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农服务 走“宽 实 活”之路——云吟职业中学的办学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中学论文,之路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云吟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云吟职中)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是四川省的一所重点职业中学。建校15年来,云吟职中师生艰苦奋斗,坚持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宽、实、活”为特征的办学之路,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深刻认识农村发展趋势,坚定为农服务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会、经济正向多元化发展。
1.农村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当今农村,不再是农业一统天下,正在形成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业发展的局面。农业也不再限于传统的粗放式耕作和单纯的种植养殖,而是追求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动力,效益为目标的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型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新格局。
2.农村集镇建设的城市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拓展经营,农村集镇逐渐形成小城市的规模和管理方式。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趋于城市化,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
3.生产劳动的智能化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科学化。“一优两高”把农业引向科学化,使生产劳动的智能化程度提高。科技在农村的大量应用,形成集约化农业,表现为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发展,以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农业的产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重新组合。
农村发展的趋势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树立“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三农”思想,确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为农育才,助农致富”的改革思路,才能使农村职教适应农村现代化进程。
云吟职中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起初是开设蚕经、茶果、畜牧兽医、园艺、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制丝等专业,学生从农村及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主学课程及农村“短、平、快”实用技术。如蚕经专业,第一学年学栽桑养蚕,第二年学制丝织绸,第三年学丝绸印染与服装制作。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夯实了基本功,增强了从事农村生产的能力。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开始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的综合经济过渡;农业由小型分散向产业化过渡;农业科技向现代化过渡。由此,学校专业设置也由第一产业横跨到二、三产业,并不断地拓展、延伸。开办特色专业与主专业匹配,形成复合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增设了以汽修、农机为主的机械、电工电子专业,艺体、营销、邮电、微机应用专业,满足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对人才的需求。
云吟职中培养人才的主导思想是开门办学,为农服务。夹江县被定为四川省的蚕桑基地县,学校就确定以蚕经专业为主。该专业开办15年长办不衰,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短期培训六千多人,技术咨询超万人。乐山市农村养蚕技术员60%来自于云吟职中,还为云南、重庆及四川省内其它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蚕桑专业人才。
夹江县决定发展陶瓷生产,学校便开设陶瓷、市场营销及汽驾与维修专业。现在夹江县的陶瓷产量已达全省产量的51%,被誉为陶瓷城。
沿青衣江两岸,雨量充沛,宜种蔬菜,学校在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蔬菜产业化领导小组,开办蔬菜专业,在两万亩蔬菜基地上培养蔬菜种植、加工和营销人才。
沿龙头堰30多公里的堰面,水量充足,流域宽广,适宜流水高密度网箱养鱼。学校水产专业便建立了流水网箱渔场,占地2亩,年产成鱼30万斤,年获纯利30万元。由此,带动了龙头堰流域建起了近30个流水鱼池,形成了产业规模。养鱼专业教师邓永利成了18个养鱼场的兼职技术顾问,夹江一跃成为养鱼大县。
夹江的山区约占1/3,宜种苦笋,学校就配合林业部门开办苦笋种植、加工培训班,使苦笋种植两年内就达5000亩,满足了市场需要,加快了山区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夹江还有1/3左右地域是丘陵区,宜种果树,学校就开办果树专业班,推广柚、李、桃、葡萄等优良品种和种植良法,建立3万亩柚子乡、万亩李子乡基地。在实践中,云吟职中开创了为农服务的新局面。
二、全面理解农村现代化,主动适应市场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程。全面理解农村现代化,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以努力提高适应性,是农村职教发展的思想基础。
1、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的现代化。农村是地域概念,农业是产业概念。我们常常用“农业”代替“农村”,特别是用传统农业的种植养殖业旧观念代替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农村的新概念,这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正是在这种小农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长期以来,讲农村职教“为农服务”,往往是简单地强调传统的种植养殖业的技能培训,而忽视培养学生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素质和能力。缺乏“教育准备”的劳动力难以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的现代化,它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二是农业的现代化;三是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四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劳动智能化。在较长时期,我们把农业现代化理解为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事实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农业现代化的精义在于科学内含。在农业发展史上,从轮作体系的形成,到化肥工业的兴起,再到遗传工程的应用,每一次农业技术革命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农业将逐步兴盛。相对传统农村,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2.农村现代化必然带来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劳动智能化。人们对农村现代化必然带来“工业化、城市化、劳动智能化”是有共识的。但在具体的作法上碍于小农经济的深深烙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战略选择上,缺乏规模经济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乡镇企业分散化、乡土化;小城镇无序发展,缺乏整体布局;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强调“就地安置”,人为地限制正常流动。反思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工业布局?为什么会出现小城镇无序化?除复杂的体制与政策因素外,劳动力的素质低,特别是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从事现代二、三产业的技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3.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现代化首先要使农村的人现代化,使他们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种素质。然而,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片面重视财富而忽视创造财富的人,重视物质生产而忽视人的发展,是很常见的。这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影响了农村职教的发展,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4.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农村职教面临新的形势。市场经济使职业教育一改国家包揽、计划行事为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形势要求职业教育主动积极地参与市场,在竞争中显现自身价值,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当今时代的客观情况是:教育需求空前增大,教育市场开始形成,人才属性发生着变化,教育选择已成趋势,这既给职教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又使职教管理者面临诸多新问题。在职教管理上,发展模式上,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既要提高学校的适应性,又要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既要面向农村现代化多层次多规格多门类的人才需求,又要面向市场的选择;既要灵活办学,又要努力提高人才的素质。
对于农村现代化,无论是农业的科学化,农村工业化,都市化,还是农村劳动的智能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劳动者素质。农村职教面对发展与挑战的现实,要勇敢地面对市场,主动适应,这是农村职教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关键。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论述:“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大重要问题,一是教育必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为适应社会需要,云吟职中走出了联合办学的路子。与丹棱县丝绸公司、教育服装厂联办蚕经专业;与师资雄厚的空军飞行学院联办机械电工、电子专业;在县计经委、人事局、财政局支持下开办所需专业。联办连心,丰富了办学层次,增强了学校实力和适应市场的实力。
背靠大专院校是云吟职中增强适应性的又一经验。学校多年来抓师资队伍建设,抓教育科研,但自身力量毕竟是很有限的。积极与大专院校合作,可以从高校引进新技术、新成果为当地服务。为密切联系,云吟职中挂上了四川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和实习基地的牌子。
面对市场,学校不等不靠,自我创造,自求发展。学校负债修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浴室等,使学校达到能容纳2000学生的规模。负责购计算机、电子设备,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增强了自身实力。现在的职技教育中心,是学校师生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共同创造的。
面对农村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面对市场机制的建立,学校以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人才。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适应性。云吟职中始终强调实践,强调动手能力,技能训练贯穿三年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突出技能示范,称为教学实习;技能训练,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称为生产实习;技能训练实施等级鉴定,根据实际考察颁发多种证书,称为考核实习。
结合学生家庭致富,提高学生适应性。凡农村学生,从入学报到起,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家庭实际,制定“边读书边致富,毕业就当万元户”的计划。随着农时变化和专业教学的深入,由专业课教师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指导、检查学生致富计划实行情况。毕业前夕,进行抽查评奖,计入毕业考核成绩。此举很受家长和社会欢迎,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提供不同类型的示范,让学生多见识、多实践,提高学生适应性。学校建立了5厘地、5亩地、50亩地(城镇经营5厘地、农户经营5亩地、规模经营50亩地)不同等级的示范模型,作为教学、实习、科研示范基地。学生到基地,通过实践掌握科学原理,扩充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学校还选择本校毕业生致富典型,建立家庭致富模式,给学生提供示范。还与工厂、科研所、大专院校挂钩,进入社会,了解经济建设动态,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做好准备。
三、从农村发展需求出发,走“宽、实、活”办学之路
农村职教面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创造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必须对办学过程中涉及的培养目标、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基地建设等多种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云吟职中作为四川省乐山市的试验点,在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创造出了“宽、实、活”办学模式。
在“宽、实、活”办学模式中,“宽”是指专业覆盖面宽,学生知识面宽,就业路子宽,打破单一、狭窄的专业界限,用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指导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实”是指教学内容要实际、实用,加强实践环节教育,重视培养动手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活”是指学制要活,办学形式、教学管理制度、招生办法、学籍管理方法等灵活多样。三者中,“宽”是基础,保证了职教同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实”是核心,保证了职教同社会联系的有效性;“活”是保证,保证了职教同社会联系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宽、实、活”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教育性与生产性结合,普及性与示范性结合,专业性与多能性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教育结合,教育、科技、经济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等。所培养的人才,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有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有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素质,有不断开拓、创业、进取的精神。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农村职教培养第一、二、三产业的人才,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在“宽、实、活”的实践中,云吟职中的专业设置不断拓宽,不断发展。从一个专业,发展到十四个专业。每一个专业的覆盖面也不断拓宽,适应性大大提高。比如传统的蚕桑专业,原本重在桑树的栽培技术和养蚕,后来由蚕桑专业发展为蚕经专业,从栽桑养蚕到制丝织绸,学习与栽桑养蚕相关的十多种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云吟职中创造的五亩地蚕桑致富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在五亩地示范场上,以栽桑养蚕为主体,根据农业生态环境中不同植物对环境的光、热、水、矿物质及时间、空间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互补性强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搭配种植、养殖和培养。蚕桑示范场有十多种不同品种的良桑苗圃,苗圃厢间有花木,沿围墙修建良种鸡舍、兔舍,既节省空间,又节省材料。进场小道两旁是花木,上空是一年收五季的瓜棚,场中央是分层养鱼的鱼池,池中央立着虫情测报装置和灭蛾灯、喷水设施。桑园种桑,桑下种草养兔,蚕粪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入沼气池,沼气照明……如此等等,形成一个大循环。该模式又称为“多链式立体生态循环致富模式”。就是这个模式使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在科研实验场,张田农老师牵头做出的“凡人奇事”,影响遍及国内外。在张老师那里,家蚕吐丝不作茧。蚕宝宝按照人的意志去运作,直接吐出丝绢、丝宣、工艺品,代替了编织姑娘的劳动。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四川省副省长徐世群分别题词:“惊世国宝”、“华夏一绝”。《中国教育报》以《凡人凡事》的通栏标题给以宣传介绍。1995年该科研成果申请到国家专利,11月在广州第七届博览会上获双新金奖。张田农老师还创造了养蚕簇具——竹制回转簇。把上千条蚕放上簇具,几经回转,蚕宝宝乖乖地各就各位,各占一格,基本不出现空格。这种簇具被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蚕茧的质量。四川省原副省长韩邦彦题词赞扬试验场“五亩土地唱大戏,四个结合育新人”。全国政协领导称之为“全国唯一,世界少有”。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专家学者看了,无不称赞。正是这样一条“宽、实、活”之路大大提高了职中学生的素质,办学路子越走越宽。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多样性与非均衡性特征,农村现代化将首先表现为农村社区的现代化,通过区域性不断推进,最终实现农村整体的现代化。农村社区发展以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提高社区文化和教育水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农村社区教育是农村社区内教育事业、教育活动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正规学校教育与一切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农村职中在农村社区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过去,县级社区教育是多中心,既有成人教育中心,又有职业教育中心,还有教师培训中心、干部培训中心,以及其他教育中心。多中心的结果是无中心。就社区教育而言,职教“有头无尾”,成教“有尾无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将成教与职教合并,建立县职技教育中心,依托中心挂牌社区中心,才能形成社区教育的龙头。进而,辐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再辐射村、社、农户,发挥“龙头”作用和主阵地作用。
夹江县成人中专校和云吟职中校,两校合并,两强结合,建立夹江县职技教育中心,并挂牌夹江县社区教育中心。面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职技教育中心的“龙头”作用日趋显著。以县职技教育中心为龙头,联系8个乡(镇)农技校,每个农技校联系3-5所村分校,再辐射到农户。职技教育中心依托乡镇农技校,把庄稼医院、各类协会、服务站、农场、果场、蔬菜基地组织在一起,不断开发新项目,引进新技术,从事产销服务,培养各类人才,使农科教真正结合,真正发挥了龙头作用。夹江县社区教育中心,除开展正规的文化教育专业培训外,还广泛开展“赶场天学习日”、“讲师团宣讲日”、“农业生产合作社例会日”等非正规教育。在这些非正规教育中心,主要内容有:组织社区成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布近期社务、财务等热点难点,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讨论决定社区的重大事情,讲授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推广新品种。这些活动深受社区群众欢迎。如今,夹江县职技教育中心继续沿着“宽、实、活”的道路,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动夹江县农村社区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