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保障改革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首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步伐论文,国际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中、日、韩三国众多知名社会保障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深入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之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很高兴出席本次论坛,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来自日本、韩国的各位社会保障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众所周知,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对安全、公平、和谐的社会充满着期待与渴望。社会保障就是人类在发展进程中,针对自己面临的风险与问题,经过长久选择才得以确立的一种基本社会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不仅有效地解除了人们在养老、疾病医疗、职业伤害、失业、贫困、天灾人祸等方面的诸多后顾之忧,而且有效地缓和乃至化解了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维护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在当代世界,社会保障早已成为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处于良性、协调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指标。
中国自古就有救灾济贫的措施和源远流长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劳动保险、救灾济贫、合作医疗等制度安排,曾经惠及亿万国民。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重大的调整。近2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更是密切关注。在中国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上,社会保障尤其是列为本次论坛研讨主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就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与焦点问题,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表意见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已经成为人们参政议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中国国民的社会保障观念更趋理性和符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改造,从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结构、封闭运行的保障体系发展成了政府主导、责任分但、社会化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在中国时代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就像社会保障在许多工业化国家遭遇挑战一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变革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现实困难,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保障与农村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等多方面的挑战,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还缺乏相应社会保障的客观事实,既表明了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表明中国要建设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任务还相当繁重。
近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曾专门约请过一些专家学者座谈社会保障问题,到一些地方考察时亦注意了解过这方面的情况,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保障对国民生计及国家健康、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快建设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这一制度安排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们不仅需要尽快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快速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确保城乡困难群体有起码的生活保障,并使广大劳动者的福利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而且需要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真正解除城乡居民疾病医疗方面的后顾之忧。因为医疗卫生事业与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关系到所有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也是老百姓当前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医疗保障改革在各国都备受关注,到现在真正解决得很好的还没有。有人说医疗保障改革是“白色迷宫”,确实很难。事实上中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随着老百姓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的工作确实还有着很大差距,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改革的目标还有着很大距离。当然,在突出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面向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和面向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事实上还面临着人民群众对公共福利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和妇女儿童福利事业,正在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是全面的,也是复杂的和相当艰巨的。
要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推进这一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步伐。
第一,我们需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不能因为害怕所谓“福利病”而对社会保障不足的现实视而不见,不能继续以经济发展落后和国家财力薄弱为由而对困难群体生活的艰难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加以忽略,不能夸大社会保障的负面影响而对这一制度的巨大的正面促进功能加以忽略。必须看到,社会保障滞后的事实不仅使一些社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些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得不到很好的调和,而且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及对未来的安全预期,也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我们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确保国家公共福利资源的公平配置,努力缩小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性和切实促进这一制度的公平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恰恰是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它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但绝对不是可以市场化的,而要维护这一制度的公平性、公益性,又必然要以扩大国家投入并公平配置福利资源为前提。现在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依然偏低,且资源分配的非公平性仍然明显。以医疗卫生事业与医疗保障为例,对医疗服务机构投入的不足即是造成医院长期用药养医等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公共卫生福利资源的分配中,80%分配给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正是这种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医疗卫生福利事业公平性的倒退,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倒数第四。要真正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还任重道远。我认为,医疗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医院运行机制应当始终体现公益性质,同时还要更多关注农村居民的疾病医疗保障问题,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城市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摆到重要位置上考虑并强力推进。
第三,我们需要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确保这一制度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市场经济体制趋向成熟的背景下,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历长期试点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无疑成为我们建设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任务,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明确政府及有关责任主体的责任、义务和国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相应权益,而且可以真正确立这一制度的严肃性、稳定性与可靠性。
第四,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市场、企业乃至家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汇集各界、各方的资源来构建一个真正社会化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方面,包括扶持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鼓励用人单位兴办各种职业福利事业,在不损害人民群众福利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社会保障的效率得到提高,将社会保障与家庭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维护中国家庭保障的传统,等等。
第五,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也需要更加重视本国的国情。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和中国近20年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都揭示了这一制度离不开各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与经济条件的制约,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领域不同,社会保障不仅追求公平、正义与共享发展成果,而且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还要重视对本国国情的调研。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熟悉国情则可以使我们避免失误。
我还要强调的是,在肯定中国发展成就和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清醒地看到中国现行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这一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必须应对的挑战,对于建设好这一制度并使之造福亿万人民、促使国家健康和谐发展显然非常重要。
我相信,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的公平、正义、共享理念将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这一制度对维系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功能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