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全四层意义理论的方法与特点_命题逻辑论文

周礼全四层次意义理论的方法与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礼论文,四层论文,意义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3)05-0110-06

意义是西方现代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概念,意义理论是西方现代哲学长期讨论的重要研究课题。西方哲学家认为:“对语言的哲学理解提供了理解思想和世界的途径;……重大的哲学学说都以不同的方式假定、依赖于或起因于这样或那样的语言见解。”[1](P.254)本文不打算对西方哲学关于语言意义的理论做深入的探讨,而是准备就我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周礼全先生提出的、与西方哲学关于语言意义的理论密切相关的四层次意义理论做一番尽可能全面的分析理解,给关心语言意义研究的同行介绍一种新的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意义理论。

一、四层次意义理论的提出背景

四层次意义理论是周礼全先生在他主持编写的一部最能反映他的自然语言逻辑观点的著作《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2]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自然语言意义理解的理论。周先生之所以会提出四层次意义理论,与他在长期的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形成的逻辑学观点分不开。让我们看一段周先生的自述:

1952年秋,中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调整。我由清华大学调到(新)北京大学逻辑教研室工作。此后两三年,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形式逻辑”这门课程的改革上。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我逐渐达到了这样一个认识:形式逻辑要在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方面起重要作用,就必须和自然语言相结合,就必须和语形、语义和语用相结合,就必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传达相结合,就必须和人们的交际活动相结合。这个认识,最初只是我关于形式逻辑课程改革的意见,但后来很快就转变成为我关于如何发展形式逻辑的理论观点。”[2](P.1)

周先生始终积极倡导结合自然语言具体意义开展逻辑学研究工作,在50-60年代就写出了一系列探讨自然语言意义理解的论文,最有影响的是发表在1961年5月26日《光明日报》上、题为《形式逻辑应该尝试研究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的长篇论文。文章详细说明了什么是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阐述了形式逻辑研究自然语言具体意义的必要性,指出了形式逻辑的软弱性,深入讨论了形式逻辑研究自然语言具体意义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周先生对语言环境问题所做的缜密而深刻的分析,已经显露出后来的四层次意义理论的端倪。周先生在语言环境这个比较大的概念当中区分出了“客观环境”和“具体环境”两个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语言具体意义的重要概念。自然语言逻辑研究自然语言具体意义并不是去研究特定的语言形式在某个特定的具体环境中的独一无二的意义,而是去研究那些能够确定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的普遍原则,因此对语言环境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周先生一直积极投身于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工作之中,他曾预言:“形式逻辑应该向自然语言的逻辑逐渐发展,这是很有前途的。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若干年后,大学中普遍作为必修课的形式逻辑,就不再是现在这种逻辑,而是自然语言的逻辑。”[3]周先生对自然语言逻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说:“自然语言逻辑(或自然逻辑)是在近几十年来的现代逻辑、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semiotics)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非标准逻辑分支。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自然语言逻辑不仅关注语言表达认知内容的功能,而且也关注语言表达情感内容(态度、评价、意向等)的功能;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且也关注语言的传达功能和交际功能。”[4]周先生努力实践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工作是哲学的、逻辑的,但从现代新型的语言学角度上看,也是标准的语言学的研究。

周先生是我国自然语言逻辑事业最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最卓越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专家。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周先生在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四层次意义理论的实质。四层次意义理论是周先生持之以恒长期进行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四层次意义理论的认识思想

周礼全先生对20世纪西方哲学、逻辑学和语言学共同关心的语言意义这个中心问题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但他对西方哲学家们已经提出的具有一定解释力度的意义理论并不满意,特别是不囿于一家之言,自己又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语言意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周先生对意义有以下基本的认识:

(1)我们认为,一个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就是根据语形、语义和语词的规则和交际语境,语言的使用者应用这个语言形式所表达或传达的思想感情。

(2)我们把语言的形式分析为:抽象语句、语句、话语和在交际语境中的话语。然后分别地找出这四大类语言形式的意义。

(3)这四大类语言形式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较复杂的语言形式的意义中包含着较简单的语言形式的意义作为有机成分。我们把语言形式的意义分为四种或四层。

(4)从对四种或四层意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描述意义(或指谓意义)和感情意义并不是完全分离的。语句、话语和在交际语境中的话语,都既具有指谓意义也具有感情意义。只有抽象语句才仅仅具有指谓意义。[2](P.16)

周先生对语言意义的基本认识的第(1)点是一个关于语言意义的定义。在这个定义里面给出了产生意义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规则和交际语境”。有了这个条件,就等于有了支持语言意义存在的基础,就为进一步开展语言意义的分析做好子准备。第(2)点指出了不同层次上的语言形式:抽象语句、语句、话语和在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四种语言形式的划分实际上是在索绪尔“语言”与“言语”相区别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造的结果。周先生说:“用索绪尔的术语说本书中所说的抽象语句和语句属于语言的范围,本书中所说的话语和在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则属于言语的范围。”[2](P.15)那么,为什么要把“语言”的形式分成“抽象语句”和“语句”,把“言语”分成“话语”和“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呢?这是周先生的匠心独运。周先生谙熟语言学研究方法,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形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给它所表现的意义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研究意义和把握意义,就应该对语言形式做出尽可能细致的层次划分。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形式的四层次划分,可以看作是对索绪尔“语言”和“言语”区分理论的一个发展。周先生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给语言形式做了四个层次的划分,这就相应地又为语言意义的四个层次的划分做好了准备,奠定了基础。每一层次上的语言形式都有一定的语言意义,这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第(3)点说明的是四个层次上的语言意义相互之间的联系。给语言分层次是重要的,因为语言的意义非常复杂,常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有了层次就等于有了相对固定的观察意义的角度,就有利于人们对意义的理解形成比较客观的、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语言的意义本身是整体性的、统一性的,因此,让人们看清楚所划分出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使人们能够更自觉地把握语言意义所固有的属性,这样的划分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周先生这样做了,并且是按照事物从简单到复杂这个最一般的形成发展规律来揭示不同层次上的语言意义内在的联系的。从简单到复杂也是辩证思维的一条基本规律,借用马克思总结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话来说,就叫做“由抽象上升到具体”[5](P.103)。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语言都是具体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一个途径来把握具体的语言的意义?我们认为这就不能不从对抽象的语言意义的认识开始。抽象的语言意义是语言的交际工具性意义,这种交际工具性的意义对每一个使用自然语言的人来说都是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人只有对抽象的语言工具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才可能开始有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语言表达能力,才可能开始使用语言表达具体意义,也就是利用语言工具开展有效的思想交流活动。一个婴儿,虽然在他能够说一个一个孤立的简单的语音音节的时候完全可能已经有了表达他的某个要求的意识,但是,由于他对语言工具意义了解得还太少,还不能达到支持他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也就不能承认他已经具备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应该特别强调掌握语言工具意义的重要性。人的认识可以从具体到抽象,但是,抽象并不是认识的终点。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就必须从抽象再上升到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思维的具体。对语言意义的认识就需要如此。从具体到抽象仅仅是认识了语言的工具性意义,要把握人们使用语言工具传达的具体意义,还必须再从抽象的语言意义开始,通过对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实际情况的分析,发现语言形式上、意义上的发展变化,最后达到对具体的、实际的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思想,是周先生进行语言意义分析的基本思想。语言意义四个层次的划分,就是对这种认识思想的一次成功的具体实践。第(4)点是对语言的描述意义(或指谓意义)和感情意义在四个层次中的分布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基本情况的说明。这个说明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知道,词汇成分是表现语言意义的主体成分,但是,只要有了语调,有了一定条件下的语音变化,有了确定的交际语境,那么,毫无例外地都会有感情意义参与到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过程中来。这样一来,在语言意义的分析过程中,假如缺少了对感情意义的分析研究,或者对感情意义的分析不准确不彻底,那么都就会导致对语言意义理解主观片面的结果。周先生四层次意义理论对语言意义的具体分析非常注意全面地合理地把握语言形式所传达的感情意义,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完整。

三、四层次意义理论的分析方法

四层次意义理论是周先生吸收西方哲学中合理的意义理论成果,并把它们与自己长期对意义深入研究取得的真知灼见相结合以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有特色的意义理论。四层次意义理论对语言意义是怎样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将按照四层次意义理论的四个层次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

1.抽象语句的意义——命题

四层次意义理论是从对抽象语句的讨论开始的。在对抽象语句的讨论分析过程中,也对抽象语句的构成成分语词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这种把句子和语词放在同一个层次里进行分析的做法主要是注意到了句子和语词在进入实际的交际活动以前存在着的共性,即都只有语言的工具性意义,而不具备语言的实际交际性意义的性质。

周先生说:“语词表达一个概念,并且根据所表达的概念,语词指谓事物。概念是属于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方面的,但概念所描述的或语词所指谓的事物则是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和语词的情况类似,一个抽象语句表达一个命题。……正像一个概念描述事物一样,一个命题描述一个事态。……抽象语句所表达的命题,是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而命题所描述的(或抽象语句所指谓的)事态则是存在于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2](P.17)

对抽象语句的形式和意义做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之后,周先生把抽象语句形式刻画为“A”,把抽象语句的意义刻画为A。有引号的A(“A”)代表着抽象语句的语言表现形式,没有引号的A就代表命题,即抽象语句的意义。

为了便于理解,周先生还把抽象语句层次上的意义分析与传统逻辑的意义分析做了对比,他说:“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词的意义(概念)和抽象语句的意义(命题),大致相当于传统逻辑所说的内涵,也大致相当于弗莱格所说的含义(Sinn)。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词所指谓的事物和抽象语句所指谓的事态,大致相当于传统逻辑所说的外延,也大致相当于弗莱格所说的所指(Bedeutung)。”[2](P.18)

从四层次意义理论的第一层所表现出的对语言意义的认识思想来看,它与塞尔(John 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所描述的对语言意义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塞尔把“命题行为”看作是由指谓(referring)和表述(predicating)所实施的行为,是在语旨行为或叫做施事行为之前的行为。“命题行为”是支持进一步开展“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的基础行为,“抽象语句”也同样具有支持产生语句、话语、交际语境中的话语的基础性作用。

从四层次意义理论的第一层所表现出的对语言意义的说明方法来看,它采用的是与意义观念论比较接近的符号学方法。作为语言符号的语词和语句,一头指谓着事物、事态,另一头联系着概念、命题。用符号学的思想来讨论语言意义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广泛的理解基础。

2.语句的意义——命题态度

四层次意义理论的第二层讨论语句。语句是包含抽象语句,又附带上了节律的语言形式。语句的节律指语句所具有的语调。语调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个是语句中的语词、词组和整个一句话的音高水平;另一个是音高的运动方向。语调具有升、平、曲、降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语调是在语句中表现出的一种比较有规律的语音形式,它表现着说话者对命题的态度。周先生说:“对命题的态度是说话者的一种附在命题上的感情,是说话者对命题的一种承诺。断定、疑问、要求、愿望、许诺等,都是对命题的态度。”[2](P.18)语句所表现出来的命题态度是语句具有的一种普遍性意义。

四层次意义理论分析语句表现的命题态度的思想来自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就反对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的语言观,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言语行为,是以言行事,提出要从一个新的视角上来研究语言、解释语言交际的思想。奥斯汀起先区分行为式(performatives)语句和表述式(constatives)语句,但后来发现行为式语句与表述式语句之间没有严格的句法形式差别,就不再坚持说两类语句之间存在对立,认为表述式,即“言有所述”实质上也是一种行为式,即“言有所为”。他按照言语行为统一体做出言语行为的分类,得出了(1)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2)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3)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三类言语行为。塞尔不同意奥斯汀的分类方法,并给出了自己的新的言语行为划分,即(1)出语行为(utterance act),(2)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3)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4)语效行为(illocutionary act)。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无论是奥斯汀的三分法还是塞尔的四分法,都有语旨行为的部分,可见语旨行为是言语行为的中心性问题。周先生说:“我们这里所说的对命题的态度,大致相当于奥斯汀和塞尔所说的语旨(illocutionary force)。”[2](P.18)但是,周先生从语调角度来分析对命题的态度,得出三大类对命题的态度,即:对命题的断定态度、命令态度和疑问态度。周先生认为“分别表达对这三类命题的态度的直陈语句、命令语句和疑问语句是绝大多数自然语言都具有的,而且这三类对命题的态度也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2](P.19)

四层次意义理论用来解释语句意义的概念——命题态度,是受言语行为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它又不等于奥斯汀、塞尔所说的语旨行为概念。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四层次意义理论是从语句的语音形式语调的角度讨论对命题的态度问题,而言语行为理论则是从语词或言语行为本身表现的意义角度来讨论对命题的态度问题。应该说,四层次意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二者讨论的对象相同,追求的目的也相同,但是,讨论的方法不同。前者采用的是从语音形式入手解释意义的方法,后者采用的是由语词直接分析意义的方法。

塞尔用F(p)刻画语旨行为的一般形式,其中F表示语旨(illocutionary force),p代表命题。周先生用“FA”代表语句形式,“F”代表语句的节律形式,也就是语调的形式,表达对命题的态度F。语句“FA”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记作FA,它是语句“FA”的意义,即命题态度。

3.话语的意义——意谓

四层次意义理论的第三层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话语是在语句“FA”之外增加了副语言成分(paralinguistic features)的语言形式,并把话语这一语言形式刻画成“U(FA)”,其中“U”是副语言成分。

副语言成分与节律成分(prosody component)有关。

节律成分是话语表现出来的语音性质。节律成分有句调、句中间歇和音节内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内容。在节律成分中,语调反映对命题的态度。语调的形式比较固定,所以它能够被看作是语句层次中代表命题态度的语音形式。句中间歇、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语音形式,都是抽象的语音形式。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一个语流过程中的语音间歇、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等节律内容总是要随着话语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发生变化的。周先生说:“话语的那些超出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正常范围的语音特点以及那些超出正常发音方式的语音特点,就是话语的副语言成分。”[2](P.9)他认为话语中的副语言成分应该是说话人“有意用来表达感情的那些附加在节律上的声音性质。”[2](P.11)四层次意义理论把话语“U(FA)”看作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但是,它显然还仅仅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比较单纯的形式,因为言语交际活动当中的内容并不是仅仅靠一个副语言成分就能表现得了的。由于在这一层还不能对复杂的言语意义展开全面讨论,因此,话语的意义还不是完全的言语交际活动里的意义。周先生把话语“U(FA)”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称作意谓,记作:U(FA)。

4.交际语境中话语的意义——意思

四层次意义理论的第四层是全面讨论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及其意义的层次。交际语境中的话语被刻画为“(U(FA))”。其中是交际语境,“(U(FA))”是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形式。周先生认为,在交际语境中“说话者也具有某种思想感情,即说话者对语境中的因素的认识和把握,以及说话者遵守交际规则(即合作准则)的意愿。”[2](P.20)周先生用标记说话人在交际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了说话人相应与交际语境中的思想感情,交际语境中的话语“(U(FA))”的意义就可以刻画为((U(FA))。周先生把这种意义叫做“意思”,并且说:“只有意思才是语言交际中具体的、完全的和真实的意义。其他的意义,都只是语言交际中抽象的和部分的意义,都只是意思的构成因素。”[2](P.22)

交际语境和说话人对应于交际语境的思想感情对理解交际语境中的话语的意义起怎样的作用呢?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1)能确定话语“U(FA)”中的引词(indexicals)的意义。例如,“我明天在这个房间里等你。”这句话中有引词“我”、“你”、“明天”和“这个房间”,根据才能决定指谓的对象。(2)能消除话语“U(FA)”的歧义。例如,“李莉爱她的孩子甚于她的丈夫。”有语形歧义,“毛毛在公园看见几个白头翁。”有语义歧义,“我明天将到会。”有语用歧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结合的理解都能够排除歧义。(3)能够产生一个不同于话语“U(FA)”的意义的意义,甚至产生一个跟话语“U(FA)”的意义相反的意义。例如,“他是一只老狐狸。”根据、交际准则(说话者必须相信自己说的话),就可得出这句话说的是人而不是动物。又比如,(在一个会议上老王说了不该说的话。)某领导不满意地对老王说:“你真能干!”根据(说话者对交际语境中的因素的认识是:老王说了不该说的话),可以推出老王的领导的话语的意谓是不真实的。再根据交际真诚性准则(说话者必须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就可以推出:老王的领导说的话是一句反语,即:老王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差的人。

四层次意义理论对交际语境中话语意义的分析,广泛采用了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出了以语用学为中心的研究思想。周先生历来重视研究实际的自然语言中的具体意义,因而,酝酿发展出以语用学研究为中心的四层次意义理论,是合乎逻辑的,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

四、四层次意义理论的创新特色

四层次意义理论最大的创新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反映人类思维认识进程的正确理论,适当地对复杂的自然语言意义做出了分层理解,丰富了自然语言意义理解理论的内容。四层次意义理论表明:每一层意义都是下一层意义的一个构成因素,对每一层意义的理解都必须以对上一层意义的理解为基础,各层意义上下衔接。从概念与概念组合形成的概括的抽象命题到语言交际中具体的、完全的和真实的意义,构成一个严格的完整的语言意义有机体。

四层次意义理论在对语言形式所表现意义做分层理解的同时,也强调对语言实体自身做整体把握。这种从整体中看到存在的层次,又在层次中不忘本自所出的整体的做法使意义层次理论显得更为合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四层次意义理论中表现着的意义层次之间有机联系的思想,是意义层次得以正确划分的重要保证。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四层次意义理论进行意义层次划分的一条重要原则。正是因为有这种注意意义层次之间有机联系,强调准确完整把握语言所反映意义的原则,才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周先生“只有意思才是语言交际中具体的、完全的和真实的意义。其他的意义,都只是语言交际中抽象的和部分的意义,都只是意思的构成因素”[2](P.22)的思想。

四层次意义理论的另一个大的创新就是能够对其他的意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并创造性地把它们运用于对不同层次的语言意义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之中。与其他意义理论比较起来,四层次意义理论克服了以往试图在一个平面上只采取一种理论去解释所有的语言意义的简单做法,非常灵活地把众多意义理论的优点都融会到更富有解释力、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新的意义理论当中。我们所说的其他的意义理论,主要指的是指称论、观念论和行为论。这些意义理论对解释自然语言的意义都是有重要作用和普遍影响的理论。指称论强调所指事物即意义,观念论强调对事物的认识形成的概念才是意义,行为论强调意义存在于使用语言的过程之中。四层次意义理论吸收了指称论和观念论当中与符号学一致的思想,把语词、语句都看作是有指谓的、代表意义的符号,认为语词指谓事物,代表概念;抽象语句代表命题,指谓命题所描述的事态。四层次意义理论在方法论上,比较多地采纳了意义行为论的理论。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把人类语言看作是由出语行为、命题行为、语旨行为、语效行为构成的连续性的行为过程,四层次意义理论的“语句——命题态度”,与奥斯汀、塞尔的语旨理论就有密切的联系。四层次意义理论对与话语“U(FA)”相结合产生一个不同于话语“U(FA)”的意义的意义,甚至产生一个和话语“U(FA)”的意义相反的意义的分析,与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也具有一致性。我们知道,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都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活动中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许多语言学者都把这些内容看作是前景广阔的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四层次意义理论本身就是对自然语言分析讨论得相当细致的语用学理论。

四层次意义理论既照顾全面,又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合情合理地对自然语言的意义做出了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同时也是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解释,它是一个值得哲学界、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密切关注的重要的语言意义理论。

[收稿日期]2003-03-21

标签:;  ;  ;  ;  ;  ;  ;  

周礼全四层意义理论的方法与特点_命题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