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_环境科学论文

论环境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_环境科学论文

论环境科学在高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功能论文,环境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境科学的学科特性

当前,人类面临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化锐减、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巨大进步,在不断加剧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问题惊醒了人类,推动了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人类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类的行为、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与发展的科学[1](P320)。

为探究环境问题发生的机制,寻求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纷纷产生,但此时仍多属于自然和技术科学范畴。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意识到环境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即环境污染的分析、控制与治理,而是社会问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必须“将自然融合到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人种学中,将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科学融合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之中”[2](P55)。因此,催生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文学等一系列的人文社会属性方面的学科,激发了人类对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深层次的思索与再认识。环境科学从而具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重属性,是人类几千年来的科学文明成果即化学、物理、生物、工程、地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成果在不断探索、解决人与环境问题上的不断应用与积淀。环境科学学科蕴涵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对普及大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素养和人才品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环境科学不仅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而且对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重大作用[3](P1)。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高校是各类高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孵化基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所培养、训练出来的是善待环境、适应历史潮流、环境素养高的绿色科技、绿色管理、绿色文化与绿色教育的人才,还是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时代的弃儿;所产出的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环境友好的绿色科技、绿色产品,还是科技型环境污染物,这是所有高校工作者特别是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以深思、严肃对待的问题。

二、环境科学在高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完成高校战略任务的根本保证,必须渗透到、贯穿于高等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如何开辟有效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五种特性并为高校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实施载体,迫切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境教育的必需性已逐渐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4](P43)[5](P25),但环境科学的学科特性未得以充分挖掘,即环境问题引发的政治稳定性、环境科学理念所蕴含的思想性、哲学内涵和精神价值、环境科学学科体系所包含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环境保护要求的时代性,对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在高等学校管理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不足。环境科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1.环境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功能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界的被动性,思维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论(或人类沙文主义)。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以近代的机械世界观及(人与自然的)二元论为基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自然被演绎成僵死的原料仓,毫无内在价值可言;把人类视为地球万物的主宰者,“人定胜天、战天斗地、战胜自然、控制自然”等口号世界各国喊得震天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主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作祟,即追求人类利益的片面性,纵然是好心、好事,如违背自然规律也会成为坏事。例如,阿尔及利亚的大型造林工程因为没有弄清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盲目用集约化的方式和外来物种搞高强度的生态建设,结果使生态建设变成生态灾难,沙漠依然在向北扩展,现在每年损失的林地超过造林面积;美国的“生物圈二号”实验违背自然规律企图简单地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结果也一败涂地。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之中:自然界作为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的生存依赖于环境;反之,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能够改善环境,使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科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相生相息、平等共存的整体这一全新、科学的自然观[1](P2),要求人类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时,必须遵循普遍联系观、自然规律,否则只会导致生态灾难。通过环境科学的学习,了解其蕴涵的哲学原理,有助于大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的领会,懂得运用联系、发展、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2.环境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我国又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学生思想上易于强调自我利益的实现,观念上易受世俗人本主义影响,生活上易出现追求高消费。环境科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建立新的、科学的、道德的价值观即生态文明观,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各种价值,也承认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价值,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清醒认识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链中的一环,众生万物皆平等。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自然,并以高度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不遭污染和破坏的环境遗产。在这种环境价值观的指引下,帮助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时代主旋律,进行生态型消费,即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体系,追求人与环境、人与人协调的发展观。环境科学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环境素养被定义为优秀世界观的反映已取得教育界的共识[6](P32)。通过环境科学研究和教育,树立环境价值观,形成环境素养,整个人类社会和个体的人两个层面均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环境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本身源于人们对祖国所寄予的一种深厚感情及其热爱程度,它表现为个体从幼年起便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山山水水的依恋,对自己同胞和亲人的热爱,对本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尊重,在深切感受国家兴衰荣辱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认识上,把祖国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环境科学扩展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地大物博,但又因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现实,对我国国情客观、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保护我国自然资源的决心,并自觉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同时明白了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治理环境缺乏资金,加深了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经济方针的领会,加强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和保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4.环境科学的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环境问题是个利益问题,与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的心态失衡、行为失衡和利益失调导致了生态失衡、环境失调。不法企业、个人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将造纸厂、印染厂等工业废水随便排放,导致工厂附近、流经区域的环境严重恶化,甚至寸草不生,居民得各种怪病,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引发社会不稳定,这样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这一切使大学生懂得了不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的巨大危害性,促使他们树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的思想,以可持续发展观看待一切问题,激发对集体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中国21世纪议程》指明“要采取措施,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活动”也说明当代青年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友爱,共同维护地球家园。

5.环境科学的法制、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强调的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环境科学思想当中。为了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国家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为基本国策,出台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一系列的环境类法律法规。但法律只是一种手段,“最高层次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即靠良好的环境道德修养”[7](P51)。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举世闻名,后来由于当地市民在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自觉执行当局做出的环保措施,1960年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环境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及环境立法的拥护和学习领会,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确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达到了加强法制教育的目的。

环境科学教育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的养成。环境伦理道德的培养,是公众形成和提高环境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是使环境伦理道德由理念形态转化为现实行为,由德的内化转向德的外化,由自发、被动的道德“他律”,上升为自觉、主动的道德“自律”由此达彼的桥梁和绿色通道[8](P63),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把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与人类文明进步尺度相协调。

6.环境科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强调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引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催生了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住宅、绿色交通等环境友好的科技产品,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环保产业应运而生,社会生产力更具科学化,先进性,环境科学与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球人类的利益,代表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环境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几千年人类文明审视、扬弃的产物,是几千年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与代表。环境素养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环境教育行动纲领》指出要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之一,要把环境科学教育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环境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没有环境意识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的文明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要求对公众要进行终身教育。只有终身教育,人类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认识、完善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学生都要进行环境素质教育与培训,把学生环境素质的培养与其他素质的培养同时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有用人才。

三、环境科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

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教育、人才的竞争。环境科学理念对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影响举足轻重,环境意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环境科学教育。环境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们对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相互关系的明确认识;给每个人提供学习机会,学习保护环境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建立个人、团体及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或发展模式,使人们在充分尊重道德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提高环境意识[9](P562)。我国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为社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不同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或实行者,是科技成果的孵化器,直接或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环境效应,如果高校没有做好环境科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将丧失高效的工作平台和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更严重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阻力。因此,必须在高校中将环境科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基本思路如下:

1.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环境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坚持高等学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障,必须渗透到高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学校管理人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的环境素质(包括提高环境忧患意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环境价值观和环境伦理道德等)有待提高。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环境科学概述与环境科学教育内容的培训,讲授环境科学知识,同时训练和提高教师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环境教育的能力,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绿色教育”辅导员。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使高校教师和培养的教师成为环境保护的播种机和捍卫者,使高校科技工作者和培养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2.完善环境教育体系

高校应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综合性。目前,我国高校中环境类专业几乎全部都分属于传统的理、工、医、农各类,不但很少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而且很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更谈不上综合[10](P34)。所以应在自然科学学科的同时加强环境政治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法学、环境教育学、环境美学等人文社会属性的学科研究,并渗透到环境教育内容之中,以公选课、必修课或辅修课的形式开设部分环境科学教育类系列课程。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有关环境的纪念日,采用演讲、辩论、座谈、征文、竞赛、板报、晚会等形式宣传相关的环境知识;倡导设立学生环保社团,引导学生参加环境普法、环境宣传、环境咨询、环境凋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环境知识和环境伦理教育。高等学校还应积极发挥其作为人才高地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辐射作用,面向社会,实施环境教育培训,开发和推广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途径,高校从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课堂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等层面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从而可将环境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至最大。

3.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绿色教育

高校应将环境科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校园建设和校园活动,倡导绿色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的“绿色人才”,加强校园环境设计,优化育人环境,塑造校园的环境文明和环境文化,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已成为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共识,他们已启动了一些不同层次的行动计划,如美国George Washington大学的“绿色大学”、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英国Edinburgh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的waterloo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中国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创意等。实施教学和科研实验的绿色化,增设环境污染物分析与治理方面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灌输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意识,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项目实施过程及最终科研成果鉴定等方面对科研实验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监控,将不造成环境污染作为科研立项的前提,将有完备的环境保护措施作为科技成果通过鉴定的必备条件。

标签:;  ;  ;  ;  ;  ;  ;  ;  

论环境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_环境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