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化学论文,课堂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平等的教学模式。因此,努力创建好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是教师的课堂活动中的中心任务。因为问题是教师提出的内容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之间架设桥梁的工具。而所谓有效的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Chuska,1995; Wilen,1991)[1]。
下面本人结合案例谈谈在化学课堂上提出有效问题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好课堂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杜威曾说过:“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景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即真正理解才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2]。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设置学习的情景,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而问题的设置与课堂情境是水乳交融的,问题设置本身要体现在某些情境中,恰当的问题情景不仅仅要能够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增强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愿望,从而增强学生自己的学习效能感。有效的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大脑产生问题,最终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同化和顺应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促使学生能力形成和智力发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化学教学而言,设置情境不仅仅是做些趣味实验或演示实验、举几个物质或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等,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从中创设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案例1]在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一则苯酚软膏的药品说明书,发现其中的有用信息并分析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加点部分均为可挖掘问题的信息)。
苯酚软膏
【性状】黄色软膏,有苯酚特臭味。
【药物组成】每克含苯酚0.02克(2%)。
【作用类别】皮肤科用药品。
【药理作用】本品为消毒防腐剂,其作用机制是使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和变性。
【贮藏】密闭,在30℃以下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注意事项】
①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②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
③用后拧紧瓶盖,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后。
④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1周,如仍未见好转,请向医师咨询;涂布部位如有灼烧感、瘙痒、红肿等症状,应停止用药,洗净。
学生能找出的有用信息有:苯酚软膏浓度很低,低温、密封保存,久置变红,不能与碱性药品混用、消毒机理等。笔者就乘机追问为什么要这么保存?变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品混用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从而推测:苯酚具有酸性和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接着这堂课就围绕着这两点性质展开。
这样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材料、环境等问题入手,创设一系列生活化情境。学生本身很感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高级组织者,它为紧随其后的回应提供一个框架,为有效教学提供平台。
2.开展实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学有着显著的活动性特征,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在课堂上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现。挖掘实验的内涵与外延,与知识的联系角度,使得实验不单纯是实验,而是为教授的知识和能力服务。
[案例2]笔者在引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先展示了一个“水果电池”的趣味实验,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紧接着笔者由此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问题2:实验现象说明水果装置起到什么作用?
问题3:水果装置提供的电能是从哪来的?
由此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列举一些常用的化学电源,并且结合一个简单的物理电路图提出问题4:请根据外电路的电子流向分析电池两极的化学变化。
这一做法充分抓住相关学科知识交叉点,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新问题的科学方法。也为学生理解原电池两极的化学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就将原电池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分解,也为解释随后的实验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
[案例3]在研究“苯酚的取代反应和显色反应”时,如果生硬地让学生直接完成这两个实验,会显得很突兀,笔者是从苯酚软膏的信息入手,先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苯酚具有还原性。然后挑选了高锰酸钾溶液、溴水和溶液3种常见的氧化剂分别与苯酚反应的实验。高锰酸钾溶液与苯酚溶液反应的现象与学生期待的一致,但苯酚溶液于溴水反应的特殊现象使学生发问:溴水没有褪色,而是产生了白色沉淀,它们可能发生了什么类型的反应?笔者再提问:苯酚与苯发生卤代反应有何不同?试用分子结构加以分析。这样让学生用实验将推测付诸实践,并从理论上找到合理解释。接着再以苯酚溶液与溶液反应的特殊现象介绍了苯酚的显色反应。
如此设计可以做到水到渠成,让学生从大量的推测、设计方案、理论分析中充分发挥与锻炼,还在“意外”中获得新知识。每一项新知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发现和完成的。因为如果学生从来不应用所学知识,那将不属于个人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只有学生经过探索和运用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
3.通过数据处理,创设问题情境
理科学习和研究的特点要在日常课堂上体现,如分析数据、归纳演绎、对比、推测等科学方法,这些能力培养正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途径。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案例4]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之前,笔者让学生查找一些物质的密度(注明温度和压强),计算出1mol该物质的体积,将数据整理成表格。笔者挑选出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在课上让学生观察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归纳处理,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寻求恰当的解释。(备注:以下气体的密度均在0℃,101kPa条件下次测定。)
学生经过讨论与合作,能够比较有序地将所给物质按聚集状态进行分类,并通过数据处理,整理得到下表:
续表
学生进一步结合一些化学事实解释规律:(1)相同的条件下,同种物质,物质的量越大所占的体积越大。(2)在相同的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物质所占的体积:固体<液体<气体。(3)在相同的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而固体、液体却不相等。这都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与微粒间距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可见这样通过创设处理数据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物理等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大有帮助。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展示实物、图片、录像、模型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设计好问题的层次,推动有效教学
设计问题要考虑问题的层次和类型。适当地创设一些适合于学生、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这是对他们智慧的挑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好是当一两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学生通过研究自然就把教师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案例5]在研究“苯酚的酸性”时笔者采用的是问题连续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形式。
以上提到的问题类型是根据行为复杂性层次进行分类的,除表格中所列举的5类,还有识记型。在探究型的课堂上,教师要提出一些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诸如澄清、扩展、归纳和进行推理 (Corev,1940; Haynes,1935),从而使学生能进行认知层次更高的分析、综合和评价(Glover&Corkill,1990; Risner,Skeel&Nicholson,1992)[1]。比如说问题1、3就是较典型的开放性问题,它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回答。以上6个连环相扣的问题,层层深入,螺旋上升,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讨论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也使知识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轨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恰当的应用认知复杂性不同的问题,对于提问的艺术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利用好问题设计,实施有效学习过程
加德纳说过:“学生没有必要对各学科面面俱到,关键是研究一些重要的课题,借以了解数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是怎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思考方式,对他们将来碰到问题时如何去解决是非常有帮助的。”有效的学习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是终身学习和一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主体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验证;指导学生自己去质疑、析疑、答疑;指导学生自己去争论、发现、创新。
学生的主体要依靠教师主导,教师主导巧在引、妙在导。即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从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使主体获得精神情感上的满足,把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起求知欲。
活动设计
学生情况
设计意图
问题1:如果我们更 有的学生想不到用
换电极材料,还能
2种相同的电极材 实验探究组成
否形成原电池呢?
料实验,教师可在 原电池的条
指导学生分组利用
实验指导中给予件:电极、电解
铜、锌、铁、碳棒、稀
暗示。质溶液的选
硫酸、电流表、导线 通过实验得出结择,及不同组
等用品组成原电 论:易失电子的一 合对原电池电
池,探究电极规律
极为原电池的负极 压的影响。通
过判断电池发
问题2:原电池对电
生的反应,加
极所接触的液体有
有的学生认为必须 深理解原电池
什么要求?请通过
能与电极反应,有 的内部变化。
实验验证。 的学生认为必须此部分充分体
实验用品:铜、锌、 导电。现了科学研究
铁、碳棒、NaCl溶 由于实验内容较的方法,如先
液、NaOH溶液、无 多,可采取分组合 将复杂的问题
水酒精。由于电极 作的方式,实验后
分解逐个研
规律前面已经探究 交流讨论。通过实
究、固定其他
过,所以这里选用 验得出结论:电解
变量研究单一
1、2组电极材料
质溶液为组成原电
变量、分类组
就行 池的条件之一 合、数据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
学生普遍会对不与 质等实验方
问题3:思考在电极材料反应的电
法。
NaCl溶液中是什么 解质产生疑问。最
联系生活实
将活泼电极氧化了 终能讨论出氧化剂 际,使学生能
是氧气应用所学知识
问题4:讨论实际生 解释生活中的
产、生活中的电池 学生可能从电流大 化学问题,感
有哪些特点?需对 小、电极材料、电解受化学与社
实验室中的原电池 质溶液、装置的密 会、生活、技术
做哪些改进
封性等多方面考虑 的密切联系
[案例6]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笔者介绍完“伏打”及“伏打电池”后,鼓励学生模仿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材料来组成原电池。
以上通过有序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主体活动穿成主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肯定或否定自己的一些推断,在得出一定结论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从这节探究课笔者发现:要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仅要总结学到了什么,更要总结是如何学习的,要重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反思。第二,不仅要总结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内容,也要总结情感上、观念上的触动。第三,不仅可以由教师来总结,更多的应当由学生来总结。第四,不仅要总结学到了什么,还要反思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这样学生无论是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都有收获,从而达到有效学习、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