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_思维品质论文

论人类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_思维品质论文

论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现代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结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才能成功地进行,而实现人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即首先完成由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从世界范围看,它是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时代,是现代化与改革潮流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国内看,我国从事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并且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国民的素质远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与现代化建设和当前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格格不入的传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人格品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许多陈腐过时、令人难以忍受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消极面,就是暗暗地依附于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人格品质长久顽固地延续着。这些问题不解决,人们的素质不提高,即不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再完善的管理方式,也难以发挥作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识活动。人类文明,人类进步,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辉煌成果。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史。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对客体世界和关于客体世界的知识系统的同构,是主体的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历史积淀。主体按照需要在改造客体活动中使客体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又反映到主体思维中,使主体适应客体的要求,逐渐在主体思维中形成了一种固定下来的逻辑格,沉淀和产生对客体的思维形式结构。这就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整体性、社会历史性、相对稳定性、规范性、自动性等特点。思维方式是观念地存在着的相对稳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一经在主体的思维结构中固定下来,就成了控制思维活动的意识性机制,它以先行的模式规定着思维对象的选择、思维主题的确定和思维成果的存在样式,并以一定的方式组织主体的思维活动,以一定的层次和序列运用思维的原料和材料。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僵化的思维方式阻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

思维方式作为人类的理性认识的方式,在历史上是随着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465页。 )现代实践和社会发展的新的特点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第一,现代实践的主体性空前增强,主体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它既表现在人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表现在人对自然界征服的能力上。在现代实践条件下,越来越多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在人类即主体的作用下,使以往不曾触及或无力触及的自然物,变成人的有用物,不断满足着人类的需要。自然界越来越置于人的支配之下,人从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正在大踏步地向自由王国迈进。现代实践的这一特点表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在提高,表明主体的思维方式日益科学化。

第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实践,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方兴未艾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等一系列的新兴科学,为现代实践提供了新的认识武器和思维工具。所有这些,都为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当代科学呈现出高度分化和整体化的双重趋势,实践活动的协同化日益突出。现代科学的发展日益精细,门类和分支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呈现出多学科、多门类的一体化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科学分化基础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使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科学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整体化趋势,必然引起技术发展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同时,又要求技术之间的协同化、综合化。在现时代,任何一项较为复杂的现代化工程、现代实践活动,都不是某一种或几种科学技术所能胜任的,它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攻关”、“协同作战”。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对人们的思维活动、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世界整体化趋势和个体化趋势在同步发展。世界在走向多样化、个体化的同时,又呈现出互相连接、统一的整体化格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这样,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呈现出同向性、整体化的趋势;但是,各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又不是遵循着同一个模式,而是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寻求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使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呈现出多样性和个体化。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和发展自己的经济,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以及同一经济制度、同一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个体性;但与此同时,国与国、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联合越来越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孤立地发展,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正在走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化经济,走向世界经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我们不仅要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而且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要有中国特色,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整体发展的多样化和一体化、个体化和整体化有机统一的趋势。当今社会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着重大而强烈的影响,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与之相应的变革。

第四,世界的变动加剧,实践的节奏加快。在两极体制崩溃,冷战结束后的今天,一个致力于改革、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潮流正在全球兴起。当前,世界的经济生活、政治形势和思想文化的变动都在加剧,各国为了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在世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在进行调整、改革,都在谋求更大的发展,整个世界的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世界政治领域,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谋求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各种政治力量联合、重组、相互斗争的形式更加复杂多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大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引起了整个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碰撞,引起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迅速而畅通,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更加强化了这种变动性。在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中,人们必然要加快实践活动的节奏,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否则,就不能适应现代急剧变动着的世界形势。“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这些充分体现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心态。现代实践的这一特点,对人们思维的时空观念、思维的侧重点和思维的效益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现代实践和历史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由传统思维方式到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现代实践和历史发展是思维方式转变的最深刻的基础。它创造着现代思维方式,规定着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传统人”是相对于“现代人”而言的,是指在小生产社会条件下所造就的那种具有闭关自守、孤陋寡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知足常乐、反对变革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品质的人们。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结束了传统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了雄壮的现代化的历程。今天,现代化的洪流席卷全世界,以不可阻挡之势奔腾向前,迅猛荡涤着一切旧的思维方式和一切旧的习惯势力,为人类展示了光辉的前景。传统的小生产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但是,小生产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例如小生产的观念;怀疑、惧怕、不愿改革;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思维方式;顺从谦卑,盲目服从和依赖传统的权威,凡事总爱以古人、圣人和传统的尺度来衡量评判;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缺乏突破传统模式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思维;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等等。这种“传统人”的特点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人的现代化必须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彻底转变。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首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完成其他几个方面的转变,如行为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的前提。

第一,思维方式由保守性到创造性的转变。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使我们这个民族积淀了一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怕冒风险、易于满足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所倡导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泱泱君子之风”,严重扼杀了人们敢于冒尖的竞争意识。“藏愚守拙,安分随时”、“无过便是功”的处世哲学深深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知足常乐”的惰性心理,成为一些人保持精神平衡的法宝。只与过去相比,满于现状,缺乏危机感,缺乏进取意识。这种小生产者的痼疾,严重阻碍着人们前进的步伐,压抑人们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于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它们使人屈服于环境,而不是把人提升为环境的主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8~149页。)

创造性是人的根本特征之一。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是人类以一定智力结构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具有生动性和独创性的、开拓新认识领域的思维活动。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眼睛向后、易于满足、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缺乏危机感的人或民族,是注定不会有前途的。因此,开创与进取,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二,思维方式由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转变。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这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封闭的社会历史背景,必然造成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只知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狭小天地,不去看或很少看除此而外的广阔宇宙,不懂得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道理。在国与国之间,以至在国内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缺乏交往和交流,缺乏横向联系和信息反馈。这反映在思维活动上,就形成了闭塞狭窄、缺乏广阔时空视野的封闭性的思维方式。

现代实践和现代历史发展冲击着这种封闭性的思维方式,推动它向开放性思维转化。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走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化,各国之间在科学技术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制约的世界性联系在扩大,世界变得越来越社会化、越开放化了。因此,各个国家想关起门来,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发展自己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是绝对不行了。我们的思维,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必须面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科学文化的交往,从世界的广阔空间中吸取先进的、美好的东西,以加速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使我们的思维方式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我们党提出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就是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三,思维方式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形成了比较单一的、固定的经济体制的模式,这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制约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单一化、固定化、“一刀切”,几乎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固定模式。人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单调,缺乏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只强调“一”而忽视“多”,因而形成了刻板雷同的思维方式。似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只能采取单一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形式,就只能使用单一的经营手段和雷同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在对立统一、多样性统一中思维,而是拘泥于两极的绝对对立之中,习惯于在非此即彼的、绝对不相容的两极对立中思考问题,这种单一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现代人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出发,善于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变量的思考,建立起对立统一、多样性统一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现时代的要求。应该看到,自本世纪以来,在人类的实践系统和科学发展中,科学已经由经典科学向非经典科学转化,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细密,形成了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科学网络;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更加趋向高度综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多样化必然物化为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当今世界,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都具有高度专业化和高度综合化的性质,需要集中多种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多学科、多技术、“多兵种”的协同作战。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进行的实践活动都是错综复杂的,都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化,善于在多样性统一中进行思维,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第四,思维方式由静态性向动态性的转变。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等历史条件所制约,使人们时间观点淡薄,生活节奏缓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国农民传统的生活节奏。这种社会生活使人们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静态的思维方式,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这种静态的思维方式以保守的观点看待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

自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的步伐加快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结束了,整个社会都处在不停地变化、动荡之中,因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从20世纪开始,社会的变动尤为加剧,时代的步伐更为急速。在今天,“变动”、“协调”、“调节”、“控制”等观念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使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发明创造接踵而来,一种新知识的产生,一种新事物的出现,缩短了它存在的时间。这就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从以前人们习惯的保守稳定状态,转向为适应变动、不断进取的动态过程,即从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

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并提高在动态中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对事物作纵向的历时性综合分析,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差异和趋势;同时,又要善于对事物作横向的共时性比较,即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对比中,明确事物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在实践活动中,要把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起来,在纵横两方面的动态考察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推动事物的健康发展。

第五,思维方式由依附性向独立性的转变。独立性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时代精神。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一个由一群缺乏独立性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没有生机的灰色世界。一个人云亦云、唯书唯上、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事事不能自主、处处依赖他人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如果这种意识成了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且又不去改变它,那么这个民族将与现代化永远无缘。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不应服从任何权威,他应具有独立工作、独立处事的能力,否则他就不可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但是,直到今天,缺少独立性仍然是我们民族素质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唯上、唯书、唯权威,书上没有写的不能想,伟人没有说的不能做;习惯于跟风跑,随大流,赶时髦,如同墙头草;人云亦云,盲目服从和模仿。这种腐朽落后的意识与现代化建设和现代人格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知道,独立性是个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其鲜明个性和高度的创造性的。当然,我们强调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并不意味着怀疑一切和否定一切,而是要摆脱教条主义对人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的束缚;也并不意味着要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对立起来,而是更好地体现出人的社会性。因为在抹杀个性、奴隶主义盛行的集体中,是体现不出人的真实的社会性的,这样的集体只能是虚假的集体,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有在允许个人的独立存在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的集体和社会中,人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这样的集体和社会才是活生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集体和社会。现代实践主体性的增强和现代社会一体化与多样化统一的特点,决定了现代人必须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具有独立的人格,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然推动我国人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任何一个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都必须注意对人的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研究,提倡创见和创造,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的、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武装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论人类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