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山学校 255100
细看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各省市、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表现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德育素质的切实加强。然而德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值得我们这些长期坚守在德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深思。斯人有言,“人之为人在于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毫无疑义地指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和指向性。创新德育教育的基础前沿工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视倾向。目前的基础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先,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忽略了德育教育的素质教育,犹如离水之鱼。某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强调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久而久之,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少年犯罪率普遍升高,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一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环节,同样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深思的环节。
2.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教学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研配备,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难以深入地开展起来。尽管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地标明了德育课程的设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日程中,德育课程却常被挪作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之用。同时,任课老师对德育课程也鲜有相应的研究,对课程的把握不够。
3.缺乏人本认识,思想意识模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同样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理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更是教育工作中的第一阵地。试想,德育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步、第一环,如果缺乏,我们的学生会心智健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言为证:人若无德,与禽兽何异?我们的教育成果绝不是培养一批有才无德的后继者,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交托于谁呢?总而言之,我们的德育教育忽视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
4.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很好地让家长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 忽略了家长角色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减弱了学校和家庭的整合资源教育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进而,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这就导致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通,教师家访不充分,教师、家长双方了解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 降低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殊不知“孟母三迁”的另一层含义,正在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首先要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重点应巩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身处德育工作一线的工作者,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进行合理配置,造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将合适的干部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2.创建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要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指导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创设王牌学科,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对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导向,并依据方案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将责任落实到人。
3.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以往我们看待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 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如若真实考评学生的道德水平,须仔细考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与成绩相符,所谓“行胜于言”就证明了一点。因此,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不能以试卷成绩为唯一参照,而应综合学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积极推广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同时辅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自评为主,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估机制,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1.建立德育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1)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活德育观。
(2)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为人本教育观。
2.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和有机联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因此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推广全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成为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深化德育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在教育实践中,高质量地注入人本内涵,领悟德育的真谛,才是真正探索学生德育教学的光明之路。
论文作者:白辉 李剑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德育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