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研究 努力优化学生写作心境——引导学生从“厌作”到“乐作”之管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见论文,教学研究论文,引导学生论文,心境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学生视作文为负担,一提到要写作文,便产生“厌烦”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深感学生产生“厌作”、“畏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老师强迫他们表达自己无动于衷的事物。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注意激发兴趣,优化学生习作心境,优化作文指导过程,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一、激发兴趣,优化学生习作心境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作文教学中,正是利用这一点,抓住时机,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克服“厌作”、“畏惧”心理。其方法有三。①针对学生习作信心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采用“榜样”激励战术。即在每次习作前,我便有意识地将前届学生的优秀习作或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习作向学生宣读,或者作欣赏性地评析,必要时还简介当时小作者完成此次作文的情况,最后用富有“挑逗”性、号召性的语言作结,意在让他们消除完成这次习作的心理障碍,树立起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赶超同龄人的决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童心相交,那种跃跃欲试的情景是令人欣慰的。②有意识给学生设置“需要”,提前布置或带领学生做好作文前的观察和记录,意在解决学生“心无所思,情无所动”的无米之炊的问题。③班内成立作文前“尖子生习作会战”小组,意在让他们先走一步,尔后作为指导课的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共同完成习作任务。学生习作心境一旦得到优化,习作将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二、优化作文指导课结构,让学生在“乐中写作”。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修改——教师讲评。这一教学模式其弊端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不利于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不利于课堂信息反馈,不利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实践中,我注意优化作文指导课堂结构,采取双轨运行的办法,创设生活见闻交际课,运用交际的手段开启学生生活仓库,活跃他们思维,让他们通过言语交际,解决作文言之有物、有序、有理、有情的问题,为书面表达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指导学生完成《记一处景物》的作文时,我采取了“三步”、“三抓”的措施。即:第一步提前3—5天师生分头做好交际材料的准备,并要求学生按观察要求去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表为:景物名称____
景物的各部分特点
景物的整 形状大小颜色位置
体特点 (结构)(数量)
第二步:交际中的指导。这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初次交际阶段,二是认识中再交际阶段。初次交际阶段,师生按要求边交际边评议交际效果,老师着重抓典型的交际例子(尤其注意班内写作尖子小组的典型材料)。在认识再交际中,老师注意将交际的好例子,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补充。如韦萍同学把灵水的蘑菇亭的外形、结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别具一格。我将这位同学与众不同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剖析,指出其中独特的观察和恰到好处的想象,再现了蘑菇亭的形象,观察具体,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对于那些交际较差的例子,我也注意引导学生去评析和补充。如黄元强同学在叙说灵水蘑菇亭下小泉眼冒水时的情景不够具体,抓不到特点时,我引导大家运用学过的课文《趵突泉》描写小泉眼冒水的方法,去描绘灵水小泉眼冒水的情景。经过大家的补充,灵水小泉眼冒水的情景描写得可有趣了。学生通过评价自己的交际活动,不断加深了对某处景物特点的认识,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挖掘了习作素材,开拓了思路,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从内容入手写好作文的方法。第三步,抓学生写作心理,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这是一个通过口语表达向良好的书面语言发展,克服“畏文”恐惧心理的活动。在学生认识某处景物特色的基础上,我指出:刚才大家都把自己最喜欢看的一处景物描绘出来了,听后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一下子说出那么多值得一游的景物,我们(包括你的朋友、亲戚)都想法看一看、饱饱眼福。可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对大家所喜欢的各处景物一一游览,怎么办呢?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让学生各自出主意,想办法。老师引导,从中找出最佳的办法,引导到写的方面来。)请同学们以《请到此一游》为题,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能在文章后面附上一幅风景画更好。我们把它装订成一本《请到此一游》的小册子,谁想欣赏就方便多了。
创设生活作文交际课,改变了传统作文指导课的程序,消除了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等恐惧心理,其效果是好的:①学生玩玩说说,乐于交际,乐于习作,再没有那种听到作文就唉声叹气,甚至到《作文选》中找捷径——抄袭现象。②增大作文密度,加快了学生写作速度。一节课,学生便能完成当次作文起草任务。③学生作文内容充实多了,再现了生活,反映了时代的气息。
三、体验成功之乐趣,以励再写新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个人荣誉感。”一次作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作文教学的终止。为了让学生更积极自觉地习作,保持习作热情,老师还应该及时组织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以形成良好的习作内驱力。因此,每当学生写完作文后,我便及时浏览,找出学生各人的习作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成功之处,共同分享习作成功的喜悦。方法有二:①讲评中,从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原则出发,对学生习作中的点滴成功之处都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写得好的习作,让作者上台朗读;对一般的习作,力求从中找出写得有特色的词、句、段让大家品味,从中得到启发和鼓励。③将每次优秀习作分别装订成册,冠以“成功的脚印,智慧的火花”名称,供全班同学、同年级同学、家长欣赏;将优秀的作文推荐到报刊社发表。凡能发表的,班内马上开庆功会,致以热烈地祝贺。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