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报道论文_李晓婷1,梁军2

李晓婷1 梁军2

(1徐州医学科学研究所徐州糖尿病研究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9)

(2徐州中心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摘要】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DPN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腹针针刺,选择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外陵,上下风湿点等穴,同时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艾灸治疗。6次为一疗程,共4个疗程。采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和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评定标准,观察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 %(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显著,具有可比性,(P< 0.05)。结论:腹针治疗DPN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腹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052-02

我国近30年来糖尿病发展极为迅速,其不仅加重患者的身心负担,更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有资料显示,病程在五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60%以上有并发症的发生[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其中之一,西医西药运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方法治疗DPN,效果不显。本院运用腹针治疗DPN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在本所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DPN患者100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52±2.5)岁,糖尿病病程(6.9±5.6)年;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32±7.1)岁,糖尿病病程(7.6±3.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规定的DPN诊断标准: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具有以下5项中任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可以诊断为DPN:a温度觉异常;b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c振动觉异常;d踝反射消失;e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DPN。

1.2.2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痹证的诊断标准。

2.方法

2.1 治疗组

在常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基础上,给予针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引气归元),滑肉门和外陵双穴(腹四关),上下风湿点(双穴)。所选腧穴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选用0.22mm×4Omm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针刺15分钟时行针一次,针刺同时艾灸关元穴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2.2 对照组

在常规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基础上,艾灸关元穴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症状相对较重一侧肢体的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测量胫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测量绯总神经传导速度 (MNCV)。

2.3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显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键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以前增加大于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2)有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键反射有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大于3m/s。

(3)无效:治疗后自觉症状无好转,深浅感觉及键反射无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或降低。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4.结论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长期作用所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治疗关键是阻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DPN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目前的研究证实其发生机制主要与高糖状态引起的代谢紊乱和神经缺血有关[2]。DPN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其病机多数学者认为是消渴日久,脏腑亏虚,气滞血瘀所致。其病理基础是脾肾亏虚,气血失调,经脉失养。

腹针是薄智云教授在针灸临床中发明与总结的,其理论精华是以神阙为中心的调控系统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依据是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出生后虽然摄取营养维系生命的的方式改变了,但这一固有的输布气血的通道仍然存在[3]。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之所,故而以腹部为中心针刺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许多疾病包括糖尿病在内,都与脏腑功能失去平衡有关,而腹针可以通过调整脏腑,培补气血,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本研究中引气归元穴包括四个穴位,分别是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这四个穴位可以培补脾肾,中脘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为腑会之穴;下脘为任脉经穴,位置在神阙穴与中脘穴的中点,其作用可以健运脾胃,补益后天;气海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有补益元气,补肾固精的作用;关元为手太阳小肠经的募穴。此四穴合用,可以调动脏腑之气,补益先后两天。腹四关穴包括滑肉门和外陵,左右各两穴,共四个。这四个穴位处于足阳明胃经之上,又位于脐周,可以调补脾气。上下风湿点是薄老的临床经验用穴,对治疗四肢不适有良好效果。

总之,腹针疗法从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疏通经络和气血,以达到脏腑平衡,经络通畅,气血条达的目的。

腹针疗法安全,无痛,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崔丽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39(2):433-435

[2]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23 - 426

[3]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1

论文作者:李晓婷1,梁军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腹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报道论文_李晓婷1,梁军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