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必然具有独特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这些国家处在世界部分地区已经高速工业化的新国际环境中和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内部的发展与日俱增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现代化目标不仅要追赶发达工业国早已达到的历史目标,还要适应发达工业世界的当前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加强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的压力,以致于盲目抄袭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导致冒进式发展。因此,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战略大都是一种“经济第一”、“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是效率至上,是对高速度的强烈攀比,为达到这一目标不惜牺牲社会公平,不惜付出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代价。这一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也必然会带来社会诸方面现代化步伐的参差不齐,因此这种先增长后其它的发展战略如今并不乐观。亚洲、非洲、特别是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度腐败、高低收入两极分化、累累外债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等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的却是现代化的衰退。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实施“赶超战略”时应该认清自身所处的劣势和优势,力争在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综合、平衡与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一、后发现代化国家自身具有的比较劣势
(一)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都有过殖民扩张的历史,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通过残酷的殖民统治,积累了巨额财富,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程度不同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直到“二战”后,才获得了政治独立。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国家丧失了巨额的资源和财富,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都是畸形的。因此,相对于较高的增长要求和工业文明的物质生产方式来说,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资源稀缺。如他们大都缺乏启动的必要资金,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劳动力,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投入和教育体系,缺乏推动经济增长的制度要素等。
(二)影响经济起飞的社会因素较为复杂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多起步于经济上的变革,即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由此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着手现代化建设时,大多没有进行过类似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生产关系革命。许多国家基本上是在封建色彩非常浓厚的社会关系中起步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在其生产关系体系中还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构成了经济现代化的巨大困扰。
第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落后也是阻碍经济起飞的一个因素。越是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重视教育不够,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不发达国家的各种专门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或者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当地定居。《马太福音》的警句不时被人们引用:富有的人将被赐予更多的东西,贫穷的人将被剥夺掉甚至他仅有的一点东西。
第三,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用受到体制的阻滞。同时在这些国家也缺乏科学的评价和决策体制,使得科学分析和科学思想不能变成决策规划。战后第三世界的人口空前增长,呈灾难性的趋势,就是在人口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造成的,给现代化带来了特殊的阻力。
(三)对发达国家的严重依赖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寻求解决资源稀缺与发展要求不平衡的途径时,都希望通过对西方国家资金、科技等无形资源的引入来实现赶超。但这一过程也加剧了这些国家对外部的严重依赖性,并加剧了其内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同发展本身的矛盾。因为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这些输出时,已有意识地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出去,将其工业化的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尖锐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他们自己则发展低投入、低消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这使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的现代化还要承担起早发现代化国家应承担的代价——能源危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而加大后发现代化国家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同经济增长本身要求的不平衡。而且由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赶超的急切目标,也使其中一些国家在发展这些产业时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效率,以不适当地快速消耗本土珍贵的森林、矿藏、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上的增长,使已被先行国家掠夺和破坏的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更加雪上加霜,远离了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后发现代化国家拥有的“后发优势”
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其种种矛盾和问题,但也有其独特的“后发优势”。主要有:
(一)吸取宝贵经验与教训,警戒自己
当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进程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其丰富的经验教训可供发展中国家采纳和汲取,从而可以绕过许多慢慢探索的阶段。避免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后发现代化国家制定出更为优化的“赶超战略”。
(二)借用先进技术与外资,发展自己
当发展中国家实施现代化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经济技术成果,“后来者”可以直接借鉴和吸收这些先进成果,从而实现经济技术发展阶段上的某种跨越。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向国外转移某些产业的机会,乘势寻求发展能够发挥本国资源优势、提高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适用技术产业;伴随着近些年来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参与国际化分工,推动国际性、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扬弃外来文化与观念,更新自己
由于有发达国家先进文化的传入,发展中国家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这种文化,缩短本国文化更新的过程,同时形成文化杂交的优势。
三、后发现代化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基本原则
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制定与实施“赶超战略”时,要有客观的根据,应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凭主观愿望或某种热情,也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后发现代化国家实施的“赶超战略”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原则
发展中国家要修正效率优先的现代化思路,确立具有社会内容的综合、协调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保证社会的长久协调发展。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以及生产与生活、贫与富等方面的关系。注意各个方面发展与变迁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以防止因单纯强调经济增长所可能产生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公德沦丧、生态严重破坏和因过度集权所导致的公众参与的剥夺及腐败等阻碍现代化深入的恶性后果,扫清现代化道路中可能出现和滋生的潜在隐患。
(二)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原则
发展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要为下一发展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今日是明日的基础。若是今日的高速度、高增长、高指标将成为明日的发展障碍,那么这个“高”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主观愿望与现实可能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的可持续平衡。
(三)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原则
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最大发挥。但发展中国家因集权政治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以及所带来的大规模的腐败和官僚政治,不仅剥夺了公众的参与权,而且使经济增长的好处流向了少数富裕阶层,并没有体现现代化的真正价值。以牺牲广大民众的尊严、公正、安全、利益而换来的经济增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资源稀缺、生态脆弱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掘人的智力资源的无形投入,开发人的无限潜能,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现代化中的经济增长与有形资源稀缺及生态保护间的不平衡提供了可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教育都比较落后,要后来居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把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摆在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