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在农村环境治理实施上下功夫,要大力建设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使农村生话环境更清洁;要在发展绿色农业上下功夫,确保农村是绿色企业的净土;要在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上下功夫,要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宜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在乡村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许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管理而破旧、荒废。
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一)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
(二)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此外,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吨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
(三)工业化转移带来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造纸、冶炼、化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纷纷在各个乡村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加严重。
(四)旅游业对农村造成的污染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
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要及时适应新形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建立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三)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要确实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村违法排污行为,改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资金来源
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落实污染治理责任,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投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五)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六)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农村环保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同时,制订农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运用先进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论文作者:宋晓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0
标签:农村论文; 乡村论文; 环境论文; 农民论文; 生态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意识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