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_教育论文

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_教育论文

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特征论文,功能论文,时代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将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成为发挥教育文化功能的必要手段,从而促进教育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这里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的问题是,教育在信息技术时代所体现的文化功能与其在以往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有哪些区别,其特征是什么?依此,我们可以充分认识教育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突出特点:迅速、便利、超时空性

人类进步的文明史,实质上是知识不断生产、学习、贮存、更替和使用的历史。教育传递文化经历了3大阶段并形成3种方式:

a.原始畜牧业及农业文明阶段,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大部分知识是以师徒口耳相传、物体示范、行为模仿、面对面传授的方式得以实现的。

b.手工业及工业文明阶段,文字与学校是教育传递文化的一种高级方式,金属活字改变了知识的贮存与传播方式,为其大量积累和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韦尔斯高度评价文字的作用,他说,文字使人类传统变得更丰富、更准确,使越来越多的思想变得能在广大的范围里发生作用,千百个头脑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代能够相互引起反应;它成了一个更加持续不断、更加持久的过程。[1]

c.信息技术文明阶段,由于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远程通讯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使教育的功能发生深刻的革命,全方位、超时空的立体传递,在积淀、保存、吸收人类文化方面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首先,教育的文化资源传播速度和效率大大地加快和提高。威尔·希弗利在《难于置信的光收缩》中写道,今天一根头发般细的光纤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第29 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注:宋朝弟:《信息技术与教育腾飞》,《人民教育》1998年第12期,第16页)其次,教育传递文化的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因特网的建立为改变传统教育的文化传递模式提供了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可设置在网上,使得每个愿意学习的人都能得到它。另外,任何年龄段的人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和地点。

教育这种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的方式,将会大大地提高人们获取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财富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的显著特征:大容量吸收、迅速加工、不断更新

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多元的。教育对文化的利用,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的,而是根据生产和生活实践需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符合一定价值观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包括对文化的挑选、糅合、加工整理、清理排劣等制作过程。选择文化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的每一项活动,其过程的每一方面都包含着选择的意义,都经过取优去劣的过程。通过这种选择,使历史与当代、当代与未来间建立起发展的链条,并根据现代与未来的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塑造人才。

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一般有3种主要方式:a.吸收。 这是指教育对文化因素的认可、受纳,并加以传播,输向受教育者。b.加工改造。这是对传统文化及外域文化进行必要的加工改制,使其符合本民族、本地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c.排劣。这指教育把陈旧的、过时的、有害的、对立的文化抵制清除,一方面淘汰一切无用的内容,一方面批判和反对有害的因素,是一个扬新弃旧的过程。

从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的演变看,它是从原始的统一到现代的多元复合的变化过程。

农业时代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特征主要表现为:a.吸收文化的范围主要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生产、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它具有乡村和民族区域文化特点;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经验性总结;知识贮存的载体为甲骨文、金文、石刻、木刻、帛书,后来发展到书籍;由于受当时传播速度的限制,吸收文化的运动节奏非常缓慢;知识吸收的容量较小,又由于许多学科融为一体,有些知识流于民间而未被吸收为教育的传授内容。b.文化教育在其目的上是为少数统治阶级子女服务,因此,其改造文化活动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是由官方组织少数人掌握的活动,其改造的速度非常缓慢。c.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即使是科学的,但若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也不得进行传授,致使许多优秀的成果得不到推广;对文化选择、排斥都由官方组织进行,其速度也十分缓慢。

工业时代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特征主要表现为:a.吸收的范围广,从乡村迈向国家区域和洲际,吸收的过程是科学性很强的,文化知识传授的载体主要以书、录音、录像带的形式出现,其吸收的速度很快,只要有价值的知识很快就会成为教育传授的对象,吸收容量也有显著的改变,学科门类极丰富,容纳量非常广泛。b.由于生产的社会化,改造文化的目的体现为为多数人服务,改造方法不仅有官方组织,而且有民间社团组织,体现了社会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改造文化的过程也大大加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学生都可为改造文化做出贡献。c.由原来的官方组织进行改变为科研专门性研究和通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凡是不符合社会生产和文明发展要求的,都会成为被排斥的对象,其速度较快。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a.吸收容量大。首先,教育对文化的吸收范围扩大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其次,知识的来源性质不仅具有科学性,还有信息性、商品性。再次,吸收知识的节奏表现为高速,在网上选择。第四,知识吸收采用的手段是电脑联网贮存,这种贮存功能的容量之大为教育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无限的资源。b.大多数人基本都具有在网上高速整合、加工本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能力。c.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排斥旧文化的速度加快了,从而表现出知识的不断更新。这是由于科学发展与技术发明已融为一体,加快了知识的更新过程,为教育对文化的更新、排斥、更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 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的重要特征:培养多样、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一般地说,一方面是教育本身对文化更新的作用,任何教育结果都不是简单复制,而必然包含着一种创新。这是因为,教育者要将某种文化传授给受教育者,一是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提问、练习,力求精练、准确;二是要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三是要因材施教。这都是发现新问题、采用新方法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是教育通过对文化的积淀、传播和优化,促进文化的更新、创造、发现、发明,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教育表现创造性文化功能所通过的3种方式是:a.倡导现代文化观念,树立革新传统、大胆开拓、勇于竞争、大兴科技和主张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意识;b.开辟产生创造性人才的条件;c.实现教育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的创造性文化功能的真正实现,只有在信息技术时代才有可能。这是因为:

1 培养大量有创造力人才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创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水平,即教育程度越高,文化发现、发明越多。人类科学技术史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我国教育的发达,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制造、指南针制造、冶金和光学镜片的制造。当时的高新技术,主要集中于中国。在工业经济初期,由于英国教育兴盛,出现了纺织机制造、蒸气机制造、车床制造、工业制碱等,当时的高新技术主要集中在英国。到了20世纪,因美国教育的先进,使高新技术又集中于美国。日本是自然资源最少的国家,但却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其原因也主要是日本造就了世界上高水平的教育。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关键是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从而使物质利用发生了质变,不仅创造出多得多的财富,而且反复再生”[2]。文盲充斥的国家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是因其缺乏创造财富的人才。

可见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水平,是培养有创造力人才的基础。实现教育的普及,在信息技术时代已成为可能。因为远程教育的出现,可以通过卫星把课堂教学搬上屏幕而进入千家万户。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得到有优秀的教师教授最好的课程。”(注:宋朝弟:《信息技术与教育腾飞》,《人民教育》1998年第12期,第16页)

2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育的个性化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伟大理论。这一理论的客观依据,是其发现每个人的个性因素的不同。由于教育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理论至今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以致于个性的教育停滞。而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可使每一个人在教师指导下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培养,因材施教在这个时代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为其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3 创造人才的培养趋于国际化

人类文化的交流,虽然在工业时代得到了大大改观,但仍然受到语言与交通以及学校教育本身的班级教学等条件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时代,由于网络教育的实现,教育的资源可资全球共享,文化成果做为每个愿意学习者的对象将成为可能。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由于联网打破了国界。某个人才的成长,不再只是某个国家或民族教育培养的结果,而是人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将是创造性人才辈出的时代。

从上不难看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由于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因而多样、大量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标签:;  ;  ;  ;  

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