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实现
刘 斌 志1 郑 先 令2
(1.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2.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院,武汉 430047)
摘 要: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体现其核心能力。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涉及价值、知识以及技术三个维度,具体包括优势与能力为本理念、社区命运共同体理念、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三农发展知识、社会治理知识、社区营造知识、社会分析技巧、社区设计技巧、社会照顾技巧以及社会动员技巧等十个方面。新时代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建设,要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科学化,整体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评价的系统化,持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运用的规范化,全局引领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实现的社会化,最终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社区营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 。作为“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社会工作者通过教育动员、资源链接、社区照顾以及生计发展等渠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站位新时代,面临新形势,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农村社会工作在价值引领、模式探索、服务完善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以创新性思维探索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发展,致力于农村社区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以及和谐性服务的拓展和整合,增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和专业价值。
一、我国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现状及趋势
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是在继承和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以乡村原有资源和优势为依托和基础,在整体、和谐、全面和绿色发展的宗旨指导下,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通过能力建设、互助合作、社区照顾、社会治理以及政策规划等方法,构建乡村社区命运共同体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一部分是通过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类教育并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另一部分则是具有社会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新进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已有乡村振兴从业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并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认证的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社会工作者)。近年来,在原有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上,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和能力均有所提升,但其核心能力方面仍然有待加强。
(一)我国农村社会工作能力建设的成就
作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基础,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多年的理论创新、实务探索和具体服务方面,都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树立了三农为本的价值理念。当前,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打破了“输血式”和“大水漫灌”的观念,突出了“造血式”和“精准滴灌”的服务理念,强调了“农民为本”和“助人自助”的能力建设观。二是探索了多维视角的理论基础。近二十年来,在云南、广东、湘西和江西等地实践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基于“乡村情境”,不断探索了优势视角、文化分析、公平贸易以及增能赋权等理论的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2] 。三是形成了本土特色的实务模式。基于国际范围的地区发展模式、社区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以及能力建设模式等,农村社会工作基于具体情境探索了多元的本土特色模式,主要包括以“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为工作经验的万载模式[3],张和清基于绿耕模式总结得出的“社区推动社会变革”的实务模式,向羽立足珠海模式提炼得出的多元“类型化”模式,罗新安提出的“村企合一”“工农互助”“集体互动”三维一体社会工作模式[4],以及史铁尔团队探索的湘西模式等。四是建设了专业在地的人才队伍。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号召和民政部等政策精神,各级地方政府及其组织、人社、民政、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协调,相关高校、社会组织以及专业师生都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既有结合当地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为农村输出人才的“校社联动”计划[5],又有吸纳其他专业充实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6],还有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区计划”等。五是探索了中国特色的服务范式。社会工作本是城市化、工业化所造就的产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结合本土文化、本地文明、优秀传统初步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乡村发展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工作服务范式,给予了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宽阔的视野、包容的思路、更多样化的介入措施和更多元的方法[7]。
(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局限
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务拓展和理论探索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面对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文化复兴等重大战略的逐步落实,农村社会工作者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工作者虽然服务在基层,但是仍然要明确自身在贯彻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社区自治,又要坚持依法治村;既要尊重地方文化习俗,也要强调遵纪守法;既要协助地方个体发展,更要促进国家战略的落实。尤其是在处理基层干群关系的时候,部分农村社会工作者表现的“老好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庸俗主义”特征,难以体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未来愿景。二是理论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拓展主要还是基于社区社会工作的框架,强调的是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和社区照顾,运用的主要是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而面对我国地域广阔、利益多元、经济不平衡的农村地区,缺乏从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世界体系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发展理论探索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探索,难以将社会服务放到整个乡村振兴的大格局和大框架中去。三是社会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协助困难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引领社会和促进发展。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角色、服务水平和能力、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均有待加强,农民对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和认可度有待提高,有些地方的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娱乐化”“活动化”“表面化”“形式化”现象严重,没有体现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和功能[8]。四是队伍建设有待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政策支持总体上较为分散,尚未建立统一的工作规划和顶层设计。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制度规范、经费支持、岗位设置、人才配备、薪酬激励缺乏保障,导致的结果是服务质量缺乏规范、人才队伍不断流失、社会影响难以为继,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难以发展壮大。五是本土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凝练。虽然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开展了多样性的探索,但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一些地方的农村社会工作骨干力量并没有发展壮大成为相应的专业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流失;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仅仅停留在“经验”和“模式”层面,没有及时总结提升为本土理论;一些地方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仅仅是研究人员的田野,并没有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难以发挥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目前,我国依然没有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农村扶贫开发理论和模式。
(三)核心能力建设:由农村社会工作迈向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必然趋势
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这表明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而根据王思斌所提出的“同构性”概念,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在价值理念、出发点、落脚点、工作方法、工作过程、目标追求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或同构性[9]。因此,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想要立足于乡村发展和振兴场域,作用于农村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致力于新型农民的能力建设和未来权益,就必须紧密切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和公平贸易,构建乡村社区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出其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构建
首先,是乡村社会分析的技术。社会分析指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对社会整体现状、发展态势进行科学的精准的分析,旨在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成功地做好农村社会改造工作,就必须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地认识在地农村社会问题的实质[26]。基于农村的现实情况,能够应用于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中的社会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PRA评估方法以及口述史评估法等。快速农村评估法(Rapid Rural Appraisal),简称PRA,在农村项目中主要用于编制和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和进行社区发展决策,主要内容包括需求评估、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活动和其优先顺序、项目监测和评估等。掌握社会分析的技巧,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可遵从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直接观察法、半结构式农户访谈、参与式绘图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二是通过对现有存档、记录在案的资料进行查阅和收集获得第二手资料;三是所有资料的收集主要围绕本地的社区社会、经济活动、社区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条件等方面展开。另外,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掌握社会分析的技巧还需借用其他方式作为辅助,主要包括绘制社区分布图、绘制大事表、绘制农事历、绘制每日活动安排图、贫富分级图、排序、资源分析图、问题和解决方法等[27],通过这类方法了解本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宏观区位和交通条件等。
(一)价值维度的专业核心能力要素
首先,是优势与能力为本的理念。所谓优势与能力为本,即是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在致力于振兴乡村过程中始终相信农业是绿色生态的根本所在,农村是农业振兴的魅力所在,农民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一方面要给予村民足够的支持、关怀和机会,重视农民、农村和农业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善于发现村民的技能、专长、兴趣及爱好,并努力营造更为公平、包容、激励和分享的社会环境,最终依靠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树立优势与能力为本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应做到:首先,要坚持立足本地社区的原则。地域振兴必须基于对地域资源和文化的深刻把握。宫崎清认为,地方民众往往认为故乡毫无特色,而专家的职责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本地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充满宝藏的福地[12] 。Manzini认为,在工业化时代要保持“小而本土”仅是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空想,而如今的社会技术条件,已使立足本地社区的发展成为可能。一方面立足本地社区可以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激发社区内生活力,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社区并非与世隔绝,在立足本地的同时还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保持对外开放。其次,要善于运用优势视角去看待社会系统。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积极融入农村社区,与农民同行,密切关注每个家庭,强调社区自主精神[13],扩大村民及其家庭的能力及优势,共同制订行动计划和一起行动,提升参与意识与能力;还要让村民感受到自身是社区的一员并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参与权和责任;更重要的是坚信村民在遭遇发展困境时会激发其抗逆力,通过对话与合作超越和克服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最后,要将抗逆力运用到具体服务中,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机制和目标,发挥社区领袖作用,致力于民智与民力的开发,激发本地社区的内生活力,达到造血式乡村自助发展的效果。
其次,是社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自古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就是一个“家国同构”的完整体系[14]210-230,命运共同体是农村社区的天然属性,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和目标。社会工作者应在推动产业兴旺、构建宜居环境、挖掘和发扬乡风文明、促进有效治理和生活富裕过程中,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和增强社区成员及其家族、亲友、邻居之间的相互联结,达成农村社区成员共聚、共建、共治、共享、共命运的愿景。树立和坚持社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社会工作者应全面构建“六位一体”的价值观念。具体包括:一是政治权益共同享有。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基础民主自治组织,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必须认识和理解村民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明晰和维护村民在参与乡村管理、治理上的话语权。二是经济成果共同创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将村民发展乡村的心愿聚拢,将村民振兴乡村的力量集合,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和社会化大生产实现规模化经济增长。三是乡土文化共同营造。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具体理解、尊重和欣赏本地乡村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公共文化的性质、特征、涵义及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增强本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加强村落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社区精神文化的引领价值。四是社会治理共同参与。社会工作者需要协调各类政府组织、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促进社区参与,提升社区民主,创新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应对机制,实现和谐有序、民主法治的乡村治理状态。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工作者也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理念宣传、环保行动倡导、环保机制建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15]。六是社区生活守望相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要促进社区总体参与和社会融合,更要关注社区弱势群体的独特需要,照顾好农村社区“三留守”以及困难户,促进农村社区照顾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
阿花一向都关爱员工。她以女性的细腻,家长的情怀,去体贴员工,嘘寒问暖。那个宫外孕的女孩早就康复了,在检查车间做品检,她从不叫阿花老板,叫花姐。景花厂的女孩几乎都不叫老板,叫花姐显得亲切,暖心。阿花给了我启示,我对新员工格外关心,问他们生活习惯么?吃得好么?休息得怎样?我相信,即使有一天他们的翅膀硬了,高飞了,他们也会念及我们的友谊,至少不会与景花厂为敌。
再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6]。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乡村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公平和更加一体化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既要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广大城市居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各取所需,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扩大和增加全国乡村建设发展可能可用的社会资源。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到:一是增强农民的自我优势观,认识到乡村所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及其价值所在,从而树立更加平等的自我概念;二是协助农民挖掘自身的自然、生态、关系以及文化资源,从而有效利用资源的社会价值;三是协助乡村连接外部资源,促进城乡之间资源的积极流动和公平交易;四是积极鼓励农民开展乡村环境建设、生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过程和手段,形成更为职业化的农民、更为环保的乡村、更为健康的农业;六是促进农业以更为平等、更为有价值和更为便利的方式参与社会贸易和发展。
(二)知识维度的专业核心能力要素
首先,是三农协调发展的知识。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发展,尤其是三农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就要了解农业、理解农村、尊重农民。首先,要了解农业自身的优势所在、价值所在以及趋势所指。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深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所服务区域农业方面的重要地位、区位特色、地理标志、特色产品以及文化遗产等,更要了解农业生产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还要了解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技术化、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其次,要理解在地乡村的传统所在、魅力所在以及发展所向。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在地乡村的风俗传统、文化习俗和精神遗产;另一方面要了解所在乡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结构,尤其是社区参与、社区关系以及社区治理状况,学习美化社区环境、促进人际关系、建设美丽乡村的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视角分析乡村结构,重建乡村社会,营造美好生活[18]。最后,要尊重新兴农民的生产所求、生活所需以及未来所望。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农民的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倾听农民的心声,尊重农民的意愿,挖掘农民的潜能,促进农民的参与,保障农民的权利,切实满足农民合理合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促进农民的现代技术能力,提升农民的现代生活素养,促进农民的现代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发展。
首先,要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科学化。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总体部署,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研究制定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规划,统筹多方力量建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加强高校培养的力度。一方面,要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层面探索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方向,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教学规范,编撰专业系列教材,创新专业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实习实践;另一方面,要探索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教育,促进高校面向基层乡村定向委托培养专业从事乡村振兴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35]。二是要加强行业组织培养的力度。社会工作各类协会要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服务,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方法及其标准,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提供行业指引,并积极开拓专业的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示范性项目;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也要通过研究制定相关的职业道德守则和专业行为规范,强化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服务精神和良好作风。三是要加强业务单位培养的力度。一方面,要引导乡村振兴中的相关单位积极引进或在职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轮岗训练、提拔锻炼、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提升在职者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素质[36]。四是要加强人才自我培养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工作者培养工匠精神,参加继续教育,投身专业交流,促进专业发展,逐渐体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知识。所谓社会治理,即是在共同的价值基础、规章制度和法律框架内,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的活动[19]。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在理论层面需要学习“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和“基层民主理论”[20]等知识,掌握社会治理的模式与途径;在实务层面需要掌握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一是引导乡村社会行为的知识,即是学习如何通过社会规范引导农民按照社会和群体的预期行为处事,通过教化、社会化等引导乡村社会良好社会风尚和规范体系[21]。二是协调乡村社会关系的知识。社会关系治理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尤其要妥善处理农村中的邻里关系、干群关系、邻村关系等。三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知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农村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调研了解不同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主要特征,更要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历史阶段、影响因素及其相关议题,从而最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四是化解乡村社会风险的知识。防范社会风险是对社会动荡的预先制止,社会问题的严重化直接导致社会风险的孕育,最终致使社会动荡。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农村社会风险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掌握预防性和干预性对策,最终实现风险的有效防控。五是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知识。社会工作者在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农民自治为基础,以国家法治为保障,以社会主义德治为引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全面掌握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现代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知识。
逻辑斯蒂方程是生物数学家P.F.Verhulst于1938年为研究人口增长过程而导出。其特点是开始增长缓慢,而在以后的某一范围内迅速增长,达到某限度后,增长又缓慢下来。曲线略呈拉长的S型,尤其在描述生物体生长数量变化上具有明显优势。大豆根系生长呈S型曲线变化,其生长过程符合逻辑斯蒂方程。
其次,是乡村社区设计的技术。基于社会分析的结果,社区设计强调从人文发展和设施规划等方面对乡村社区进行精神文明构建和物理环境设计,主要包括社区资源整合配置、乡村社区发展规划、文化复兴计划、乡村重要设施布局、乡村特色保护、村容村貌塑造以及村庄建设统筹等。这一技巧的掌握需要联合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协作,完成社区的整体设计,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着引领人文导向、助力建设规划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掌握社区设计的技巧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具备乡村规划调研和社区人文素养评估的能力。一方面是对调研村庄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和自然条件、宏观区位和交通条件、村庄人口及流动情况、村庄经济状况和土地使用情况、村民收入来源和生活水平、村庄社会组织情况、村庄村民点的建设及分布情况、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基础设施状况等内容展开系统而深入的调查[28]。另一方面是评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邻里关系、社区凝聚力、传统文化继承、村民维权意识等方面的状况。其次,促进社区资源配置,挖掘乡村精英,推动社区教育。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并意识到乡村精英是中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推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9],让乡村精英或社区领袖成为鼓舞村民参与社区设计的重要力量。最后,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30]。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实现邻村、临社区之间的相互学习,促使乡村社区共同进步。
(三)技术维度的专业核心能力要素
所谓核心能力,即是他人难以复制而为个体所独特具有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能保证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特质[10]。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表现为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两个层次。而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和英国中央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委员会(CCETSW)均通过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致声明社会工作的能力需要包括胜任社会工作实践所需的价值、知识和技术三个维度[11]。其中,价值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灵魂和指南,知识是社会工作价值运用与技能展现的基础和支撑,而技术则是社会工作服务成效实现的载体和途径,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即是其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专业价值、知识和技术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大维度十个方面。
再次,是乡村社区营造的知识。社区营造又称“社区总体营造”,主要在于透过社区居民的讨论、组织、行动,先由外部政策的带领刺激,引发居民对于自身权益与地方事务的关心,通过社区动员和教育的渐进方式,由社区参与和社区互助来实现地域社会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借鉴社区营造的知识来开展乡村营造,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状态[22]。社会工作者的乡村社区营造知识具体包括:一是突破固定知识框架,探索新型营造模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明白社区营造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规划模式的转变,从对物质空间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对人的关注。在注重环境景观和部分环保生态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产业发展以及社区治安的层面。另一方面,从“文创、赋权、参与”的方向出发,在学习国家有关促进农村发展政策的基础上,传承本土文化与创新本土现代文化,听取村民意见并邀请村民共同参与计划制定,致力于“社区意识”的形成[23]。二是注重营造过程的“在地性”和“文化性”,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是乡村社区营造的主要方式[24]。与此同时,还应构建“融进来,走出去”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观念。三是注重绿色发展,推动人文地景产的协调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证,建构“绿水青山、和谐乡村、村民发展”的生态系统知识。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提供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的能力,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独特价值和优势[25]。
肛周脓肿病因为肠道内细菌感染,“肠道菌”是源头,是致病的要素。“肛窦”是感染的入口,也是脓肿和成瘘后的内口。“肛腺”是感染的途径,它先发生感染,然后蔓延[2-4]。而肛周脓肿是病变最终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脓腔越大越深,发热的概率就大,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最后,是乡村社会动员的技术。社会动员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组织成员的组织参与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其中,社会生活将成为公众参与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和内容[32]。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民固然需要参与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更多的还是社会生活的参与。社会工作者促进农民的社区参与,需要掌握以下动员的技巧:一是以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获得村民的信任。社会信任既是社会动员的过程目标,更是价值基础;通过社会动员可以实现社会信任的建立,同时牢固的社会信任给社会动员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二是激发社会活力,引导村民勇于承担起对公共事务、经济发展事务和自身发展的责任,建立起与之相适的价值观;三是通过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远程学习、居家学习以及移动学习等社区教育方式,提升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社区融入和发展;四是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相结合,如设立社区咨询点,向居民宣传介绍,亦或借助大众传媒报道、展板、电视新闻稿、信箱广告等。五是多元化地运用告知、咨询、协商、共同行动和社区自治等方式,以群体目标为导向设计具体的动员方案[33]。
再次,是乡村社区照顾的技术。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制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文化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出现了一支特殊的“386199”部队,即由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组成的留守群体。留守老人的孤独夕阳、留守妇女的阡陌独舞和留守儿童的灰色童年,派生出大量新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31]。为了回应“三留守”人群的需要,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熟练的社会照顾技巧,具体包括:一是针对面临生活、学习、心理、道德行为及安全方面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能力训练、行为干预、家庭教养、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二是针对面临婚姻、农活、心理或安全等方面问题的留守妇女提供家庭辅导、劳务分担、技能培训、情感慰藉、权益保障以及生计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三是针对面临生活照料、经济收入、医疗保障、精神健康、安全保护等问题的留守老人提供健康照顾、健康促进、居家照顾、社区照顾、环境改造以及纾缓疗护等方面的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为留守群体提供的社会照顾服务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遵循保密、个别化、鼓励参与、接纳尊重的原则;二是充分整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照顾模式为留守群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区照顾环境;三是对留守妇女进行教育,增强其“自尊、自立、自强”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农村留守妇女的维权意识,保证其合法权益;四是帮助留守老人申请符合条件的各项资金,维持生活来源,为其提供社会服务,减缓心理压力和精神孤独。
三、我国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专业核心能力的实现策略
2018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4]可见,社会需要以更加系统的思维、更加紧迫的行动促进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及其核心能力的建设。
“雪龙号”水上部分有七层,水下部分有两层,它的船体采用高等级的钢板制作,即使外界温度低到零下40摄氏度,船体也不会变形。船上的各类设施十分齐全。它装配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和通讯系统,还有一个580平方米的洁净实验室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里都有自己的“看家宝贝”,比如水文资料采集室,里面不仅有鱼探仪,有能在航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普勒海流计,还有用来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探测仪器(CTD)等一大批先进的设备。
其次,要整体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评价的系统化。要系统构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本领过硬、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需要系统构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成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乡村振兴把好人才关。一是要构建人才资格评价体系。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体系当中,并按照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系列来确定其相应的专业水平系列,引领专业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乡村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辅导与培训,促进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认证[37]。二是要构建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职业伦理与道德、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技术的评价体系,确保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水平的达成。三是要构建人才服务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围绕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状况、能力缺陷、能力需求和发展资源开展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分析人才发展的外部政策支持和限制状况,科学确定人才发展的战略。四是要构建人才绩效评价体系。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注重“德、能、勤、绩、廉”的考查要求,不仅要评估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否清晰、方法是否恰当,还要评估其过程是否规范、成效是否突出。
再次,要持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运用的规范化。乡村振兴工作要坚持全面系统思维,既要抓重点,更要补短板、强弱项;既有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重点是那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因此,需要科学规范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的岗位设置和开发,为有需要的群体服务,让广大农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要明确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的岗位职责。一方面要系统分析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规划的社区设计、环境改造、生计发展、环境保护、搬迁适应、互助合作、社区参与、社区照顾、纠纷调解、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和志愿服务等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及其具体的工作形式,并据此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社会服务需求评估、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与行动研究中的积极作用[38]。二是要规范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岗位聘任,提升相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一方面,基层单位要按照乡村振兴工作的需要,结合在地需求与特点明确和规范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另一方面要严格岗位聘用(任)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素质要求,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获得专业服务。三是要加强乡村振兴中社会工作服务督导。一方面,要增强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协助社会工作者协调与其他专业、其他人员、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四是要加强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职业规划,明确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等级,建立社会工作专业职级体系,积极拓宽和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事业愿景[39]。
式中, 为表层重金属 i的实测含量;为 重金属i的评价参比值,沉积物参比值一般以全球工业化以前的沉积物重金属的最高背景值或者当地沉积物的背景值为参考(陈云增等,2007),本文采用1990年贵州省土壤平均背景值作为参比(表1),可较为真实地反映出草海的相对污染程度,指标及污染强度分级标准参见表 2(田林锋等,2012);为重金属i毒性响应系数,反映其毒性水平和生物对其污染的敏感程度;为单个沉积物中重金属i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RI为某域沉积物中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最后,要全局引领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实现的社会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乡村振兴要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同样,乡村振兴工作也要激发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机制[40]。一是要依法保障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从政策层面承认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价值,保障其薪酬水平和社会福利,尤其对于在“老少边穷”地区从事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者给予户籍、居住和子女教育方面的优惠。二是要大力表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优秀事迹。一方面积极试点、精心示范和科学总结乡村振兴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经验,并加以推广运用;另一方面将社会工作者纳入现有各级表彰奖励范围,对有突出贡献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项目、机构和人员进行奖励。三是要努力提高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仅要从政治上吸纳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党的干部队伍,也要从业务上培养道德高尚、能力优秀的社会工作者成为领军人才,还要向社会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社会工作者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促进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锤炼核心能力,体现核心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思斌.社会生态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兼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2] 郭占锋,李卓.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展望[J].社会建设,2017(2).
[3] 陈晓平.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探索[J].红旗文稿,2011(7).
[4] 李侨明, 张和清.社工“学步”: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十年评述(2006~2016)[J].社会建设,2017(1).
[5] 秦永超.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6] 程毅.建构与增能:农村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与功能——基于上海市X区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7] 中组发[2011]25号.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国民政,2011(12).
[8] 熊景维, 钟涨宝.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典型实践、经验与挑战[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9] 王思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综合性及其发展——兼论“大农村社会工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0] 刘斌志.论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11] Antony A. Vass.Social work competences:core knowledge, values and skill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104.
[12]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13] 向德平,刘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社会扶贫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18(2).
[14]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8(3).
[16] 向德平,刘风.农民合作社在反脆弱性发展中的作用和路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5).
[17] 陈涛.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
[18] 陈明星.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与政策取向[J].城乡建设,2017(23).
[19] 丁元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20] 庄西真.社区治理与社区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21] 马凤芝,开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转向及其挑战——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2] 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6).
[23] 王桂亭.台湾社区营造政策20年发展刍议[J].台湾研究集刊,2016(1).
[24] 莫筱筱,明亮.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6(1).
[25]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
[26] 王员,周琴,胡朝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对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社会工作,2004(7).
[27] 张和清. 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3-184.
[28] 向德平,华汛子,金旖.视角转换与方式创新:减贫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6).
[29] 来帅.中国台湾农村社区发展对中国大陆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4).
[3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8(3).
[31] 杨发祥,闵慧.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32] 王思斌.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参与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33] 郑广怀,向羽.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J].社会工作,2016(5).
[34]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N]. 人民日报,2018-07-06(001).
[35] 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J].社会科学,2016(7).
[36] 何雪松,杨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惯习建构[J].长白学刊,2016(4).
[37] 史柏年.教师领办服务机构: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性选择[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8] 周冬霞,慈勤英.专业化:社会工作获得“承认”的必由之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 (1).
[39] 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战线,2012(8).
[40] 马凤芝.社会发展视野下的社会工作[J].广东社会科学,2014(1).
Constru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er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Liu Binzhi Zheng Xianl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47, China)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rural social workers, especially the core compete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ers involved in three dimension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advantages and the ability for this idea, the community fate community concept, concep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development knowledge, knowledge of social governanc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cial analysis skills, design skills, 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en aspects. New era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social work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ies, to push forward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training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atic overall promote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evaluation,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use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the global leading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nd.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ocial worker;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 2018-11-12
作者简介:
刘斌志(1980—),男,江西鹰潭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
郑先令(1995—),男,重庆奉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
工程的监理单位和需要承担的任务不相符合,进行实际管理的人员和工程项目的监理之间具有很大的差距,所聘请的监理人员并没有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监理规范和程序的认识和调整,设计方案、审查变更及监控检验等与实际施工不符也没进行调查和调整。监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责意识不强,进行现场管理不到位,不能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对于质量的问题也是视而不见等等,这样将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基金项目: 2016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指标构建及其主干课课程标准研制”(163051)。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29( 2019) 02-0089-10
doi : 10.19742/ j.cnki.50-1164/ C.190200
[责任编辑:刘力]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社会工作者论文; 专业核心能力论文; 社区营造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