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研讨会综述_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研讨会综述_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中国国际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和河南大学共同主办,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7日至31日在古都开封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央编译局、中联部、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50多家单位的130多位专家学者。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顾锦屏、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王学东、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郭书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河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黄亚彬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氛围中,围绕年会主题“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讨。现将会议的主要论题及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世界共产党的现状

有学者对2006年国外共产党的发展状况与基本特点作了系统介绍。认为,2006年国外共产党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但情况各有不同。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积极应对内外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加强自身建设。如越共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重视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老挝人民革命党最高领导核心实现了新老交替,谋求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朝鲜劳动党在坚持先军路线和政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古共启动权力交接进程,加强党建工作和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政权基本稳定。第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继续坚持在现有政治制度下扩大自身影响。越来越多的共产党谋求通过建设性的政党合作,同其他政党联合行动,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坚持基本价值理念,在民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上积极行动,对政府政策施加影响。第三,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积极探索未来发展道路,努力扩大自身影响,但仍面临诸多困难。

有学者总结了外国政党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一,注重党的理论和纲领的革新,力求与时俱进。第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重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三,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第四,严格防范并严厉惩治党内腐败,保持清廉党风。

还有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从制度创新上论述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路径。认为搞好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改革决策体制,完善决策机制,健全监督制度。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地方党委的工作报告在通过之前要公开讨论;第二,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在党代会上民主讨论通过;第三,实行评议制;第四,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党内的垂直监督;第五,完善干部选举制度;第六,精简各级代表大会的人数。

二、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有学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国20多年的改革总体上应该肯定,但也有问题,这些问题不全是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全是市场化改革不够到位造成的,其中存在着主义和制度的选择问题。中国的改革存在着经济之上的政治问题和有序民主集中制之上的有限集权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重点突出政治体制改革。应从当前中国的具体问题出发,参考当代世界的潮流,提出有限的集权和有限的民主相结合的政体。有限的集权即共产党的执政;有限的民主即可控制、有领导、有秩序的民主。

这个问题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有代表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民主宪政;有代表提出,要突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传统认识,传统上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障碍后才开始的,而实际上,中国的改革首先就应当是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政策路线的改革。

三、关于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动态的,而不是永久的、不可更改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有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是一种价值观、价值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人的幸福体系。社会主义的标准体系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标准的研究要有全球视野,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没有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学者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运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三个不同视角阐明了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有不同的重叠关系。大致来看,在20世纪之前,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基本重叠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理论、一种社会运动、一种制度安排,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上都还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此后,作为一种理论,社会民主主义日益体现了与自由主义结合的趋势;作为一种运动,在一个时期里,有组织的社会民主主义活动是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民主党逐渐试图摆脱传统的阶级政治束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民主主义在把中间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支持力量并有意识地疏远工会后,传统的那种重叠关系日益淡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社会民主主义在试图以所有制变革实现对资本主义变革的早期尝试失败后,一个时期里致力于把福利国家与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结合起来。但90年代后,社会民主主义逐渐接受以资本主义作为惟一的制度框架,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要求,而更多地只是把它视为一种“伦理”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有学者对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理论反思。认为,坚持公有制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丢掉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葬送社会主义,但绝非坚持了公有制,就一定能坚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前的公有制规模不可谓不大,程度不可谓不高,但由于没有努力创新公有制的多样化形式及其实现形式,特别是没有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终导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终结。有学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作了新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在整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个主导地位既不排斥也不要求公有制居于多数地位。公有制是否居于多数地位,应由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一方面能够主导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主导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平等化程度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具备普遍幸福主义的经济功能。还有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制变革浪潮进行了讨论。认为,不能以理性道德的观点赞扬公有制,反对私有制,所有制归根到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有制的变动改变不了社会性质,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是手段,私有制在中国的发展还有余地,应允许其自由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市场体制完善的需要,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相比是动态的,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欧洲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代表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应当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民主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人权原则、法治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和人权原则。有学者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和影响和谐社会的三大矛盾。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注意生态社会主义的建设,即在经济上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实行有计划的生态模式;政治上强调民主、公正,实行非暴力、分散化的基层民主政治;文化上强调人的解放,创建体现人性解放的新型生态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活上强调精神消费,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节约型社会。认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三大矛盾是:第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第二,人与自然的矛盾。第三,传统的社会道德与现代的社会道德的矛盾。只有这三大矛盾得以合理解决,和谐社会才能得以构建。有学者深入探讨了“和谐世界”的理念。认为,“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世界”理念基于对当代世界矛盾的科学分析,抓住了当今世界所有问题的根本,以新的国际政治视角,阐明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前途的构想和主张,提供了如何应对当代世界新挑战的基本着眼点和立足点。“和谐世界”理念表明中国不仅一心一意发展自己,而且真诚愿意做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

四、关于深化国际共运史的研究问题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国际共运史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充分肯定了这一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并对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有代表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共运史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共性和个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方法,要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野和层面进行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国际共运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理论,还要研究实践,更要研究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的制度、体制和方法;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也要研究资本主义,更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任务上,既要放眼世界,也要立足本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世界工人运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国外左翼学者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世界新左翼运动和新社会运动的特点等专题进行了研讨。

标签:;  ;  ;  ;  ;  ;  

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研讨会综述_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