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高素质专业队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科院论文,高素质论文,队伍论文,图书馆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建设高素质队伍势在必行
1.1 建设一支高素质图书馆队伍,是摆在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藏书专业性很强,为开发利用好文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本院科研任务,就要求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图书馆队伍。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库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是文献信息资源与科研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又恰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图书馆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1.2 培养高素质图书馆队伍就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社科院科研事业的发展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围绕本院承担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应用课题,对社科文献资源进行搜集、储存、加工、整理、传递和流通,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关文献资料,保障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建设高素质图书馆队伍是实现地方社科院科研与文献信息手段一体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地方社科院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其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从整体上要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富有生机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职能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比例要有合理的搭配。既要有从事现代化管理方面的人才,又要有用现代化技术从事文献信息收集、分析、研究、传播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队伍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科研、领导决策服务。
2 建设高素质队伍的制约因素
2.1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图书馆内部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一线服务窗口缺少强有力的业务骨干,上岗之前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和基本业务培训。加之部分一线人员缺少责任感,故在行动上难以做到真正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处在一种被动、消极、等候的低水平服务层面上,在心理与情感上影响了读者利用图书馆。另外由于一线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知识结构欠合理。所以他们对一般借借还还、按图索骥的工作还能应付,但对馆藏文献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知之甚少。所以当面对那么多的文献,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种种需求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纵有满腔热情也难以使读者满意而归。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势必会大大挫伤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的积极性,势必导致馆藏文献“呆滞”。
2.2 服务手段滞后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基本上还是单一、静止、闭架为主的服务模式。即除高级研究人员外,广大最活跃、求知欲强烈的年轻研究人员仍被拒之门外,仍然靠内容单一的分类、书名、著者等目录来检查所需文献。这样不仅中间环节多,候书时间长,选书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误借、漏借、拒借,很难使科研读者如愿以偿地借到最急需的文献。所以说传统借阅方式是横在广大读者面前的一道人为屏障,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进而导致数以千万计的馆藏文献闲置于书架,使有限的文献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馆藏文献开发程度低
从我国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系统情况看,没有设相关部门从事一定的开发文献活动,而且有许多图书馆很少谈及自己的开发功能,一般还停留在传统的只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揭示上。所提供的一些文摘、题录索引等缺乏连续性、时效性、针对性;很少结合科研课题跟踪读者需求服务。这样不仅会使文献的利用价值大打折扣,而且极易使读者产生失望,失去利用馆藏文献的信心。
3 建设高素质队伍的思路与对策
3.1 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新世纪馆员的素质必须与科技进步的潮流和信息环境保持一致。作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队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成一支“复合型”人才群体。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作为个人,必须具备图书馆业务知识、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知识;(2)作为整体,必须具备以上三方面知识的群体结构。构建一支具备“复合型”人才群体结构的队伍,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于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地位与功能的特点,针对的特殊读者群,所以它对馆员又有着一定的要求。总的来讲,是需要一专多能,具有较高素质。具体来说,除掌握一般性图书馆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外,还需具有以下条件:①要有一定的应用外语水平,社会科学一般性基本知识和图书馆情报学知识。②具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及检索技能。③了解社会科学某学科的研究状况,熟悉那些学科图书馆文献的馆藏情况,具有向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咨询的能力。④除具备某学科一次文献的准确提供能力与咨询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可以承担二次文献(专题资料汇编、目录索引、综述、提要等)的编制。⑤具备对馆藏资源进行整理与开发的能力。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职业道德。
现代图书馆员还要具备研究能力和承诺能力。研究能力。未来的信息技术将具有并行化、分布化、网络化和开放化的特征。图书馆员应该针对应用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设法采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加以研究、探索,并不断吸收和融化知识。承诺能力。承诺能力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综合业务素质。有效的承诺是图书馆员迅速打开局面、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要实现承诺,图书馆员就要一方面把承诺的课题运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加以归纳;另一方面则要根据馆藏文献、网络信息及加工能力重新组织,设法迅速整理出多种可供用户选择的文献信息资料与方案。
3.2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它必须走向社会。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精通文献检索技能的优势,打破被动局面,推倒自我封闭的围墙,树立资源共享的新观念。改变过去只对本院科研人员开放的传统做法,向社会有志搞社科研究的读者开放;改变传统的闭架为主的借阅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向开架为主的借阅方式过渡。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要做到更好更直接地服务于科研,就必须认真研究本院各研究所研究课题的需求。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土壤。因而文献信息服务要体现以下特征:首先,文献信息服务要有针对性。由于科研人员研究的任务、课题均有所不同,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也不同,因而必须主动与科研人员联系,了解科研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将大量收集到的原生信息,去粗取精地进行筛选,分析整理,研究归纳,通过研究整理编写成专题目录,为科研课题提供多层次多渠道服务。其次,文献信息服务要有参与性。为科研服务实际上是一个参与过程,图书馆应主动了解课题,配合课题开展定期服务、跟踪服务。注重采购重点课题、热点问题的图书,协助科研读者征集专题资料等,加强服务工作,拓宽服务渠道,为科研、为政府决策积极提供信息。再次,文献信息服务要有特色性。为科研服务,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尤其我们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如果不考虑特色服务就很难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
3.3 开发文献资源
当前,开发文献资源已成为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起点,这项工作必然给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带来新的活力。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应根据这一转变,最大限度地把文献工作中的事物性工作压缩到最低限度,争取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工作(可增设一个新型的职能部门—信息开发部)。首先,对内跟踪科研项目,对外紧紧把握用户的市场需求和决策者的思维走向做好开发前的调研工作。其次,依据调查、分析、预测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将蕴藏、分散在文献资源中的知识、信息进行及时、准确、连续地拣摘筛选,把大量随机的、无序的文献信息转变为有规律的、集中的、有序的信息。从而制作出“适销对路”的、高效可靠的信息集合物,这样必将会使科研读者在利用到最急需的活化了的文献过程中,更加信赖和依靠图书馆,也使得一些长年“呆滞”的文献重放光彩,重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