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题教学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自我论文,能力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能听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即不知道应用哪些物理概念、定律等,有时即使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物理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种现象本身就是自我监控能力较弱的一个表现。
自我监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已经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自我监控学习理论认为,如果学习者进行的是自主学习,那么他会把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察、反馈、调节和控制。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有不少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问题还没有成功的经验,本文以已有的自我监控理论作指导,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课堂授课时,教师展示思维过程
自我监控过程是活动主体内在的过程,很难被外界观察。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内隐的、不易被外界观察的自我监控的思维过程外显化、清晰化,就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的自我监控过程,学习自我监控的方法。因此,在教师讲授初中物理例题时,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思路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自身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例1 小明在两边是峭壁的山谷中旅游时,大喊了一声,隔了两秒后,他听到自己的回声,又过了两秒,又听到一次回声,他由此计算出两峭壁间的距离。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若知道,写出你的答案。(空气温度是15℃)
分析 这是初中二年级声学和运动学相结合的一道题目。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起始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处在入门阶段。这是一个两部分知识综合的题目,难度较大,又由于初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的限制,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当他们看到这个题时,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未多做思考就放弃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展示思维过程就很有必要了。
以下是笔者讲解此题的“自言自语”式展示思维过程的实录:
教师“自言自语”式的展示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还包括学生易出错的想法),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明白地了解教师解题时自我监控思考的方式方法,感受自我监控的思维是如何进行的。
┌──────────────────┬──────────────────────┬─────────────────┐
│ 教学意图 │ 教师“自言自语”
│ 学生反应 │
├──────────────────┼──────────────────────┼─────────────────┤
│启示学生解题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哎呀,这道题有点儿难,喊了一声却听到两│教室里安静无声│
│了解题意,回想有关物理知识等│声回声,怎么回事呢?” │ │
├──────────────────┼──────────────────────┼─────────────────┤
││“跟回声有关,什么叫回声呢?”(教师做思考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回声的概念 │
││状)│ │
││“为什么能听到回声呢?它怎么两次呢?” │教室里有较弱的声音答:‘峭壁。’ │
│展示解题过程的意识性,包括思考遇到 │“喔,峭壁,两个峭壁,喊声要遇到两个障碍│ │
│困难时充分发掘已知条件,透彻了解物 │物,所以有两次回声,听到回声的时间不同,│有学生在下面说出答案 │
│理过程,找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教师略做停顿)│ │
││“两个峭壁距离孩子的远近不同,也就是声音│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七嘴八舌表达自己│
││走过的路程不同,所以两次回声有时间差。”│的想法│
││“两峭壁间的距离和声音走过的路程是什么 │ │
││关系呢?我来看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看着老师的图找等量关系│
││此题的等量关系示意图) │ │
│监督解题的过程是否正确,用图示验证 │“声音走过的路程是两峭壁间距离的二倍关 │ │
│解法的正确性│系,这就好办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学生给出数值340m/s│
││是……”│ │
││“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间是2秒钟,第二次也 │ │
│暴露错误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犯错误 │是2秒钟,”“啊、对了‘又’过两秒钟,应该是 │学生中立刻有反驳的声音,是4秒钟, │
│并不可怕,使他放下“怕”暴露错误思想│2+2=4秒钟,我错了,我错了。现在知道速度、
│不是2秒钟,老师错了。 │
│的包袱 │时间,就可以求路程了。”(教师板书写下运算 │多数学生抢着告诉老师他的计算结果 │
││的全部过程)│ │
│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教师总结解答全过程,寻求其他解法│学生思考其他解法 │
└──────────────────┴──────────────────────┴─────────────────┘
二、课堂练习中,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在教师“表演”后,该轮到学生“表演”了,也就是说让学生亲自体会自我监控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训练。刚开始训练时选用的题目难度要小,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正确见解,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给出练习题,待学生稍做思考后,即让他们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引导好学生思维展示过程的训练。教师在旁边,适当问一些提示性问题,如:为什么这样想?这种思路对不对?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想法吗?如果不同意,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还有其他的思路吗?这道题与我们做过的哪道题类似?两者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吗?两个题目有无区别?等等。
例2 一个中学生沿着河边走时,他在水中的倒影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分析 这是判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一道典型题目,由于学生头脑中存在前概念的干扰,阻碍了学生对这道题的解答。有些学生回答影子是静止的,另一些学生回答是运动的,并形成了相互争持的局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对其进行纠正。
三、课后作业中,学生回答自我提问单
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在所留的作业中,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涵盖知识点等因素列出一个思维过程提问单。让学生在做习题的同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按照提问单上所示的问题一一阐释清楚。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感知如何进行自我监控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训练。“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提问单所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去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目的。提问单的问题应先多后少,先详细后简要,以使学生由最初强制性的、被迫的思考,到最后自觉的、下意识的按照自我监控的思考方式去思考。提问单题目以第一人称“我”提问,由教师的他问转化为学生的自问,有利于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转变,从而促进其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
例3 有一个铝球,它的质量是54g,体积是30cm[,3],求这个铝球是否空心?(已知铝的密度是2.7g/cm[3])
┌───────────────┬────────────────────────┬─────────┐
│ 提问单如下
│ 学生回答情况
│ 问题设置目的│
│1.在开始解答物理问题之前,││ │
│我会先认真分析题意并知道 │会,与质量和密度有关│培养学生准备性│
│这道题与哪些物理知识相联 ││ │
│系吗?││ │
│2.在分析题意时我会先弄清楚││ │
│问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 │我找到了,题目给了质量与体积,是球形的,铝 │培养学生计划性│
│含条件和待求量等信息吗? │的密度已知 │ │
│3.我用到了哪些公式、定义?│用到了,ρ=m/V │ │
│4.我经常一边做题,一边检查││ │
│解题的正确性吗? │有时检查│培养学生检查性│
│5.我所采取的解题方法是有 │是有效的,先求出ρ[球],若 │ │
│效的吗? │ρ[,球]=ρ[,铝],说明球是实心的,若ρ[,球]< │培养学生意识性│
│ │ρ[,铝] ,说明球是空心的 │ │
│6.我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解答 │先求出铝的体积,然后和球的体积相比,如果│ │
│这个问题吗? │相等,说明球是实心的;如果铝的体积比球的│培养学生反思性│
│ │小,说明球是空心的 │ │
└───────────────┴────────────────────────┴─────────┘
刚开始,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样做麻烦而消极地应付,随意写出提问单的答案。老师可根据经验,恰当选择几道作业题回答提问单的问题,不必要每道习题都这么细致的解答,但这一过程却是不可忽略的。
四、学生总结反思——记错题笔记
在总结考卷时,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反思。每次考试后,在教师带领下让学生进行试卷分析,总结考试的情况。师生共同找出哪部分知识有欠缺,还存在哪些模糊不清的漏洞,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失分的原因。令学生把做错的题写在一个单独的笔记本上——错题笔记,最初学生在教师要求下记错题笔记,并要学生在错题的旁边空白处写上错误答案、错误原因、正确答案等内容,教师要及时检查这些作业并给予简评,以便督促学生完成对自己物理学习情况的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