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峰山区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_山地建筑论文

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地区论文,妙峰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妙峰山是京西的一处风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乡境内,它不仅是西山群峰距北京城区最近的一座中山,而且古时就是京津一带以至华北地区民间信仰的圣地。2006年夏秋之际,笔者曾参与了妙峰山地区旅游规划的编制,从而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进一步开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一、对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此次规划,范围并不仅限于妙峰金顶。规划所指的妙峰山地区,以目前的妙峰山风景区(即妙峰金顶)为核心,北邻昌平区,东北与海淀区交界,东接门头沟区军庄镇,南傍109国道,西界门头沟区上苇甸村;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在这一范围内,我们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规定,经过比较详细的实地调查,初步摸清了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数量。

妙峰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共有7个主类、15个亚类、38个基本类型、122个资源单体。经过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发现妙峰山地区的旅游资源在类型与数量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而言,妙峰山属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主要表现在资源单体数量上百,资源的主类、亚类与国家标准相比也占有较大比例;但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占比例较低,说明资源的具体种类与景观的丰富程度有限。

第二,妙峰山的旅游资源以人文为主,自然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基本类型和亚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都不到1/3。

第三,妙峰山旅游资源主类中缺少“水域风光”,说明当地缺乏自然水体景观。水景是自然旅游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乏水景是当地旅游资源的一大缺陷。

妙峰山地区在旅游资源亚类中,比例最高的是建筑与设施,其次是人文活动和地文景观;基本类型中比例最高的也是建筑与设施,其次是地文景观和人文活动。但从单体数量来看,除建筑与设施的比例仍然最高以外,其余的排序却发生了变化,人文活动降到了较低的位次。这种比较和变化说明了以下特点:

第一,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是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是当地旅游资源以人文为主这一特点的主要支撑。

第二,地文景观在类型与数量上都占有较高比例,说明其价值在妙峰山旅游资源中仅次于建筑与设施。

第三,由于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比例较低,但资源单体数量众多,因而具有较高集中性的特点,说明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单体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事实证明,不仅限于基本类型,即使从资源主类的角度来看,当地多数资源单体在建筑设施、地文景观的范围内也都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站在妙峰山东大(坨)上远眺(王立东摄)

在上述前提下,对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具体内容再作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

第一,地文景观中的大多数和生物景观中的绝大多数资源单体,都分布在妙峰山北区(包括妙峰金顶景区、涧沟村、西大坨和东大坨及其周边地域),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分布特点和很强的地域组合性。由这些单体所组合成的山地风光,奠定了妙峰山地区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

妙峰山所在的门头沟区以山地为主,这一带的山地系太行山余脉的北端,被总称为西山。西山的东部,靠近北京城区的部分又被称为小西山。妙峰山是小西山的最高峰,雄踞于小西山群峰之上,位于小西山的西北端。其西面是重峦叠嶂的太行山脉;东面被花岗岩体侵入,并以山前断层与北京平原相分离;北面可越过低山遥望燕山群峰;透过南面的峡谷尽端,能够清晰地看到北京最大的河流——永定河的出山口。由此,站在妙峰山北区东、西大坨的主峰,可以看到其他地区所少见的重要地理景观:其一是具有北京地区意义的地理景观——永定河出山;其二是具有大(跨)区域意义的地理景观——燕山与太行山的分野(两大山脉以北京西北的关沟为分界线);其三是具有全国意义的地理景观——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在华北的分界线,北京平原是华北大平原在西北部的起点)。如此重要的地理景观,已足以构成妙峰山山地风光的特色。

第二,妙峰山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所表现出来的集中性,更重要的不在于空间的分布,而首先是内容上的区别。从当地人文资源的四大主类来看,其中绝大多数资源单体可以明显地分成不同内容的两大系统:其一是宗教文化,包括众多的遗址遗迹、废弃寺庙、活动场所、建筑小品、手工艺品和人文活动等;其二是观光农业,包括生产场地、特色社区、水库景观和各种林果等。

在空间分布上,人文旅游资源的两大内容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宗教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绝大多数资源单体分布于妙峰山的北区和中区(包括樱桃沟村、南庄村、仰山和滴水岩及其周边地域);观光农业资源的分布却很分散,资源单体在四个区(指北、中、南、西四区)内都有分布,而且数量较为接近。

第三,从资源单体分析,妙峰山宗教文化资源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佛教,在现实的资源单体中更多地表现为废弃寺庙,这部分资源数量极少,主要分布于妙峰山中区。另一类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特征的宗教,以妙峰山庙会为主要代表,带有鲜明的民俗性;其单体数量很多,类型很丰富,资源的内在关联性也极强,在具体景观上主要表现为旧香道、茶棚遗址、金顶庙宇群、建筑小品以及人文活动。这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很集中,大多分布在妙峰山北区,其次是中区,在南区(包括桃园村和担礼村及其周边地域)和西区(包括禅房村、炭厂村和上苇甸村一线及其周边地域)只有极少量的单体。因此,以妙峰山庙会为代表的民俗宗教,构成了当地宗教文化的特色。

第四,妙峰山地区的观光农业资源也很丰富,在资源单体上主要表现为玫瑰种植、各种林果(柿子、红果、樱桃、梨等)以及特色村庄(社区)。在现实中,玫瑰、林果等农产品与特色村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中大多数村庄开展农业观光旅游,主要或直接依托的资源就是林果;即使是涧沟村,玫瑰种植也是其发展旅游的重要依托。从各种农产品的比较来看,玫瑰种植在资源中占有最大的优势,妙峰山的玫瑰种植不仅规模最大,名气最高,观赏性最强,而且资源单体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较广,除北区是主要种植区外,西区也有一定规模的分布,因此,玫瑰种植无疑是当地观光农业最主要的特色。

上述分析确定了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三大特色,即以地理景观为重点的山地风光、以民间信仰为主的民俗宗教、以种植玫瑰为重点的观光农业。将这三大特色资源在数量上的关系及其分区作进一步的比较,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民俗宗教特色资源的单体数量在妙峰山地区占有首位,更加深入地开发利用它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山地风光与观光农业资源的单体数量很接近,二者相加比例超过了50%,说明它们在当地的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北区在各类特色资源上都居首位,而且山地风光和民俗宗教的比例比其它区域高出许多,充分体现出其在整个妙峰山地区中的核心地位;中区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但该区占有优势的不是民俗宗教而是传统佛教;南区和西区的观光农业资源在各自的本区都占有优势,尤其是西区,观光农业资源的数量与北区基本持平。这些分析说明了今后各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的不同特点。

二、对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横向比较

妙峰山从总体而言属于北京地区一级的景区,其影响力与知名度主要局限于北京范围,客源市场也以北京地区为主,因此其横向比较的范围主要限于北京地区。

(一)背景条件比较

即将妙峰山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将其与京郊的主要旅游区在知名度、区位条件、景区实力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京郊被比较的旅游区主要选择京西的香山、鹫峰、凤凰岭、灵山、百花山、十渡、上方山,京北的八达岭、十三陵、沟崖、松山、龙庆峡、云蒙山,京东的丫髻山,京南的团河行宫等。

1.知名度

与上述旅游区相比,妙峰山的知名度位居前列。其知名度虽比不上八达岭、十三陵和香山,但由于它位于小西山,历史上是京城传统的游览和朝圣地,因而自古就众人皆知。改革开放之前,妙峰山与鹫峰、上方山、沟崖、丫髻山等都是京郊知名的游览区;改革开放之后,妙峰山在这些老景区中的知名度应该更高。与其它后开发的旅游区相比,妙峰山的知名度也应名列前茅。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指交通状况与其所依托的经济社会基础。在与北京城区的直线距离上,除香山、鹫峰、凤凰岭和团河行宫等少数旅游区外,妙峰山比其它旅游区都更具优势,但交通状况相对落后。至今,妙峰山附近仍无高速公路,当地也无日常开行的公交汽车,从而抵消了它在空间直线上的距离优势。

妙峰山地区山多地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产业转型。这种现状虽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当地在进一步开发妙峰山的旅游资源上却根本无力投入。与香山、鹫峰、凤凰岭等小西山的其他风景区相比,妙峰山所依托的这种基础明显薄弱;与八达岭、十三陵这类世界遗产相比,妙峰山旅游经济目前对当地的带动效应要小得多,因而反馈得到的支持也必然不大;与团河行宫相比,妙峰山所依托的经济社会条件明显落后;与延庆、怀柔、密云等地的大多数旅游区比较,妙峰山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所面临的困难相对明显。因此,妙峰山的区位条件并不理想。

妙峰山旅游资源分区图(黄震宇制图)

3.景区实力

目前,妙峰山地区开放经营最成熟的景区是妙峰山风景区。但妙峰山风景区管辖的实际范围仅限于金顶庙宇群,景区面积十分有限,因而使许多不在金顶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与京郊上述的旅游区相比,妙峰山风景区当前的游览面积是最小的。在年度的游客接待量和景区收入上,妙峰山风景区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每年除了庙会期间游人云集之外,其它时段的游人都很有限,即使是黄金周游客量也不理想。这使景区自身难以有较高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妙峰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此外,妙峰山风景区至今未能具备较高的景区级别,与八达岭和十三陵(均为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区比较,在专业级别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妙峰山的实力在京郊旅游区中明显落后。

4.发展潜力

虽然妙峰山地区目前实际的游览面积狭小、实力有限,但潜力却很大。历次规划的范围未能落实,大量的旅游资源还未开发,都说明当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位于小西山的地理位置,对其今后在这一带旅游资源的大规模整合中十分有利。从这个角度分析,妙峰山比京郊某些开发已然饱和的旅游区更有发展前途。

(二)资源特色比较

1.对山地风光的比较

北京地区的山地从宏观上分为两大山脉,即位于京西的太行山与位于京北的燕山。太行山在北京境内的部分被称为西山,目前西山一带与妙峰山类型相近、较为知名的山地型旅游区,主要有香山、灵山、百花山、十渡、上方山等,燕山一带则主要有松山、龙庆峡、云蒙山等。

与上述旅游区相比,妙峰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和资源属性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首先是除香山以外,妙峰山比其它任何旅游区都更加贴近城区,是距北京城区最近的中山之一,这种条件使妙峰山成为眺望北京城市风貌的最佳高地。从妙峰山主峰东望京城,视野辽远,不仅看城市的角度更加广阔,而且景观十分壮丽,这是其它旅游区所不能比拟的。灵山和百花山虽然在海拔高度、景区规模和山野氛围上都优于妙峰山,但因距城区很远,所以根本看不到山地风光与城市景观相互交融的独特画面;香山虽更贴近城区,但由于不具有妙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所看到的城市风光则缺乏宽广的角度和深远的层次。其次,由于妙峰山所处的特有位置,使人登顶后能看到在其它旅游区少见的重要地理景观。香山虽在景观上更显丰富与精致,却无从领略妙峰山那种大气磅礴、粗犷迷茫的地理风光;灵山与百花山虽然海拔更高,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也无法看到我国地势两大阶梯的明显分界。所以,包括城市风光在内的地理景观,不仅是妙峰山山地风光中的重点,也是它在京郊旅游区中所具有的优势。

资源属性优势,是指妙峰山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性质,其自然景观与宗教景观互为依托,相互交融,使山地风光多样化。从这一点来看,妙峰山的景观类型比灵山、十渡、松山、龙庆峡、云蒙山等纯自然的旅游区要显得丰富。

妙峰山的山地风光也具有明显的劣势。其一是缺少自然水景,这方面与十渡、龙庆峡等无法相比,即使与灵山、百花山、云蒙山等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其二是缺少奇特的峰石,这使妙峰山的景观显得平淡,既比不过云蒙山、灵山与百花山,更无法与十渡、龙庆峡的山景媲美。

2.对宗教文化的比较

京郊的宗教旅游资源多为佛寺及其活动,比较知名的佛教寺院主要有西山一带的卧佛寺、大觉寺、潭柘寺、戒台寺和上方山诸寺,燕山一带有红螺寺;除此之外,与妙峰山类型相同、同样是以民间信仰的道教为主的则有京东的丫髻山。

与上述宗教资源相比,妙峰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宗教地位和景观环境上。首先从大类比较,上述寺院多属于佛教,而妙峰山的庙宇则以道教为主;北京地区也有不少道教宫观,但位于京郊的知名者少,而且以民间信仰为主的道教圣地更少。在历史上,北京地区以碧霞元君为主神来供奉的庙宇有“五顶”、“八顶”之说,但宗教活动最盛、信仰地位最高的当首推丫髻山与妙峰山,两山均位于京郊,而且其地位的兴衰都与朝廷的支持有极大关系。随着清朝衰落,丫髻山在晚清时逐渐衰败,而妙峰山则随着清廷朝拜地点的转移而兴盛起来,以致有当时的政治中心在京城,宗教中心在妙峰山的说法。宗教地位的提高,使妙峰山的进香活动尤其是庙会更加兴盛,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京津,而且波及华北甚至江南;尽管后来妙峰山庙会沉寂了数十年,但自近年恢复以后,其规模仍达到每届数万人,成为京郊山野型庙会的佼佼者。而且,妙峰山地区的民间宗教信仰还得到过我国著名学者的高度关注,不少民俗学专家曾到妙峰山专程考察,使当地的民俗现象与学术结缘。如1925年、1929年,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等先后两次到妙峰山作专题民俗调研。1995年,钟敬文、马学良、乌丙安等40位民俗学者和专家到妙峰山实地考察。这是北京其它同类旅游区所少见的,从而使妙峰山宗教旅游资源在当代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妙峰山宗教景观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它所依托的山野氛围和地势高度。与卧佛寺、大觉寺、红螺寺等相比,由于妙峰山处于海拔较高的盆地之中,因而山野气息更为浓厚,而卧佛寺、大觉寺、红螺寺等则更多人工气息;与丫髻山比较,由于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妙峰山的宗教氛围显得更有气势。京郊诸多寺庙,多位于浓荫遮蔽的山麓,显示出一种幽奥之美;而妙峰山的庙宇群则建于山峰与悬崖之上,具有巍然高耸的壮美特点。

妙峰山宗教资源的劣势主要是缺乏文化深度和建筑的品位。由于妙峰山的宗教以民间信仰为主,所以与佛教相比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从而局限了其在旅游开发上的多样性;同时,由于缺乏对于自身的系统整理和研究,这种民间活动的知识性与生活化,在旅游中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建筑景观的审美角度比较,妙峰山的庙宇相比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等都有较大差距:一是妙峰山的庙宇群不但总体规模不大,单体的体量也较小,在建筑本身的规模气势上显得逊色;二是建筑本身的艺术性相对较弱,例如惠济祠的灵感宫与潭柘寺的毗卢阁、戒台寺的戒坛殿、卧佛寺的卧佛殿等相比,在殿堂的造型艺术与精美度上都有很大差距;三是庙宇院落空间狭小,无法布置更多的景观,致使妙峰山的宗教园林景色平淡。

3.对观光农业的比较

依托经济作物的栽培、种植和采摘,是京郊开展观光农业最普遍的旅游方式,其中又分为两类:以大兴为代表的平原地区开展农业观光主要依托瓜果;而京郊的山区则主要依托林果,妙峰山地区在发展观光农业中,大部分村庄依托的就是林果业。

与京郊各地的农业观光相比,妙峰山地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玫瑰资源上。首先,玫瑰不仅是经济作物,也是观花植物,与林果或瓜果相比观赏性更强。尤其是妙峰山的玫瑰,大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谷中,面积数千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玫瑰种植基地;每当6月花期,这里花红叶绿,香弥山谷,形成一望无际的花海,被誉为“华北一绝”。其次,妙峰山的玫瑰已经形成了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足可与大兴庞各庄的西瓜相媲美,具有比一般林果更强的旅游吸引力。第三,与林果或瓜果相比,玫瑰天生有一种与高雅文化结缘的品性,很容易融入社会时尚,这是林果或瓜果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玫瑰资源的优势在妙峰山地区的观光农业中无可争议。

妙峰山地区玫瑰资源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玫瑰生产缺少高科技手段以及目前产品市场的日益萎缩。作为观光农业资源,玫瑰种植首先应保障农业效益,然后再考虑旅游效益;农业效益是根本,旅游效益只是一种附加值。如果玫瑰只是粗放生产,不能形成精品,必然导致市场萎缩;市场萎缩不但使玫瑰种植无以为继,更谈不上什么旅游效益。因此引进高科技手段,保证当地玫瑰生产和经营的可持续性是当务之急。

三、对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总体而言,妙峰山虽在北京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其区位条件较差,自身实力薄弱,与京郊的其他旅游区相比,在开发现状和发展条件上都不如如人意,因此要扭转局面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但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也能够看出,妙峰山地区的旅游发展并非山穷水尽,没有转机。当地所具有的三大资源特色,以及它紧靠北京这一巨大客源市场的优势,使其具有柳暗花明、突破局面的极大可能性,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重大举措。

(一)滚动开发

这种开发方式主要是针对分区开发而言。根据以上的分析评价,妙峰山地区从旅游资源分布的角度被分成四个区域,其中北区是全区的核心,也是开发的重点;中区的重要性仅次于北区;南区和西区的地位都相对靠后。因此,全区的旅游开发也要区别轻重缓急,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绝不能遍地开花或本末倒置。

(二)不同模式开发

针对妙峰山地区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应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

1.系统性开发

这种开发主要针对山地风光资源。妙峰山的山地风光在以往的开发水平较低,几乎未被重视,最重要的景观资源至今未能利用,因此不但要加大开发力度,而且要提高开发水平。提高开发水平的主要措施就是进行系统性开发,即将当地山地风光的内涵与旅游线路相结合,系统地开发出几条山地观光路线。例如将东、西大坨的主峰和山脊一线相连接,开发成地理景观游览线;将北沟的玫瑰谷与东大坨的玫瑰基地相连接,开发成玫瑰专题游览线;加强对金顶香道和庙宇内的古松以及舍身崖古枫树观赏性的重视,对这一线路上的植物景观进行精加工,使其成为一条虽短小却很精致的松景画廊;注重对众多旧香道的保护,尤应重视老北道、中北道和中道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山地景观逐步开发,在条件成熟时将它们开发成古香道游览线;将涧沟村与禅房村相连接的盘山公路开发成一条专赏太行山色的游览线;将仰山五峰开发成一条怀古观山的环形游线,等等。这些游览线的系统开发,将会大大提高妙峰山山地风光的旅游价值。

2.内涵式开发

这种开发主要针对民俗宗教资源。妙峰山地区的民俗宗教资源开发数量最多,但深度却很有限,其文化内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加强对当地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对金顶宗教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对涧沟村的游览性开发、对妙峰山庙会的精品性开发和对妙峰山民俗现象的知识性开发,把这些开发真正落实,精益求精,将会大大提高妙峰山地区民俗宗教资源的旅游吸引力。

3.专题性开发

这种开发主要针对观光农业资源。妙峰山地区的林果具有开发为专题旅游的条件,例如樱桃沟村的樱桃植物园,就可以樱桃为内容开发专题旅游;然而当地专题旅游开发优势最强的还是玫瑰。应结合玫瑰自身特点和它所依托的山地环境,针对今天的旅游需求,设计出多种旅游专题。如以婚庆为重点的爱情专题,以品茗为重点的饮食专题,以及以写生、摄影、实习、劳作等为内容的其它多项专题。

(三)战略开发

战略开发主要针对整体开发而言,这是关系到妙峰山地区旅游发展能否创新、能否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妙峰山位于小西山深处,是小西山的最高峰,周围群山环绕,形成了一种山地连绵、众峰拱卫的地貌结构。金元时期,妙峰山曾被称为妙高峰,而这一带的游览中心当时在仰山,妙高峰是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妙峰山指的是小西山后面的群峰,包括鹫峰、阳台山、凤凰岭和今日的妙峰山。妙峰山地名的专用则始于清代。可见,无论从地理基础还是历史依据上分析,妙峰山与周围的诸多峰岭同属一个较大范围的景观区域,可以整合成规模较大的山地风景区。

妙峰山一带旅游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主要是指其与鹫峰、阳台山、凤凰岭包括仰山等小西山西北部群峰的资源整合,这种整合不仅对妙峰山举足轻重,而且对北京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使小西山的旅游功能得到更大发挥。所以,妙峰山地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自觉地与这一带旅游资源的战略性开发相联系,应该顾及到今后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例如对诸多香道的保护与利用,尤应注重直接开通妙峰山与海淀区的公路交通,以充分发挥妙峰山贴近城区的优势,同时也为妙峰山一带旅游资源的战略性开发打下基础。

标签:;  ;  ;  ;  ;  

庙峰山区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_山地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