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精加工”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策略论文,加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精加工”策略,是指对语文教学中需要掌握的课文知识进行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总结与推论,或使之与相关观念形成联想等行为,这些行为以达到高质量掌握知识并能长期保持为目的。运用“精加工”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能力。在实践中,我探索出如下“精加工”策略。 一、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是先于学习内容呈现学习引导材料,目的在于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它是一种“精加工”学习策略。研究表明,由于学习材料、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目标不同,先行组织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先行组织特别适合于学习材料缺乏良好组织、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知识准备的情况,特别适合于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具体形象化的先行组织材料比抽象的先行组织材料效果更佳。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维克多·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为例,可先组织如下先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伏尔泰其人其事。 材料1 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1878年5月30日.为了纪念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对先贤的思想与人格力量进行了热情的颂扬,并向全人类发出了对正义和良知的大声呼唤。 伏尔泰是18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暴力、以爱治恶。伏尔泰著作等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哲学通信》,被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发表于1734年,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始。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创作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和其他许多戏剧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2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旨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自由,提倡科技,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思想,简言之就是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则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人们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伏尔泰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最坚定的信念之一是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他的名言:“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即将理想的生活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之不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 材料3 伏尔泰哲理名言积累,如:“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而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激情是使航船扬帆的骤风,有时也使它沉没,但没有风船就不能前进。”“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 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先行组织的材料,对演说的背景、演说者、演说内容也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作的推理。它不仅可把抽象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来;还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对应的属性,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来进行推理。 在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之前,学生已经熟悉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梁启超与康有为等一批仁人志士参与“维新变法”的经历以及“康梁”的思想主张,与早他们一百多年的伏尔泰反对封建愚昧的思想启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梁启超类比推理伏尔泰所处的环境、宣传的思想及作出的贡献(如表1所示)。语文教学中的“整理”策略_伏尔泰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整理”策略_伏尔泰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