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_诗歌论文

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_诗歌论文

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媒体论文,诗歌创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4)01-0061-04

诗歌传播从传统上说,是借助口头传播与印刷媒体传播而进行的,二者中又以印刷媒体为主要传播手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传媒的高度发达,又出现了通过电子布告栏系统(网络BBS)传播、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等新的方式。这些诗歌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改变了诗歌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

在电子布告栏系统上发表的诗歌一般称网络诗歌。网络诗歌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是从传播媒介角度来说的,一切通过网络传播的诗作都叫网络诗歌,它既包括文本诗歌的网络化,即把已写好的诗作张贴在电子布告栏上,也包括直接临屏进行的诗歌书写。狭义的网络诗歌则着眼于制作方式,指的是利用电脑的多媒体技术所创作的数字式文本。这种文本使用了网络语言,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具声、光、色之美,也被称为超文本诗歌。超文本诗歌与印刷媒体相比,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多媒体,这是基于网络特有的媒介特质,通过电脑技术把声频、视频与文本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全新的网络语言。二是多向性与互动性,也就是说文本包含了多向发展的可能性,点击不同的按键会读到不同的版本;读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是可以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来,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

手机短信不仅是诗歌快捷传播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有潜力的一种诗歌生产方式。最早的手机短信是基于手机通话价格昂贵,而采用的一种经济而简便的通讯方式,它是偏于实用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它的优越性逐渐体现出来,那就是它虽然借助于手机,但不再是口头传播,而是一种书面传播,它过滤了口头语言的芜杂、啰嗦、随意,而呈现简洁、准确、文雅的状态。而且它的快捷、方便又远胜于一般的书面通信,这使它迅速流行开来。到了文学爱好者手中,手机短信逐步超越实用,而成了表情达意、即兴创作的一种方式。这种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文学,由于是用手指按键而操作的,故而又被称为拇指文学。手机短信诗歌是拇指文学的一种。由于受手机屏幕的限制,发送者一次能输入的字符不是很多,接受者一次只能读取三四行汉字,这就要求短信诗歌高度精短,翻译体的瓜蔓一样的长句是不适宜的。此外,在手机屏幕上很难看到断行、错行、隔行的效果,诗歌的分行便会受到限制。目前的手机短信诗歌以顺口溜、讽刺诗、格言诗,以及祝贺节日、赠别怀人的抒情短章为主,其写作与传播方式也尚未完全定型。

上述的诗歌传播新媒体虽然出现时间并不太长,但给世纪之交的诗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对诗人的创作心理,还是对当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媒体给诗人带来了新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使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为诗人的艺术想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网络时代的快节奏的声光影像,对诗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相当深刻的。网络时代的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他们是伴随着电视、录像、互联网、手机屏幕等声光影像而成长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审美趣味等,很大程度上是与声、光、色联系在一起的。在新媒体介入的情况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快,其认识也更丰富和感性,其知觉的延伸能力与联通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网络是网络诗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诗人在这里接收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当诗人进行临屏书写的时候,不可能不受到网络的影响与渗透。网络作为巨大的超级文本系统,其信息量的巨大与无穷、信息提取的高速与便捷,是以往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网络的超级链接,当你在键盘上敲出一个词语的时候,电脑会呈现出几个、十几个甚或更多的同义的、近义的词语供你选择。这就是说你随时可以打开一部辞书,从而在写作时真正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电脑的查找功能、组词功能、联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诗人的想像空间,有时,甚至键盘敲击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绝妙的联想与组合。这对传统媒体的单一的认知维度,单向的传播方式构成了有力的挑战。

网络诗歌写作给了诗人充分的自由。年轻诗人有可能利用网络“去中心”的作用力,消解官方文学刊物的话语霸权。与公开出版的诗歌刊物相比,网络诗歌有明显的非功利色彩,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淡薄,作者写作主要是出于表现的欲望,甚至是一种纯粹的宣泄与自娱。这里充盈着一种自由的精神,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更为独立的品格。网络为任何一个想要写诗并具备一定文学素养的人洞开了一扇通向诗坛的门户。网络诗歌作者当中,尽管也会有人沽名钓誉,把进入网络作为进入诗坛的一个阶梯,但是就主流而言,他们尽管身份各异,却都在做诗之外各有谋生的手段,他们没有合同制作家发表作品的数量指标,也不怕长期不在刊物上露面而被读者遗忘。他们的写作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生命力的驱使,一种自我实现的渴望,一种无法控制的率性而为。在网上写诗、谈诗,倾诉与倾听,用鼠标和键盘寻找自己的知音和同道,寻找自己心灵栖息的场所,这已成为网络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榕树下”网站创始人Will曾说的那样,网络文学写作追求的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在这种自由状态下写作,无论真诚还是虚伪,无论美好还是丑陋,无论聪明还是愚蠢,诗人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网络诗歌也许不具备通常人们理解的诗的某些特征,但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网络书写,自由畅快地表达了个人的感受,这比较符合诗歌创作的初始意义。当然网络诗歌给诗人的这种自由是相对的。网络是开放的,谁上网来看你的东西,你自己也不知道,有些网络作者便产生了被监看的感觉,觉得并没有想像中的自由。此外,网络诗歌发表没有门槛限制,导致信息资源的爆炸与过载,大量幼稚低劣的作品充斥在网上,使读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沙里淘金才能得到收益,从而给读者阅读造成巨大负担。某些网络诗歌作者的不负责任的发表自由,却造成了读者精力的浪费,制约了读者阅读的自由。针对网络诗歌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状态,由高品位的诗歌网站对之进行删汰与梳理是必要的。

网络诗歌还体现出某种独立、自主、平等的民主意识。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大众有密切的关系。网络造成了创作主体的大众化与普泛化,特别是为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诗人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在传统的印刷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诗人发表诗歌要受编辑的制约,一般编辑部对来稿实行三审制,有一审不能过关,稿件就发不出来。网络诗歌则取消了通常由编辑控制的发表的门槛,只要写出来,想发表,贴到网上就是了。它是诗歌的卡拉OK,可以满足非职业作者在传统印刷媒体中无法轻易实现的自我表现欲。作为诗坛的无名小辈,他不再为找不到发表园地而焦虑苦闷,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把自己的诗作送上网络,或者就在网上即兴写作。在网络上,人人都有平等参与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中表现自己的个性。网络诗歌模糊了普通诗歌习作者与诗人的界限,使某些青年诗人脱颖而出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了专业作家控制诗坛的局面。按照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于诗坛固有格局的挑战和消解,使诗歌进一步走上平民化的道路,叫嚷了多年的“诗歌大众化”始终是纸上谈兵,如今借助网络,倒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无限性,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审美趣味的多样性,使当代诗歌的发展更不确定,呈现出多种可能。网络是属于大众媒体范畴的。由于大众媒体是不受具体单位或相关领域的制约而相对独立的体系,因此往往表现出与专业媒体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网络诗人所关注的通常不是主流艺术的焦点,当下的网络原创诗歌更偏重新奇性、偶发性、狂欢性,表现为选材的个人化,风格的时尚化,语言的流俗化,趣味的极端化等。这一切难免会与主流艺术的导向发生冲突。网络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挣脱管理的特性。当人们发现它的言论过于自由而需要管理的时候,网络语言的自由性特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网络媒体在艺术领域表现出与主流媒体在导向上的分离,这在现阶段不仅成为主流媒体的一种补充,而且也为艺术的百花齐放增添了可能性。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网络诗作者滥用了网络提供的自由,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欲,出现了一批“滥情”、“色情”、“游戏”、“调侃”之作,制造了一批文字垃圾。这表明在网络上同样需要诗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约束。

网络写作对当代诗歌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诗人与读者的迅速的反馈与沟通上。传统媒体基本是单向运作的,以发表作家的作品为主,即使有读者反馈也是点缀式的,而且往往要经过很长的周期。网络BBS却有各种对话功能。人机互动、人机对话的实现,使信息接受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亦可以参与信息的生成与发布。过去单向的“发布—传输—接受”,变成了双向的可逆的。这样一来,信息的发布过程和接收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在网络上,人人都有平等参与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中表现自己的个性。网络上的互动概念的出现,本身就表明了现代人对世界的一种新的认识。在互动中,主体不是单纯被动地破译和了解认识对象,而是透过直接参与和反馈来影响和改造认识对象。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这样密切而及时的联系,是传统媒体运作时所不可及的。况且,网络批评不仅反馈及时、迅捷,而且批评的内容较之传统批评也有很大区别。我们主流媒体的某些批评,长期以来是意识形态型的,批评是教化,是宣传,甚至是宣判;这些年受市场经济影响,某些批评又与炒作联系在一起,除奉送一些廉价的桂冠与言不由衷的赞美辞外,看不到批评家的责任与真诚。网络批评则不是由谁来布置的,而是批评者自发的个人行为,往往是针对某一作品有感而发,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意见虽不免有片面之处,但却不乏真诚,因而这是一种鲜活的批评。不过,网络批评往往缺乏传统批评的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当下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表现为口无遮拦的随机行为,措辞尖锐,各执一端,既不乏庸俗的吹捧,又充斥着刻薄的恶骂与攻击,相形之下,基于学理的、严肃而认真的批评太少,使网络的反馈功能大打折扣。

新媒体诗歌的出现,对传统的印刷媒体来说是一种挑战,不过,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既有竞争又可互补的。一方面,网络与纸质刊物的竞争是明显的,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其上网的时间越多,看印刷文本的时间就越少。另一方面,网络的出现并不是要取缔印刷文本,网络发表与印刷文本是可以并存的。过去一本书出来推到市面上,它的价值定位才刚刚开始,而网络作家则先把作品推到网络上,经受网友的检验,如果得到网上读者的广泛喜爱,便有可能出版印刷文本。当下,许多文学杂志陆续开放了面向网络的通道,几乎所有重要的期刊都有编辑专门关注网上态势。有些刊物,如《诗刊》,已开始尝试从网上选稿。不少诗刊办了网络版,或开辟了《网络诗窗》、《网络诗页》等栏目。

展望未来,新媒体诗歌与传统印刷媒体诗歌将会并行不悖地存在下去。就当下诗坛而言,诗的传播还是以传统印刷媒体为主,新媒体为辅。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者的位置将会互换,新媒体将取代印刷媒体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平台和诗歌传播的主要阵地。不过,新媒体诗歌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媒体诗歌的断裂,无论是在纸质文本上,还是在网络、手机上,诗歌的内在本质并没有改变。多媒体、超级链接、手机屏幕,只为诗人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服务,新媒体诗歌不可或缺的是诗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还会有更新的媒体出现,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媒体,媒介只是媒介,诗则永远是诗。

收稿日期:2003-12-20

标签:;  ;  

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