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芭蕾舞团的第四阶段_舞蹈论文

百年来中国芭蕾舞团的第四阶段_舞蹈论文

中国芭蕾百年四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芭蕾论文,中国论文,四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期 驻外人士初识芭蕾

中国人初识芭蕾是19世纪80年代,他们是大清朝驻日本、欧洲的外交官员们,而第一个演习芭蕾的中国人则是驻法公使裕庚的女儿裕容龄。

1901年,裕庚公使调驻法国巴黎。裕容龄随同前往,并于同年入法兰西国立歌剧院和巴黎音乐舞蹈学校学习芭蕾。这位中国芭蕾第一小姐并没有在芭蕾路上走太远。次年,美国舞蹈家邓肯在欧洲舞台上刮起现代舞的旋风。充满激情、无拘无束的舞姿感染了裕容龄。她自愿拜邓肯为师,成了邓肯的入门弟子。

1903年裕庚回国,裕容龄进宫一面做翻译,一面被特准于宫中研习中外舞蹈。1904年5月的一天,裕容龄作为御前女官于颐和园乐寿堂举办了一场独舞晚会,由专门从天津调来的袁世凯的西洋乐队担任伴奏。据记载,此次独舞晚会上,裕容龄表演了西班牙舞、希腊古典舞和自己编创的中西合璧的《如意舞》,却没有表演芭蕾。

后来,裕容龄一直从事舞蹈职业,民国以后还多次参加义演,并做过总统府的女礼官。1949年以后,周恩来提名裕容龄做政务院文史馆员。1974年,裕容龄于91岁高龄上辞世。

裕容龄可以说是中国芭蕾的老祖母,可时代决定她并没有多少机缘跳芭蕾。她虽然是中国芭蕾第一人,却并没有把芭蕾带到中国。她从巴黎回国十几年以后,芭蕾才在中国本土登陆。

第二期 芭蕾民间自生灭

中国芭蕾的生母是俄国的一批流亡者。十月革命后,一批俄国贵族滞留上海、哈尔滨等地,有家难回,生计日蹙,教钢琴为生,兼教芭蕾。上海舞蹈学校名誉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胡蓉蓉,曾在上海考尔斯基芭蕾舞学校接受了严格的芭蕾训练,是30年代沪上的童星,参加过《天鹅湖》、《睡美人》等芭蕾名剧的演出。建国以后,胡蓉蓉从事芭蕾编导教学工作,1964年的《白毛女》,1982年的《雷雨》皆出其手,教授出一批芭蕾高足。

本世纪20年代,外国文艺团体来华演出形成一个高潮,芭蕾、现代舞、外国民间舞开始与中国普通观众结交见面。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等,菲律宾小吕宋歌舞团、欧洲的一些舞蹈团也于同年到沪献艺。同时,上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戏院放映的歌舞短片也把芭蕾推进更多中国人的视野。

进入30年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芭蕾艺术在舞台上音沉响绝。但是作为一种素养训练,在一些富有人家的家教课目里,芭蕾还在无声地薪传。

第三期 从“工农兵受不了”到“大队会计的老婆也立起了脚尖”

1950年,艺术家们为了声援和支持抗美援朝运动,欧阳予倩执笔、戴爱莲领衔主演了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这是中国第一部有活报剧性质的芭蕾舞剧,足尖舞等芭蕾特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采用。中国艺术家的这次尝试并不太讨好,“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是对这次尝试最形象也最带倾向性的谑评。

芭蕾在“工农兵受不了”的侧目和哄笑里羞怯退场,之后又是一段空白,直到苏联芭蕾艺术家和舞蹈团体大批来华传艺巡演。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创办,中国芭蕾事业正式启动。一大批苏联芭蕾艺术家、编导和教育家来华授艺,苏联莫斯科音乐剧院、苏联新西伯利亚歌舞剧院和苏联莫斯科大剧院先后来华访问演出。1956年,苏联专家查普林为北京舞蹈学校排练演出了第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1958年,古雪夫又为该校排演出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从此诞生了有“第一代白天鹅”之称的白淑湘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芭蕾人才,并相继建立了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此后,又有《海侠》、《吉赛尔》、《西班牙的女儿》、《泪泉》、《巴黎圣母院》等芭蕾舞剧的引进、排练和演出。中国的舞剧编导和舞蹈演员们初步熟悉和掌握了芭蕾舞剧的艺术规律和表演技巧,奠定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基础。到1965年,中国有了北京、上海两个芭蕾舞团和芭蕾舞学校,数十个芭蕾舞剧保留剧目。这是在苏联艺术家传、帮、带之下中国芭蕾艺术事业的第一高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舞蹈艺术的舞台上只剩下《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个革命现代(芭蕾)舞剧作为样板戏广泛流传。1967年6月,《人民日报》发出“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的号召,中国芭蕾的第二次浪潮在政治力量推动下铺天盖地而来。从北京到边疆,各种文艺团体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都跳“一红一白”,成千上万的琼花、喜儿、洪常青、大春涌现出来。1974年以后,又有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和《草原儿女》加入芭蕾大普及的行列。芭蕾艺术对演员有严格的技术规范要求,必须经过长期正规的专业训练,因而中国大地上无数舞蹈演员跳的只是变了形的土芭蕾。当时有外国记者说:“我的上帝,连大队会计的老婆也立起了脚尖!”这样的局面持续了10年。

第四期 进入国际芭蕾共同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专业芭蕾舞团先后演出几十部芭蕾舞剧,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同名芭蕾舞剧,上海芭蕾舞团则把它改编成独幕芭蕾舞剧《魂》,1988年,中央芭蕾舞团又创作了芭蕾舞剧《兰花花》,这些舞剧皆未引起太大反响。

进入90年代,一批芭蕾新秀崭露头角,在国际性大赛中获奖。北京、上海、辽宁、广州、成都等地私立业余芭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芭蕾基础教育工作不懈地努力。1995年10月,中国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了国际芭蕾舞比赛,大获成功,中国参赛选手展示的艺术水平令人瞠目。特别是在少年组的角逐中,中国选手占绝对优势。进入第二轮的14名选手,除了一名日本女选手和一名智利男选手外,其余全是中国选手,在金银铜奖6位选手中,上海舞校就占了4位。

芭蕾在中国曲折走过了百年岁月。已然百年的中国芭蕾在未来的21世纪里,必将迎来真正艺术意义上的辉煌。

标签:;  ;  ;  ;  

百年来中国芭蕾舞团的第四阶段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