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北亚的战略格局_军事论文

冷战后东北亚的战略格局_军事论文

后冷战时期的东北亚战略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冷战论文,格局论文,时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支撑雅尔塔体制的两极格局已然终结,世界步入了后冷战时期。这是一个加快向多极化格局过渡的大变动时期。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和国际关系的调整正在深入发展。受其影响,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战略格局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一、后冷战时期正在形成中的东北亚新格局

在雅尔塔体制下,东北亚地区曾先后形成过美苏两极格局和由苏、美、中、日“两超两强”构成的两极──多极格局。进入后冷战时期,伴随着全球两极格局的终结,东北亚战略格局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一个由美、中、日、俄等相对独立的力量构成的“一超多强”的多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与东北亚旧格局相比,这一正在形成中的东北亚战略新格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中、美、日三角关系在一段时间里将取代原先的中、美、苏三角关系在东北亚新格局中起主要作用。其中,日美关系将取代原先的美苏关系成为这一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关系。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表现为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和中美苏日四角六边关系,美苏关系举足轻重,起着支配作用。现在,苏联不复存在,其在东北亚地区的继承者俄罗斯已急剧衰落,近期内在这一地区似难重振昔日之雄风。而日本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正加速走向政治大国。作为东北亚地区因苏联解体而获益最大的国家,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上的影响力均在逐渐增强,其地位也已大为上升。于是,当前在东北亚地区就出现了以中美日三角关系为主要关系的战略新态势,它对于维系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目前,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一面。具体地说,中日关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的江泽民总书记和明仁天皇互访为契机,两国间的合作已从双边范围扩大到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单就经贸关系而言,1992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就已达289亿美元,1993年更超过300亿美元。中美关系虽仍时有波折,美国不断在贸易、人权等问题上对我施压,但鉴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超过分歧,故而两国关系在总体上仍能保持基本正常。自1993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和克林顿总统西雅图会晤后,两国关系有所改善。1994年5月26日,克林顿总统宣布延长1994年至1995年度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表示在以后年度审议时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脱钩。这一决定就为中美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扩大经贸合作、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至于日美关系,尽管摩擦不少,矛盾迭起,有时甚至很尖锐。但基于日美双方依赖很深;美国振兴经济,需要日本合作;美国推行全球战略,需要日本支持;日本发展经济,需要美国市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需要借重美国实力和影响。所以,尽管日美在经济上现已互为主要对手,但其双边关系目前仍将以协调为主,双方将设法修补双边关系中的裂痕,以达成新的谅解与合作。例如,1994年2月,细川首相访美时,在开放市场等问题上公然说“不”,导致谈判破裂,美国宣布对日制裁,重新启用“超级301条款”。然而,1994年5月,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又结束对抗,重开双边贸易谈判。这就表明,日美两国都不希望将贸易摩擦演变为贸易大战,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由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美日三方相互关系均以对话、合作为主流,它决定了当前东北亚格局的基本态势是和平与稳定。

其次,经济科技因素在东北亚新格局中的作用大为增强。在东北亚旧格局中,军事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苏军事对峙、朝鲜北南对抗、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无一不显示出军事因素的作用。现在,在东北亚新格局中,军事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强。这表现为:第一,美苏在远东的军事对抗和大规模军备竞赛已经停止,中俄边境经济贸易已取代昔日的百万重兵,朝鲜北南双方亦已实现和解。第二,本地区诸多国家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克林顿上台伊始,便将重振美国经济作为其内外政策的头号重点。俄罗斯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国内经济危机。日本虽具有短期内发展成为军事大国的潜力,但眼下国内经济困难重重,再加上国内外种种钳制因素,故在一段时期里也不会轻易改变其重经济轻军事的的方针。韩国的金泳三,为完成摆脱经济衰退、重振韩国经济的艰巨任务,甫当就任,便公布了振兴韩国经济的“百日计划”和“五年计划”。我国这些年来也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凡此种种,均表明经济因素的份量在这些国家里已超过了军事因素。第三,随着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在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为本地区国家所肯定。它们高度重视高新科技的研究与应用。美国于1993年便正式提出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而后,日本、韩国也相继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亦于最近将建设“中国的经济信息国道”和“将来实现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重任交付上海实施。这项名为“金桥工程”的跨世纪、全国性的庞大系统工程,累计总投资将达上千亿元。总而言之,科技因素在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正不断提高和增强。第四,经济合作与交流日益成为东北亚各国关系的重点。为争夺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日本已开始推行被日本学者称之为“雁行结构”或“雁行模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希冀在东北亚和亚太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国于1991年底正式推出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克林顿上任后,又提出了最终将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部成员在内的新太平洋共同体设想,并积极倡议召开了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究其目的,亦是为了争夺亚太(包括东北亚)经济发展与合作中的主导权。与此同时,一些次区域性经济合作也正在拟议或已开始实施。如韩国提出了“黄海经济圈”构想,俄罗斯提出了在远东和日本海海域建立“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此外,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和中国东北地区在内的“东北亚经济圈”和包括俄、中、朝、韩等国在内的图们江三角洲国际开发区等设想和计划也已提出或已开始逐步实施。

再次,朝鲜半岛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虽已降温,但朝鲜与西方的矛盾仍很尖锐,前途曲折。自1992年9月起,因双方在核问题上意见相左,并相继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朝鲜半岛局势遂又陷入危机。先是美韩决定举行1993年“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后又爆出朝鲜宣布全国进入“准战时状态”和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的惊人之举。目前,朝鲜虽已解除了“准战时状态”,并决定暂不退出核不扩散条约,但围绕对朝鲜宁边核核查问题的尖锐对立并未消除,虽历时一年多,却至今仍未找到妥善解决之法。为此,美国提前在韩国部署了“爱国者”导弹,西方国家还拟对朝实行制裁。现在看来,近期内要使朝鲜半岛局势走向新的缓和,并取得新的进展,难度较大。而要实现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就更非易事。个中原因主要是:其一,核核查问题目前尚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它必将制约和影响朝鲜半岛形势的发展。其二,北南双方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将不时阻碍着北南对话的顺利进行。其三,朝鲜半岛问题不仅涉及到北南双方的安全、稳定与发展,还牵动着东北亚地区各大国的自身安全和利益,美朝、日朝关系至今尚未正常化。正因其如此,笔者以为,朝鲜半岛问题目前仍是东北亚新格局中的焦点。如果我们对这一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举措失当,就有可能危及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可能影响我国的周边环境的安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二、后冷战时期东北亚格局的走向

由两极世界走向多极世界,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各种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为此,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新格局从开始萌芽到最终形成,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未来的东北亚新格局将在经历着下列一些主要变化中逐渐走向最终形成。

第一,随着这一地区各种力量的盛衰消长,中美日三角关系起主要作用的多极格局将逐渐演变为中美日俄四极相对平衡发展的多极格局。尽管俄罗斯目前经济困难,国力下降,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减小,在东北亚地区只能算是半极或形式上的一极。但毋庸讳言,随着俄罗斯的元气逐步恢复,外交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政策重点的相对东移,它终将成为这一地区真正的强有力的一极。这样,届时在东北亚地区将会出现一个中美日俄四极平衡发展的局面。与冷战时期这一地区的中美日苏四角关系不同的是,未来的中美日俄四角关系主要的已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一种均衡、平等,既互相合作,又互为对手的多边关系。经济和贸易关系将在这种多边关系中占据主要地位。至于这一格局演变的时间长短,则取决于俄罗斯国内经济恢复的速度,但估计时间不会太长。

第二,这一格局中的各国双边关系将出现一些新变化。在日美之间,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日本在政治上仍需美国的支持,军事上仍需美国的“保护”,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政治大国地位的获得,矛盾、摩擦将可能上升为日美关系中的主要方面。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日美双方争夺这一地区的主导权的斗争将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双方经贸摩擦将更为频繁、尖锐。日本1993年版《外交蓝皮书》就直言不讳地承认,日美关系围绕着贸易与经济问题,目前“对立严重”,并且“今后将更趋严峻”。然而,即便如此,双方仍将以协调、谈判为主来处理矛盾与摩擦,而尽量避免发生直接激烈的冲突。美俄两国虽已由昔日的“冷战对手”演变为今日的“战略伙伴”乃至“成熟的战略伙伴”,但其前景并不乐观。因为尽管《莫斯科宣言》强调美俄战略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承认民族利益基础上的,但实际上目前的美俄关系却是一种不平等的伙伴关系。美国的对俄政策一直保持着一些冷战年代的惯性。它并不希望俄恢复昔日苏联的大国地位。削弱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促使其继续向“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演变,以解除对美国及西方的安全威胁方是美对俄政策的基本目标。为此,美还力图渗透控制东欧地区,涉足原苏联地区。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自然也不甘久居人下。历史的、民族的、地缘的因素使俄绝不会放弃建立大国地位和实现“大俄罗斯”的宏图。叶利钦在1994年国情咨文中就强调,应让俄外交永远符合俄的大国地位应有的高标准。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更明确表示,世界将会看到大俄罗斯的复活,它将在大国行列中取得自己的地位。故而,随着俄元气的恢复,“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日俄关系是东北亚地区变化最小的双边关系,其症结仍是北方四岛问题。鉴于俄国内民族主义抬头,这一问题获解决的难度将更大,而改善日俄关系又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是以日俄可能在不突破领土问题的前提下,走向关系正常化。未来的中日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以经贸合作为核心的双边关系将再上一个台阶,逐步走上不受国际风云变幻影响、日趋成熟的“世界中的中日关系”。然而,也应指出的是,未来的中日贸易摩擦问题,日本取得政治大国地位后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抬头问题、中日领土争端问题、对台湾关系问题均可能会有所发展,尽管这仅是支流。对此,我们应未雨绸缪,有所准备。中俄关系将步入一个新阶段。叶利钦在1994年初致江泽民主席函中已提出把俄中关系提高到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水平。江主席也认为应着眼于21世纪,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处理中俄关系。为此,中俄关系将超过中苏关系,有较大发展。中美之间,虽存有矛盾与障碍,并将不时干扰两国关系,但考虑到中国这一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对美国的吸引力;考虑到中国在联合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解决某些重大国际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中的特殊作用;考虑到中美两国在未来世界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而无根本的国家利益冲突;考虑到美日、美俄在东北亚地区的角逐终将重开,是以未来的中美关系不仅可能在曲折中保持正常,而且还将可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有所改善与前进。

除上述大国关系将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外,韩国与美日中俄四国的关系,也将随其外交政策的重点的调整而有所发展,尤其是当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紧张时,为自身的安全起见及赢得主动权,将更是如此。此外,美朝、日朝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将逐渐向前迈进,并将最终获得解决。

第三,在未来的东北亚新格局中,韩国的地位与实力正在上升,目前虽尚难以成为与中、美、日、俄相抗衡的一极,但已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它的政策走向,对于东北亚格局的发展动向,有着相当影响。一旦有朝一日朝鲜半岛实现了某种形式的统一,那么,在这个地区出现一个由中美日俄和统一的朝鲜所构成的五极格局也不无可能,只是后一极显得相对弱一些而已。

第四,虽然东北亚新格局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它已预示着该地区将进入一个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之所以如此说,一是由于和平与发展乃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东北亚地区不能不受此制约。二是由于东北亚新格局中的中美日俄四角关系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任何一方希图打破这一现存的多极化格局都较两极格局时期难得多,这种多角平衡的形成是这一地区趋于稳定的主要因素。三是由于东北亚地区是众多大国自身的栖居地和大国自身利益直接交汇处,这就使得这些大国在这一地区采取任何一种极端措施时均会比在其它某些地区要慎重得多。四是由于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乃是各国在下一世纪较量中得以取胜的根本途径,而发展经济尤需一个和平、稳定、合作的环境。由是观之,未来一段时间里的东北亚大环境将是和平、稳定、发展与合作。

第五,在20世纪的最后岁月里,冷战时期中的某些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北方领土问题、日本侵略的历史遗留问题、美朝、日朝关系正常化问题、美国对台关系问题等等,都可能不时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有关国际关系。且其中相当一些问题,在本世纪内似难以解决。它们可说是未来的东北亚格局中的不稳定因素,虽然,它们一时尚不至于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流,但却是引起日后争端的隐患。对此,我们应予以密切注意,充分重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东北亚新格局的演变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的分歧、新的矛盾和新的不稳定因素,它们也会影响这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为此,要使东北亚新格局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我们既应客观地、现实地对待并处理好上述这些冷战年代的遗留问题,也要积极地、认真地认识并解决好那些后冷战时代出现的新问题。(1994年7月稿)

标签:;  ;  ;  ;  

冷战后东北亚的战略格局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