1g/L+蔗糖20g/L+琼脂5g/L。5.紫斑牡丹花器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由形态结构的外层到内层逐渐降低:花瓣>雄蕊>心皮>柱头,褐变率则由外层到内层逐渐升高:花瓣<花药<柱头<心皮。6.无菌叶柄愈伤组织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2.0mg/L2,4-D+1.5mg/LNAA+CH0.5g/L+蔗糖20g/L+琼脂5g/L,胚轴愈伤组织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B5+0.6mg/L6-BA+LH0.5g/L+PVP 0.4g/L+蔗糖20g/L+琼脂5g/L。
鞠志新[3]2011年在《东北地区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抗寒性研究》文中认为牡丹(Paeonia Sect. Moutan DC)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被誉为“百花之王”,具有“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等文化寓意。牡丹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的自然栽培应用区不断扩大,在东北地区也表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在东北地区寒冷的特殊气候条件下,牡丹引种、栽培以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制约这一地区牡丹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还无法突破。为此,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对东北地区现有的牡丹品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了牡丹的生理生态特性,提出牡丹抗寒评价指标,并对不同的品种群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牡丹寒地引种、栽培及其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2007年9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实地调查与史料考证相结合,对东北地区牡丹引种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发现:1)东北地区牡丹引种地分布在N47°线以南,共计约200个品种和类型、2.7万余株;2)随着纬度的升高,东北地区牡丹生长发育物候期逐步延迟,枝叶衰老、休眠期逐步提前。纬度越高,生理活动时间越短;开花数量逐步减少,花型退化,以单瓣少瓣为主;枝条木质化逐渐变短,芽数减少;叶片形态指标变化不大;3)品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紫斑牡丹有相对良好的适应性,在现有引种最北地(大庆)仍可露地自然越冬并开花;传统品种牡丹在长春以北地区需人工防护才能越冬后开花,多数品种冻害严重。2.以长春牡丹园为试验点,对13个品种牡丹进行叶片形态指标和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牡丹品种间及品种群间叶片比叶质量差异显着,传统品种牡丹叶大且厚,比叶质量高;紫斑牡丹叶片薄,比叶质量低,但叶绿素含量高。净光合速率(Pn)品种间有差异,但品种群间差异不显着;光合日变化显示少数品种有光合“午休”现象,多数品种为单峰曲线;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日变化结果与光合日变化吻合;品种群间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显着,紫斑牡丹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表明抗旱适应性好。3.在牡丹越冬期间以长春牡丹园12个品种为试材,开展了牡丹自然越冬、低温胁迫下枝条电导率测定及半致死温度(LT50)计算、脯氨酸及多糖含量、枝条水分蒸腾及生长恢复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自然越冬条件下,传统品种牡丹地上枝条全部枯死,仅有少数品种从地面下抽发新枝开花;而紫斑牡丹多数品种枝条存活率在60%以上,且能正常开花3朵以上。低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拟合度R2在0.90以上;LT50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紫斑牡丹品种在越冬期间LT50一直低于传统品种且差异显着;采用方程参数估算组织损害区间,表明牡丹抗寒性还有很大潜力;冷冻后恢复生长结果与方程推算LT50结果一致;首次取得牡丹枝条冬季含水量动态变化情况,明确了牡丹枝条冬季水分散失速率以及变化规律,初步解释“抽条”现象是由低温造成枝条组织受损,引起水分散失,进而造成枝条枯死,不是越冬期间枝条自身蒸腾造成的“抽条”;越冬期间枝条脯氨酸含量、可溶性多糖含量,生长期叶片膜透性测定,可以作为牡丹抗寒性的参考指标。牡丹抗寒能力的体现是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自身遗传特性及外界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以越冬期间最冷月份的枝条半致死温度为测定指标,判断牡丹抗寒性较为可靠。总之,本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牡丹引种生态适应性主导因子是极端低温;随纬度的升高牡丹生长发育积温降低,枝条木质化降低,开花质量和数量下降,需人工保护措施辅助栽培;光合特性能反映牡丹对光能利用率及光合产物积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越冬期间采用枝条电导率测定,Logistic方程拟合估算LT50的方法评价抗寒性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抗寒性在品种(群)间存在差异,紫斑牡丹应是东北地区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和类型。
何桂梅[4]2006年在《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其胚培养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文中指出远缘杂交育种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牡丹育种的主要方式,但育种周期长与杂交败育是影响其发展的瓶颈。胚珠与胚培养技术以及体细胞胚诱导与再生技术对辅助牡丹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田间调查、常规杂交、显微观察与离体培养等方法对牡丹远缘杂交与败育机理、胚珠与胚培养以及体细胞胚诱导与再生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国内首次获得牡丹芍药组间杂种苗,并确定了主要组合的败育原因;建立了稳定的胚培养体系,在国内外首次成功诱导出牡丹体细胞胚并获得再生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牡丹远缘杂交育种与败育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前障碍是多数远缘杂交组合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杂交组合是影响结实率的关键,芍药实生1~#ב金帝’(Paeonia delavayi var.lutea×P.×suffruticasa)或‘Golden Era’(‘Golden Isles'(P.delavayi var.lutea×P.×suffruticasa)×Mixed pollen)或‘金阁’(P.delavayi var.lutea×P.×suffruticasa)为较优的组合,实生1~#是优秀的组间杂交亲本;紫斑牡丹‘书生捧墨’、‘紫蝶迎风’与杨山牡丹‘凤丹白’的花粉活力与结实率都较高,作母本时应尽早去雄;远缘杂交品种‘正午’牡丹(P.delavayi var.lutea×P.×suffruticasa)有性生殖败育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形成足够多的有生活力的配子及缺乏有效授粉。4年(2002~2005)共杂交787朵花31种组合,收获422粒种子,培育54株幼苗;其中首次从6种牡丹芍药组间杂交组合中获得种子412粒,3年生组间杂种苗10株,表明这项前景广阔的育种工作在中国已经开始。 2.胚珠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胚珠直接消毒为较好的灭菌方式,70%酒精消毒30~60s后0.1%升汞处理6min能取得较好的灭菌效果;发育早期的胚珠(≤48d.a.a.)培养不成功,幼胚完成器官分化后的胚珠(≥65d.a.a.)可培养成苗,‘书生捧墨’和‘凤丹白’65~69d.a.a.与88~91d.a.a.的胚珠离体培养成苗率分别为0、4.4%和1.7%、21.4%;去种皮接种及胚根伸出后及时去掉胚乳均有助于种胚的迅速增大、变绿及随后的正常生长。 3.幼胚(约65d.a.a.)离体培养的结果表明:日本牡丹‘连鹤’、‘八千代椿’与‘岛锦’的成苗率分别为13.4%、2.5%与9.2%。启动培养基、发育时期与基因型是影响幼胚离体生长的重要因素,培养基1/2MS+8%蔗糖能使较多的子叶胚正常增大,1/2MS+IAA1.0mg·L~(-1)+GA_31.0mg·L~(-1)+Vc100mg·L~(-1)+3%蔗糖使幼胚“早熟萌发”;
朱向涛[5]2010年在《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牡丹不同时期的种胚直接诱导体细胞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体细胞胚植株再生。利用牡丹的叶片、茎段、花药、花瓣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获得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增殖和分化培养获得了小植株,并实现了驯化移栽。同时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愈伤组织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牡丹体细胞胚诱导方面,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凤丹’花后110d的种胚诱导率最高。种胚、子叶、胚轴3种外植体进行体细胞胚的诱导,种胚的诱导率最高,为32.5%。利用90g/L的蔗糖溶液处理种胚2h,体细胞胚诱导率为38.0%。对花后110d的种胚进行体细胞胚诱导,‘凤丹’体细胞胚增殖最适合的培养基组合为:MS+6-BA0.1mg/L+蔗糖60.0 g/L+CH0.4 g/L,体细胞胚诱导率为38.33%。体细胞胚成熟过程中,活性炭对牡丹体细胞胚成熟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不同的培养基对体细胞胚成熟效果差异不显着。6-BA能够促进体细胞胚的萌发,GA3对打破休眠促进萌发具有较好的效果。IAA对促进体细胞胚生根效果较好。本文首次探讨‘凤丹’体细胞胚直接诱导,首次深入研究了添加物质CH和活性炭对体细胞胚诱导及成熟的影响,首次对‘凤丹’进行体细胞胚诱导,诱导率均在15%以上,最高诱导率达到38.33%,并成功获得了体细胞胚植株。牡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改良MS培养基为诱导牡丹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在未添加任何植物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无法诱导出愈伤组织,单独添加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诱导率有差异,最佳的生长素是2,4-D 0.2 mg/L,最佳的细胞分裂素是TDZ 2.0 mg/L。用2,4-D、NAA、TDZ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组合为改良MS+2,4-D 0.2 mg/L+NAA 0.2 mg/L+TDZ 3.0 mg/L,愈伤诱导率高达87.8%。利用牡丹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通过试验得出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MS+NAA0.05mg/L+6-BA2.0 mg/L+2,4-D1.0 mg/L为最佳的培养基组合,在此培养基诱导下,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的87.8%。牡丹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在不同蔗糖浓度时的大小顺序为30.0 g/L>40.0 g/L>20.0 g/L>10.0 g/L,因此最佳的蔗糖浓度为30.0 g/L。利用茎段的中下部、将外植体横放在培养基上会获得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较多的愈伤组织。试验证明,牡丹花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时期为花粉的单核中期,最佳的培养基为MS+2,4-D2.0 mg/L+6-BA1.5 mg/L+NAA1.0 mg/L,在最佳培养基、蔗糖质量浓度为6%,4℃的低温条件下处理8d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50.8%。利用花瓣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MS+2,4-D 2.0 mg/L+6-BA 1.5 mg/L+NAA 0.3 mg/L,诱导率达到98.9%。牡丹愈伤组织增殖过程中,叶片愈伤组织最合适的增殖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2.0+KT2.0 mg/L,增殖率为209.8%。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不同,30.0g/L的蔗糖为合适碳源。添加浓度为0.4g/L的CH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增殖的生长曲线为S型曲线,生长分为延缓生长期、指数生长期和静止期叁个时期,生长周期为30d左右。茎段和花瓣的增殖培养基相同,均为MS+NAA0.2mg/L+6-BA3.0mg/L+蔗糖30.0g/L+CH0.4g/L+琼脂7.0g/L,增殖率分别为237.3%和233.5%。而花药的增殖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2.0mg/L+蔗糖30.0g/L+CH0.4g/L+琼脂7.0g/L,增殖率为230.9%。光照12h对牡丹茎段愈伤组织的增殖效果最好。研究了光照强度、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认为在转接初期将所有愈伤组织,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左右后转移到光照强度为19umol/m2/s下培养,既能够保证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又降低愈伤组织在增殖过程中的褐化。几种抗氧化剂能够大大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率。其中AgNO3对愈伤组织褐化的抑制效果最好。对于各种吸附剂而言,1.0g/LPVP和2.0g/L活性炭两种吸附剂抑制褐化效果最好。牡丹愈伤组织结构细胞学观察。牡丹的芽原基不是从愈伤组织表面发生,而是发生于愈伤组织的近表层,然后突破表层细胞开始发育。通过石蜡切片发现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形状的胚状体同时存在,不同的愈伤组织细胞结构差异较大。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不同的愈伤组织培养的不同时间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愈伤组织可以发育成胚状体,有的则无法完成正常的发育,同一块愈伤组织可能存在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两种不同的类型。从牡丹愈伤组织的发育过程中来看,继代后15-20d是愈伤组织发育最快的时期,经过这一时期后愈伤组织发育开始减慢。在牡丹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最合适的叶片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2mg/L+TDZ0.3 mg/L+蔗糖30.0g/L+琼脂7.0g/L,分化率为22.22%。茎段愈伤组织最适合的分化培养基为MS+6-BA3.0 mg/L+NAA0.2mg/L,分化率为24.44%。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0.2 mg/L+KT0.3mg/L,分化率为22.22%,干燥处理3d有利于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花瓣愈伤组织分化的合适培养基为MS+ZT 0.5 mg/L+6-BA2.0 mg/L,分化率为34.81%。对于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植株,在各种不同培养基上诱导生根,1/2MS和WPM两种培养基是合适的培养基,最适合的蔗糖浓度为30.0g/L。最佳的培养基组合为1/2MS+NAA0.1mg/L+IBA0.2mg/L+蔗糖30.0g/L。小植株在驯化后能够移栽成活,成活率为40.0%左右。
秦磊[6]2012年在《牡丹分生结节诱导、发生与发育及细胞组织学观察》文中认为牡丹(Paeonia sect. Moutan)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但传统的繁殖方法效率低下,操作过程繁琐,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的步伐。组织培养技术是解决牡丹繁殖难题的有效方法。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能够在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分生结节培养是与体胚培养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体外再生方式,在大量难于离体培养的木本植物中实现了植株再生,是有望解决牡丹繁殖困难的新途径。本研究以叶柄薄层为外植体,从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等多种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分生结节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对分生结节诱导、发生与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组织学观察,初步实现了分生结节到不定芽和叶状体的分化,对最终在牡丹中建立高效的植株再生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愈伤组织是分生结节产生的前提。本研究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受品种、外植体发育阶段和取材位置、PGRs浓度及其组合的显着影响。在供试的7个品种中,以'Golden Era'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体积大且质地紧实;取材于开花期到花谢1周的外植体,经培养可以获得诱导率高,且褐化程度低的愈伤组织;近叶片和近基部的叶柄薄层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且很少发生褐化现象,而中部叶柄薄层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非常严重;PGRs以1 mg/L的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为参考,浓度过高会发生玻璃化和褐化现象,同时噻苯隆(TDZ)对愈伤组织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Golden Era'中经1 mg/L 2,4-D+1 mg/L TDZ处理,可得到诱导率高、体积大且质地紧实的愈伤组织。2.牡丹愈伤组织发生和发育的过程在外部形态上可划分为0-4五个级别,内部细胞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经历了启动、分裂和形成叁个时期。在启动期,外植体形成层细胞最先被活化,启动分裂过程;继而进入细胞旺盛增殖的分裂期,先后于外植体形成层和皮层薄壁细胞处产生了可见的愈伤组织,愈伤细胞体积小且细胞质浓;然后进入形成期,愈伤组织增殖速度减缓,只有接触培养基的周缘愈伤组织保持增殖。3.牡丹分生结节是从愈伤组织内部分化形成的。分生结节存在两种结构,一种是以维管单元为中心,外层由核大、细胞质浓的薄壁细胞构成,另一种是以特化的薄壁细胞为中心,外层由数层薄壁细胞包围形成。牡丹分生结节的形成受品种与取材位置、PGRs以及培养基中氮素存在形式和蔗糖浓度等多因素共同调节。本研究在'Golden Era'、'Bartzella'和'High Noon'品种中获得了分生结节,其中取材于中部叶柄薄层的诱导率略高于近叶片和近基部;经SH附加0.2 mg/L 2,4-D和6 mg/L 6-苄氮基腺嘌呤(BA)培养,'Golden Era'和'Bartzella'分别在培养基中含有N03-/NH4+比值为2.4和50 g/L蔗糖和N03-/NH4+比值为9.5和30g/L蔗糖时,分别获得了78.0%和55.6%分生结节诱导率。4.增殖是通过分生结节进行繁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表明荼乙酸(NAA)和TDZ对牡丹分生结节的增殖作用因品种不同。'Golden Era'培养于含有0.5mg/LNAA和1 mg/L TDZ,'Bartzella'于8 mg/L BA和5 mg/L TDZ的SH培养基上,分别获得83.3%和91.7%的分生结节增殖率。在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分生结节主要以数量增殖为主,'Golden Era'的最佳液体培养周期为30天(d)。5.分化是通过分生结节进行繁殖的技术关键。本研究在'Golden Era'中通过两步培养法,初步实现了不定芽和叶状体的分化。第一步是在添加PGRs组合为0.25 mg/LNAA+0.5 mg/L TDZ或0.5 mg/L TDZ的SH培养基上,光照条件下培养45d后;第二步是转接到添加25g/L蔗糖+2g/L活性炭(AC)的SH培养基上培养,最终获得16%的不定芽和叶状体分化率。在此过程中,降低PGRs浓度和光照培养是影响分化的主要因素,此外,继代次数少、培养周期长的分生结节更容易分化。细胞组织学观察表明不定芽起源于分生结节表而,并与分生结节之间存在维管连接。
周秀梅[7]2008年在《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牡丹是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但其繁殖系数低、育种周期长,一直是生产和育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体胚发生方式再生植株是植物再生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许多木本植物中已经取得成功,但牡丹的体胚发生研究很少。为建立稳定的牡丹体胚发生体系,本研究以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书生捧墨’、杨山牡丹(P.ostii)‘凤丹白’和滇牡丹(P.delavayi)的种胚为外植体,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适于牡丹体胚发生的种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植体发育时期、类型及其诱导培养基的组成进行了筛选;第二,探讨了蔗糖溶液预处理、光照条件和诱导时间对‘书生捧墨’体胚诱导与发生的影响;第叁,采用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诱导培养基中BAP、蔗糖、CH和硝酸银浓度对‘书生捧墨’体胚诱导与发生的影响;第四,采用试验获得的体胚材料,进行了体胚增殖、分化能力保持和成熟、萌发与植株再生的初步研究;最后,以‘凤丹白’的绿色子叶为外植体进行了牡丹体胚间接发生的探索性研究,同时对体胚的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进行了细胞学的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供试的3类牡丹中,紫斑牡丹‘书生捧墨’最适于诱导体胚的直接发生;‘书生捧墨’花后90d的完整种胚是适于诱导牡丹体胚直接发生的外植体;诱导培养基中,基本培养基种类、BAP、NAA和蔗糖浓度对体胚诱导率的影响均极显着,它们的最佳组合为:MS或改良MS+蔗糖100.0 g/L+BAP 0.5 mg/L和NAA 0.0 mg/L,其诱导率最高为63.3%,比前人的结果(紫斑牡丹花后90d种胚外植体的体胚诱导率19%)提高了44.3%。2.对外植体进行蔗糖溶液预处理能促进体胚发生。经1.0M蔗糖溶液预处理1 d的‘书生捧墨’花后70 d的幼胚,在无激素培养基上起始诱导后再转到含有BAP的培养基上培养,22 w时体胚诱导率最高达到了84.6%,并能减少连体胚比率。蔗糖溶液预处理时间对体胚发生效果与诱导培养基间存在交互作用。在供试的3种诱导培养基上,1.0 M蔗糖溶液预处理‘书生捧墨’花后90 d的种胚2~3 d为好。3.光照的有无和诱导培养时间长短对体胚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书生捧墨’花后85 d的完整种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时,宜在25℃±2℃和全黑暗条件下诱导培养60 d后再转接到无激素培养基上培养较好。4.利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进一步剖析影响‘书生捧墨’体胚发生的主导因素为BAP、蔗糖、CH和硝酸银,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它们对其体胚诱导率的多元二次回归方程:?=-1.5413-0.0824X1+1.0886X2-0.1532X3+0.0755X4+0.3720X12-0.1425X22+0.1377X32+0.4941X42+0.2816X1X2-0.1651X1X3-0.3375X1X4+0.2400X2X3(R2=0.9996),分析了主导因素的一级效应和互作效应,最后综合寻优求得最佳组合为:BAP 0.1 mg/L、蔗糖150.0 g/L、CH 600.0 mg/L、硝酸银10.0 mg/L。用改良MS培养基附加该组合,理论上体胚诱导率可达到97.5%。5.‘书生捧墨’的体胚可通过诱导次生体胚和体胚分化能力保持的方式反复发生从而实现增殖。次生体胚诱导培养基与初生体胚诱导培养基的组成相似,但BAP的浓度要降低;已分离过体胚的初始外植体或分离过次生体胚的初生体胚,能在胚性保持培养基上保持其体胚分化能力。6.‘书生捧墨’的体胚可以在无激素的MS或SH固体培养基中成熟,AC起促进作用;萌发培养基中少量添加BAP或IAA能使外形成熟的体胚正常萌发,IAA能促进胚根的伸长,但BAP(高于0.5 mg/L)易导致胚轴过度膨大,NAA使胚轴高度愈伤化,高浓度的GA3导致早熟萌发。体胚与种胚一样具有上胚轴休眠特性,必修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或GA3处理打破休眠,才能使胚芽伸长。7.剥取滇牡丹、‘书生捧墨’和‘凤丹白’的种胚时,发现都存在双胚和畸形胚现象。双胚比率在1.5%左右,双胚均能成苗,或仅有一个能成苗;畸形胚主要有单子叶、3子叶或多子叶、胚轴合生、胚根合生、子叶合生等。8.‘凤丹白’的绿色子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以SH为基本培养基,2,4-D和NAA配合使用较好,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100%;有2,4-D存在时,诱导80 d可获得球形胚。9.‘书生捧墨’体胚的直接发生中,体胚起源于表皮的突起之上;间接发生中体胚起源于愈伤组织的边缘或内部细胞,添加ABA能促进胚性愈伤组织中体胚的分化。
陈莉[8]2006年在《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牡丹不同品种的鳞芽和带有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的消毒方式及消毒时间对外植体消毒的影响;研究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不同的植物生长调剂物质、不同的附加物质和不同的环境因子在腋芽的诱导、增殖以及壮苗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不同培养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有效浓度使用范围;同时以健壮的无菌试管苗为材料,探讨了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子及其有效的浓度范围;同时又以花药为外植体,探讨了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子及其有效的浓度范围。实验结果如下: 1、在外植体的消毒试验中,以0.1%HgCl_2为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牡丹鳞芽适合的消毒方式为二次消毒,适合的时间为6min/6min,带有腋芽的茎段消毒时间较鳞芽短,时间以6min为宜。 2、以‘乌龙捧盛’、‘洛阳红’、‘鲁荷红’、‘肉芙蓉’和‘赵粉’5个牡丹品种的鳞芽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品种以‘乌龙捧盛’和‘鲁荷红’表现较好,采集时间以1~2月份为宜,其诱导率分别为88%和82%。 3、以‘乌龙捧盛’和‘鲁荷红’为材料进行增殖培养,结果表明:2品种的无菌试管苗在增殖过程中,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改良MS,适宜的细胞分裂素为TDZ,浓度以0.1mg·L~(-1)时效果较好;继代3次时2个品种无菌试管苗增殖系数最高,分别为5.2和5.3;光质比例可调节的LED光源对牡丹无菌试管苗的增殖和生长状况均无明显的促进作用;普通荧光灯,当光照强度为30001x时,能明显的促进试管苗的生长,出现黄化现象的叶片较少,叶片颜色较低光强下深,植株较低光强下高、健壮;CO_2施肥和不同浓度的蔗糖对牡丹无菌试管苗的增殖无促进作用,但当CO_2为3000ppm、蔗糖浓度为20g·L~(-1)时,试管苗的生长状况良好,新出叶片颜色浓绿,植株较高,只有外围叶片出现黄化。 4、以‘乌龙捧盛’和‘鲁荷红’为材料进行壮苗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水解乳蛋白、酪蛋白和亚精胺对这2个品种无菌试管苗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而PP333能够有效的减少无菌试管苗生长过程中黄叶的出现,浓度以1.0mg·L~(-1)效果较好,但植株较矮,植株呈现深绿色。 5、以‘乌龙捧盛’的无菌试管苗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结果表明:薄细胞层的厚度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最佳培养基为:MS+6-BA3.0mg·L~(-1)+NAA0.05mg·L~(-1)+TDZ0.05mg·L~(-1)+2,4-D5.0mg·L~(-1)AgNO_30.2mg·L~(-1),片层厚度为0.5~0.8mm效果最佳。 6、在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能有效的抑止褐化现象的产生,用量为0.1%效果较好,蔗糖和多胺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蔗糖和多胺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出现自然死亡现象。 7、以‘洛阳红’的花药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结果表明:花药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1)+NAA3.0mg·L~(-1)+2,4-D1.0mg·L~(-1)+TDZ0.05mg·L~(-1),消毒时间以3min为宜。
王永伟[9]2008年在《牡丹试管苗生根培养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不同牡丹品种(‘乌龙捧盛’、‘胡红’、‘洛阳红’)的鳞芽作为外植体,研究激素配比和品种差异对鳞芽诱导过程萌发率,玻璃化率和污染率的影响以及继代培养过程中对增值系数和褐化率的影响;以牡丹品种‘乌龙捧盛’无根试管苗为材料进行生根的诱导,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和激素配比对生根率,平均根数和平均根长的影响;同时测定生根培养过程中可溶性总糖,淀粉,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总酚含量,核酸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试管苗的根系活力;对生根试管苗进行驯化移栽,最后对试管苗根进行石蜡切片,从解剖学角度探讨牡丹试管苗生根难的原因。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鳞芽萌发最佳激素配比为:NAA×6-BA为0.3×0.5mg·L~(-1),品种间的差异表现为:‘乌龙捧盛’>‘洛阳红’>‘胡红’。不同浓度6-BA对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显着,随着6-BA浓度的增加玻璃化率逐渐升高,不同浓度NAA对玻璃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当NAA×6-BA为0.1×1.0mg·L~(-1)时玻璃化率最高达14.69%;当NAA×6-BA为0.3×0.5mg·L~(-1)时玻璃化率最低仅为4.05%;品种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洛阳红’发生玻璃化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胡红’,‘乌龙捧盛’发生玻璃化的频率最低,叁个品种之间表现出显着差异。2.继代培养最佳培养基为‘MS+NAA1.0mg·L~(-1)+6-BA2.0mg·L~(-1)’,不同浓度6-BA对增殖系数的影响表现差异显着,当6-BA为2 mg·L~(-1)时的增值系数最大;品种差异对增殖系数的影响表现为:‘洛阳红’>‘乌龙捧盛’>‘胡红’,叁者之间差异表现显着。继代培养过程中不同浓度6-BA对褐化率的影响表现差异显着,褐化率随6-BA浓度的增高而增高,当6-BA浓度为3mg·L~(-1)时褐化率最高,而当6-BA浓度为0.5 mg·L~(-1)时褐化率最低。不同品种之间对褐化率的影响表现为:‘洛阳红’>‘胡红’>‘乌龙捧盛’,品种之间表现差异显着。3.基本培养基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影响表现为:1/2WPM优于1/2MS+Ca~(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NAA3.0mg·L~(-1) + PVP1.0g·L~(-1) + Gellan Gum 2.0 g·L~(-1)’培养条件为低温暗培养,生根率最高可达到60.67%,而常规培养的生根率最高仅为26.67%。随着NAA浓度的增大平均根数不断增加;常规培养条件下对平均根数的影响表现为ABA大于NAA,低温暗处理培养下相反,NAA对平均根数的影响大于ABA对平均根数的影响,NAA×ABA最佳配比为3.0×0.1mg·L~(-1)时平均生根数最多。不同浓度NAA对平均根长的影响差异表现不显着,ABA对平均根长没有促进作用,当NAA为3.0 mg·L~(-1) ABA浓度为0时平均根长最长,培养条件对平均根长的影响表现为:常规培养优于低温暗培养,在常规培养下最长根可达15cm,二者差异表现显着。4.试管苗生根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在不定根原基的诱导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核酸、总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显着增加,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显着下降,这可能由于不定根诱导过程中促进了不定根原基细胞的大量分裂,使DNA快速复制,总核酸及各种氨基酸含量增加,并消耗大量的蛋白质,而使试管苗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部分蛋白质转化成游离氨基酸,淀粉的减少用于降解产生可溶性糖为不定根的产生提供能量,在不定根的形成期可溶性糖被运输到试管苗基部,保证了不定根形成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致使可溶性糖含量又显着下降。5.生根苗的移栽驯化结果表明,采用草炭珍珠岩蛭石叁种基质混合,移栽20株苗中仅成活5株,移栽成活率低。6.根系活力随着生根数的增多而增大,但根系质量不高。培养条件对根系活力的影响表现为:低暗培养条件优于常规培养条件。7.根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牡丹属于叁元型结构,木质部比较少。观察出有不定根从愈伤组织产生的现象,根茎疏导组织不连接。
刘玉英[10]2010年在《中原牡丹品种生物学及形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牡丹的生物学特性及品种资源的研究,是牡丹研究的重要领域。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栽培实践,都必须建立在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习性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中原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 Zhongyuan Group)是我国传统牡丹的代表,也是全世界17个栽培牡丹品种群中栽培应用最广泛的品种群。本研究通过对洛阳国家牡丹园196个中原牡丹品种物候期的周年观测,及17个品种枝、叶、蕾等相关生长量的观测,分析其物候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同时,通过对株型、枝、叶、花等相关形态性状的调查,根据其不同的应用目的对品种资源进行了评价。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牡丹在洛阳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芽开始萌动;2月中旬至3月中旬芽萌发;2月下旬至3月中旬显叶;3月上旬至3月下旬张叶;3月中旬至4月上旬展叶;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风铃期;4月上旬至中旬进入透色期;4月上旬至下旬进入开花初期;6月下旬开始进入花芽分化期,至10月中旬完成花芽形态分化;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叶子枯黄,之后进入休眠,休眠期继续花芽分化,进程缓慢。因此,牡丹的年周期可分为11个物候期,依次为萌动期、萌发期、显叶期、张叶期、展叶期、风铃期、透色期、开花期、鳞芽生长分化期、枯叶期、相对休眠期。其中萌动期至展叶期各物候期出现日期在品种间变幅较大,风铃期、透色期、开花期各品种基本相同,枯叶期变幅大。开花所需有效积温晚花品种最高,其次是中花品种,早花品种最低;花型高级花瓣多的品种较花瓣少的品种所需有效积温高。2.中原牡丹品种的枝、叶、蕾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缓慢、快速、缓慢、停止生长四个阶段,基本都是在张叶期至风铃期快速生长。其生长发育与气温密切相关,张叶期开始气温波动较小,并逐渐升高,有效积温积累快,生长发育速度加快。3.大多数中原牡丹品种在洛阳于6月25日已分化出苞片原基,苞片原基分化期持续时间较长;8月9日分化出萼片原基,此时进入快速分化期,各阶段持续时间缩短;8月24日大多数品种分化出花瓣原基,10月19日所有品种的花器官原基完成形态分化,有部分品种雄、雌蕊原基开始瓣化。在植株休眠后,花芽分化并没有完全停止,仍然在缓慢推进。4.中原牡丹花芽分化的特点因品种花型而异,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品种的花瓣基本都是花瓣自然增生而成,雄、雌蕊原基正常;蔷薇型、托桂型、皇冠型、绣球型、台阁型品种花瓣一部分是花瓣自然增生形成,一部分是雄、雌蕊原基瓣化而成。台阁型其上方花的形成部分品种是雌蕊原基数量剧增且同源异形化发育而来,部分品种是在下方花雌蕊原基内侧继续分化出花瓣、雄蕊、雌蕊原基而成。5.中原牡丹花色的基本色彩是红色、紫色、白色,现有品种可划分为白色、红色、红紫色、紫色、黑色和复色等6大色系。另外,在红色、红紫色与紫色系内又可以根据花色深浅不同各自划分出一个粉色亚系。中原牡丹缺乏纯正的黄色、橙色、蓝色及黑色品种。6.中原牡丹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中旬,初花期最早为4月10日,谢花期最晚为5月10日,前后总共1个月。各品种中单朵花期最长为9d,最短为2d,大多数为5~6d,菊花型的品种单朵花期相对较长;单株花期最长为20d,最短为4d,大多数为7~8d。单株上花量大的品种其单株花期相对较长,花型高级的品种花期相对较长。7.针对不同应用目的对中原牡丹进行组合评价,表明‘豆蔻年华’、‘邙岭春色’、‘迎日红’、‘红霞争辉’等4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异,适合在园林中推广应用,‘满江红’、‘紫凤朝阳’、‘蓝宝石’等24个品种适合盆花栽培,‘红霞争辉’、‘豆蔻年华’、‘洛阳红’等6个品种当年生枝长大于30cm,适合切花栽培。
参考文献:
[1]. 紫斑牡丹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D]. 陈怡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2]. 紫斑牡丹愈伤组织诱导体系建立的研究[D]. 张健欣. 甘肃农业大学. 2015
[3]. 东北地区牡丹生态适应性及抗寒性研究[D]. 鞠志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4]. 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其胚培养与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D]. 何桂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5]. 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D]. 朱向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6]. 牡丹分生结节诱导、发生与发育及细胞组织学观察[D]. 秦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7]. 牡丹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D]. 周秀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8].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研究[D]. 陈莉.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9]. 牡丹试管苗生根培养初步研究[D]. 王永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10]. 中原牡丹品种生物学及形态特性研究[D]. 刘玉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标签:园艺论文; 牡丹论文; 愈伤组织论文; 紫斑牡丹论文; 牡丹栽培论文; 牡丹文化论文; 组织培养技术论文; 固体培养基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论文; 蔗糖论文; ms培养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