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是如何成为远古政治信仰大神的
朱大可
学者、文化批评家
汉字“帝”是怎么来的?历来有争议。有一种解释说,“帝”字是个象形字,是对花朵形态的精确描写,也就是“蒂”的本字。这种说法,最早来自国学大师王国维,实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帝”与花朵毫无关系。
几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去巴格达大学做访问学者,他爱上了一位学考古的伊拉克女孩,他装作很有文化的样子,在纸上画下一个甲骨文的“帝”字送给对方,说我送一朵中国花给你,于是姑娘笑了,觉得他很傻很天真。
1)混凝土和易性差,产生离析现象,砂浆与石子分离,或者漏振、振捣时间不足等。2)混凝土下料时未分层下料或混凝土一次下料过高,未设置溜槽,而使石子集中,造成离析现象。
分布式数据库是船舶分布式数据网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程度对船舶数据管理效率有关键性影响。常见的应用于船舶上的分布式数据库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具有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和可用于复杂查询等特点。随着船舶数据量的不断增大,这种关系型数据库逐渐暴露出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随着船舶功能应用服务的多样化和精细化,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的并发负载逐渐增大,若数据库无法承受如此高的并发量,可能会崩溃,导致用户数据丢失或受损。为满足智能船舶系统数据安全存储和管理的需求,数据库应具有高可用性、高性能、自治与集中相结合的控制结构等特点。
伊拉克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带,最早的人类文明就诞生在那片土地上,那里出土了很多刻满楔形文字的泥板,还有一些印章,上面都发现了一种形如“米”字的神秘符号。经过考古学家破译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那是一个象形文字,它摹仿了天体发光的形态,用以代表神灵和天体,它的发音是“帝歌”(dingir)或“迪摩尔”(dimmer),它的开头辅音是“D”这个音。
有趣的是,在中国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帝”字,其字形同样作“米”形,它的上古拟音是“deegs”,具有同样的辅音音素。苏美尔的星形符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在历经2300年的漫长传播之后,也就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它是不是抵达了中国?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帝”字,最初泛指所有发光天体和日月星辰,但后来则窄化为专指北极星。北极星,又叫做帝星、天极星或紫微星,被视为星星里的王者。道教尊称它为“紫微大帝”。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波尔已经注意到这个奇怪现象,他认为中国的“帝”字,起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个看法得到了中国学界“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有保留的支持。他认为,殷人所使用的甲骨文“帝”字,从字形、发音及其所指的神格,也就是形、音、义三个方面,完整地复制了苏美尔的“帝歌”。
在地面上,北极星有一个跟它相对应的坐标,那就是中国皇帝的宫城,所以皇宫又称“紫禁城”,意思即是紫微上帝的宫殿,草民禁止入内,所谓“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余话不提,夫妻相对坐下,一红一白斟上,举与眉齐,剧中似的饮下,复印似的重叠,不觉均已半酣。赵仙童不时冒一句,凭什么她青衣能摘梅花,我刀马旦就摘不到,她一直没我演得好,我不服,这不公平,瞧她现在骚成了宝,狗宝,大狗小狗都围着她骚,这不是明显欺负人嘛。
我统计了一下,发现“帝”字的出现,在《尚书》中有32次,《诗经》有24次,《礼记》中有20次,《春秋》中有8次,包括在《易经》中都出现了2次。
“帝”在东亚经历了两次重大传播。它首先成为商代宗教的关键词,出现在大量龟甲和牛骨上,专指上天的最高神。从秦汉开始,它又被用来称呼人间的君主。目前传世的儒家“五经”,大多是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的作品,这时,“帝”字虽然已经被“天”代替,但仍然还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
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镇区周边土地在生态层面的未来发展适宜度,这个结果还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经济性因子、自然气候(如风向等)规划因子、现有道路和管线廊道等分割因素,才能综合划定未来增长边界[2]。根据环境保护部印发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主要对土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并与生态敏感性评估一同作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见图1)。
周朝灭掉殷商之后,考虑到必须跟前政权划清界限,保持自己的信仰主体性,所以放弃了对“帝”的崇拜而另起炉灶。由于周人队伍里有许多突厥人,所以周的祭司可能借用了突厥语里的“天”这个词,以作为对上帝的称呼。但文王、武王和周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天”字,突厥语发音为“Tengri”,中文今天读为“腾格里”,意思是“明亮的蓝色天空之神”。这个词,其实就是“帝”的一个衍生品。
汉代以来,“帝”和“天”这两个语词被明确地划分开来。“帝”的地位下降了,主要用来称呼“人帝”,即世俗君主。“天”则继续停留在形而上的位置,专门用来称呼“天帝”或最高神。但是在“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中,世俗的“帝”附带的“天”意,从未被消解。“帝”以政治大神的身份,完成了对权力的绝对垄断。
从此,中国人一生至少要磕两种头,第一种磕头礼的对象是世俗君王,人们要通过磕头来表达对普遍皇权的服从;第二种磕头礼的对象是“天”,也就是神,以此来表达对祂的崇敬。
标签:政治信仰论文; 远古论文; “帝”论文; 国学大师论文; 象形字论文; 王国维论文; 花朵论文; 汉字论文; 学者.文化批评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