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空间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分析论文_张锋,张姣姣

模糊空间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分析论文_张锋,张姣姣

1.中国启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2.西安市常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模糊空间又称灰空间,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有大量应用,手法丰富多样,处理水平已经达到很成熟的水平。但同时作为现代设计,对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有限,处理手法也层次不齐。本文探索了模糊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模式和处理手法,希望更系统更深层次的解读模糊空间在传统建筑中的影响。继而从中汲取传统文化建筑营养,对当今设计思路有所启发。

关键词:传统建筑;模糊空间;

引言

模糊空间又称灰空间、中间领域,这些建筑用词虽是舶来品,但在我国传统空间中却早已使用。我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是内与外的一个结合区域,既与内外联系又独立,表现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空间的联系,过渡存在含混性和不确定性。体现了建筑空间功能需求的多样性,同时,展现了建筑的艺术性。

1.模糊空间发展概况

所谓“模糊”,是指轮廓模糊不清,是事物差异性之间存在着中间过渡的结果。20世纪80、90年代革命性的建筑理论冲击着建筑设计领域,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理论,试图将互相矛盾的元素以共存方式创造出建筑空间新关系。罗伯特?文丘里指出:“建筑具有不定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复杂的和矛盾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模糊空间既不分裂内外,又独立于内外,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的区域。模糊空间正是反映了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考虑了建筑功能需求的多样性。

2.我国模糊性思想的形成

在我国古典哲学发展历史中,无论是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出的玄、混沌、有无相生,还是庄子认为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又或是佛家眼中的“无常”,都向世人呈现出融合共存、变化、转化的观念。这种模糊思想在历史变迁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重要载体。

3.我国传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具体分析

模糊空间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对它的运用和处理手法非常成熟、灵活。传统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以柱承重,空间自由,容易形成模糊空间,另外用于室内空间设计手法,也具有模糊性,丰富了模糊空间的概念。

在我国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根据模糊空间与建筑其他空间的功能关系,可将模糊空间分为三种模式:过渡作用的模糊空间,功能性质的模糊空间和界定模糊的室内空间。

3.1过渡作用的模糊空间

“廊”是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廊”本身就是建筑中“灰空间”的代名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过渡空间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全天候的通行便利,也为人们停留并发生其他活动创造了场所条件,留给空间使用者更多创造使用的可能。商业建筑中的廊空间面向街道,是街道和商铺之间的融合过渡,是人们信息、物质交流的空间,如骑楼。居住建筑中的廊空间大多围绕内部庭院设置,庭院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内向的室外环境。这种廊空间是具有生活情趣的空间,是聊天、纳凉、娱乐等多种生活活动可以发生的空间,如四合院的回廊。廊空间的空间是模糊的,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室外空间性质和室内空间氛围的同时存在。这种模糊了实体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廊空间,缩短了群体中建筑各不同单体之间的距离感,减少了沿街建筑与街道空间,居住建筑与庭院空间围合而产生的压抑感,而且让人产生一种开阔、延伸的感觉,协调了建筑尺度,是富有人情味的空间形式。

传统建筑中廊空间可以提供不同空间的水平过渡和渗透,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建筑与自然对话。使得实体建筑空间或建筑群体空间拥有既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柔性过渡,人的生理和心理在这里都更加轻松自在。

3.2功能性质的模糊空间

以我国徽州典型传统民居为例,徽州民居内部空间多以内部庭院或天井为中心,以串联的方式展开,联系紧密,序列整齐。分析发现徽州民居的厅堂一般作为整个建筑的功能中心空间,统领其他空间布局。其向阳一面完全开敞,与天井之间无任何围护结构间隔,天井室外空间与厅堂室内空间无边界融合,作为主空间的厅堂空间表现出半室外半室内的模糊空间特点,居住生活中大部分活动如会客、宴席、家人聚会等等均在此空间中进行。模糊空间以天井及庭园展开,而天井在此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内向的室外环境。

还有古代传统建筑代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大殿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正面有五扇大门,其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所组成(即金厢斗底槽)。当大殿大门紧闭时,建筑内部主空间为一封闭空间,当五扇大门全部敞开时,内外空间几乎融为一体,内部区域空间内外性质模糊了。大殿门的开启和关闭实现了大殿空间在室内和半室内间的转化,这种空间的界定转换并不会使宗教建筑所追求的神秘感消失。可以看出这“模糊手法”可以将室内与自然天地融和,这也是佛光寺大殿想要塑造的精神与自然融合的建筑氛围的升华。

3.3界定模糊的室内空间

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结构决定了室内空间的流通性,模糊空间的产生也是必然的。中国传统室内空间“柱”、“间”等的布局与组织方式,为隔断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虽只是“简单一隔”,但其作用却非同小可,它往往分割出了动与静、公开与私密等空间。然而这种区分又是模糊的,既分隔阻挡又留有通透空间,既隔断又联系。这些隔断往往是以“虚”的形式存在的,是“软性隔断”,它的形式多样,有的立于地面的屏风,有挂于棚下的帷幕,还有的“漂浮”于空中得飞罩等等。

另一种在传统建筑中重要界定元素是“门”,古代传统建筑中的门不同于现代建筑中只有交通和保护作用的门。除此之外,往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大门的闭合方式,实现对一个空间性质的转换控制。这一点在古代宫廷建筑、宗教建筑等仪式感强烈的建筑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些仪式建筑往往与周围广场或开敞活动空间向结合,门的开启与否,开启范围大小控制着建筑在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在门关闭状态下,建筑室内空间被完全封闭界定。但在重大仪式活动时,建筑所有门扇完全打开或移除,建筑内部空间就会全部解放出来,建筑实体性质基本不存在,建筑的作用变为仪式中心的“台”或“坛”。

由于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合而不闭、隔而不断,亦内亦外,相互转化的空间形式也充分体现出模糊的空间思维意识。传统室内空间是不定的、含蓄的、模糊的,隔断在这样的空间当中,自然发展,具有了空间模糊性,对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的启示影响深远。

4.结语

随着社会生活品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需要设计者重新思索亲密感、隐私性、自发性和灵活性的空间本质,创造出一个满足最大弹性空间的模糊空间,对外界复杂的矛盾予以回应。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吴焕加译.《模糊﹒不定性及中间领域》.世界建筑,1984.

[2]候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陆海鹏.《模糊空间的研究及对现代启示》.重庆大学,2005.

[6]刘峰.《论建筑空间的模糊性》.室内设计,1996.

论文作者:张锋,张姣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模糊空间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分析论文_张锋,张姣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