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的新特征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_耐用消费品论文

居民消费的新特征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_耐用消费品论文

居民消费的新特点和宏观消费政策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软着陆”的成功实现标志着我国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为基本特征的新阶段。

一、新特点和新变化

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必然会对城乡居民的消费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观察到,近几年,一方面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原有体制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也十分突出地影响着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这促使居民消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消费品市场中的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近几年国家大力加强农业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使我国农业生产取得连年丰收,粮、棉、油、糖、肉类、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品种多样,货源充足。我国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工业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销对路的服装面料,款式新颖的服装、羊绒及真皮制品,满足更新换代需求的多种耐用消费品和各种方便适用、功能齐全的新型家电产品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内贸部统计,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只占1.6%。 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余地大大加强。另外,由于流通体制的改革,非国有商业经济的发展,多种流通物业形式的出现以及售后服务工作的改善,消费者真正成为了“上帝”,买方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2.消费品市场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并几度出现大的起伏。近几年,随着收入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已经明显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断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所下降。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难以形成明显的收入增长的波峰。随着农产品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压力和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制约,以及乡镇企业步入正常的增长阶段,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城乡居民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满足,消费层次的多元化,消费热点的分散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都将促使消费品市场的增长趋于平稳。预计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将使消费品市场维持8~10%的平稳增长速度。

3.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将逐步升级。80年代末期,城镇居民家庭在吃、穿支出大幅度增长之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增长很快。1990年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已分别达到28台、42台和59台。进入90年代后,耐用消费品一方面以更快的速度继续普及,另一方面开始进行品种、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更新换代。这个时期,由于基本消费品的满足和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相当多的城镇居民家庭进入消费能力升级的准备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其他金融资产的积累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6年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850亿元,是1990年的5.4倍,平均每年增加近4300亿元,是城镇居民储蓄增长最快的时期。经过90年代以来的准备,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能力将逐步实现从千元级消费向万元级消费甚至数万元级消费过渡。近几年,部分城镇居民家庭一次性支出1 万元到数万元购买轿车、住房,进行室内装修、境外旅游等都是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开始升级的证明。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居民家庭进行万元级消费的愿望也在日趋强化。

4.农村居民家庭对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的增长, 农民的消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1996年恩格尔系数摆脱多年的徘徊下降到56.6。我国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8.8,1995年为58.6,整个“八五”期间基本没有变化,而1996年一年之内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从各国发展过程分析,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大都存在从不断上升到下降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收入增加后,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基本生存资料主要是食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导致恩格尔系数的上升。尔后在收入继续增加的基础上,消费内容逐步转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恩格尔系数下降。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农民恩格尔系数变动的转折点可能已经到来。这标志着农民的衣着消费、家庭设备消费等将进入快速上升的时期,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近期内可能会有较多的增加。

居民消费中的新特点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供给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品的买方市场形成,城镇居民家庭消费能力升级将逐步实现,农民家庭对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将快速增长。而由于受到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消费心理的成熟、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等的影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对购买力的分流,将使消费品市场出现较长时期平稳增长的局面。

二、判断和选择

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束,要求我们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居民消费作出判断。在短缺经济时期,居民消费从总体上讲是资源约束型或供给约束型。居民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都受消费品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的明显约束,无论是票证型的行政约束,还是价格型的经济约束,都使居民消费受到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就是如何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以保持居民的货币购买力和商品可供应量的平衡。在国民经济开始进入结构升级和优化、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时期以后,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大大缓解,消费资料的生产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剩,产品的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的供给也出现了平稳上升的局面,资源或供给对居民消费的约束更加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必须相应转到如何保持居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以实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同时通过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引导,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素质。

针对居民消费中出现的新特点,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是调控的重点放在对供给结构的调整,以满足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其二是突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体制性障碍,引导居民的消费行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拉动。

第一种选择是考虑到,我国每年有1500万左右的新增人口、900 多万对新婚青年对消费需求的扩张;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质量的提高还有较大的空间,消费品的供给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方面,方便适用、物美价廉的一般日用品、耐用消费品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些都可以保持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实现对经济的拉动。按此推断,这些因素大约可以拉动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4 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种选择是考虑到,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它不仅严重扭曲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而且也影响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保持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尚未全面推开。福利性分房制度仍然普遍存在,职工工资收入中基本上没有包括职工住房应有的支出,房租水平过低,既不能对购房形成刺激,又影响房地产投资资金的正常循环。现行商品房房价形成很不规范,房价过高,与居民购买能力脱节,银行信贷支持形式单一、手续繁杂。这些都是住房直接进入个人消费的政策性障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中住房支出的份额一直偏低,1996年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7%,如果扣除水、电、 燃料等项支出,那么房租支出只占1.6%。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房租支出份额偏低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成为居民消费行为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大力度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条件日趋成熟,同时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必要引导,否则就会贻误改革的时机。例如对近几年城镇居民中普遍出现的支出几万元、十几万元进行超标准室内装修,就应该进行必要的引导,促使居民购买或分期购买住房。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住房消费的制度性障碍不消除,住房支出的份额没有明显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就难以实现,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职工收入工资化、货币化尚未实现。目前大约占城镇劳动者总数3/4的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尚未实现收入的工资化和工资的货币化,这对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有重大影响。按照有关方面的统计,这部分人的全部收入中,通过工资形式发放的部分约占70%,其余部分通过补贴、福利、实物的形式发放。除此之外政府和企业对于职工的交通、教育、医疗、价格等方面的多种补贴,也不是通过对个人的直接发放,而是对服务单位或服务过程进行直接补贴。这种形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用下来的,它的主要弊端:一是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二是扭曲了居民的消费行为。突破这方面制度性障碍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政府和企业对职工的“暗补”变为“明补”,使职工收入反映职工的全部要素投入,在职工的收入透明化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这样,既可以合理安排消费和储蓄、即期消费与长远消费的关系,又可以使消费内部各类支出的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合理的消费结构可以正确反映居民对各种不同类型消费品的需求,从而提供正确的信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引导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3.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各种政策性约束仍然很多。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化经济格局和城乡分割局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改变,而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如前所述,我们说农民消费中恩格尔系数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进入了较快增长的时期,但农村近期内仍然很难形成一个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高潮,尽管目前农民主要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很低。这不仅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收入差别较大,更重要的是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差别的影响。解决好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农村适销消费品的生产、疏通流通渠道对于农村市场的开拓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促使农民居住地的变更和身份的变更,将使农民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从1991年开始下降,5年来已从38685万人减少到34769万人,共减少3916万人,平均每年减少783万人,如果考虑这些人的赡养人口,实际已经脱离第一产业的人口还会更多一些。由于制度性障碍,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实现身份的变更和居住地的变更,从而影响了他们消费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当前居民消费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差异,因此从解决供给结构入手对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为有限。而由于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已经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产生明显的制约,因此宏观政策的选择,应该是力争近期内在突破上述障碍方面有所进展。具体地讲就是,在城镇,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工资化、货币化的进程,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在农村,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松对农民进入中小城镇的限制,促进他们改变身份、改变居住地,实现消费方式的质的飞跃。

三、若干政策取向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以提高整体运行素质为特征的时期以后,居民消费的政策取向应该是:在重点抓好消费品供给结构的调整的同时,使突破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的工作开始起步,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保持消费需求扩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具体政策选择是: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环节的重要一环,是这个循环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经济的增长、经济的结构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几年,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要研究如何通过扩张消费需求,保持对经济的拉动。

2.结合“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立足于生产更加适销对路、品种多样、适合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最终产品,使消费品的供给结构不断优化,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和扩张的消费需求,特别要注重开发适应农民居住环境和需求变化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消费品。

3.推进流通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商品流通和市场运行的信息网络,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和多种营销方式。

4.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积金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取消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住房租金改革和公有住房出售,规范商品住房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物业管理、维修服务、小区配套体系,逐步开放二级市场,制定公房出售后的再交易政策,加快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

5.通过工资改革,逐步实行职工收入的工资化和工资的货币化,改革福利型消费形式,逐步将国家和企业对职工住房、医疗、交通、教育等方面的补贴,从“暗补”转为明补。把本应属于个人消费的项目从社会消费和集团消费中分离出来,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

6.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办法,扩大渠道,增加形式。逐步放宽在小城镇务工经商、并且已经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和生活依靠、有固定居住地点的农民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的限制,使他们适时转为非农业居民,脱离农村、脱离农业,促进他们改进消费形式,改变消费观念。这样的政策,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7.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使金融组织在居民消费中发挥强有力的中介作用,不断扩大住房等消费信贷,为居民购房、建房和大额购买活动提供信贷服务,开办与之相适应的储蓄业务,增加融资能力,建立和完善个人抵押贷款制度。

8.统一规划全国的中小城镇布局,一方面要使有发展潜力的县城和建制镇壮大规模,发展成中小城市,另一方面使大多数小城镇的设施更加齐备,功能更加完善。要扩大融资渠道,加快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小城镇的人口容量不断扩大。

标签:;  ;  ;  ;  ;  ;  ;  ;  ;  

居民消费的新特征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_耐用消费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