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建行改革走完第二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行论文,第二步论文,走完论文,行业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行股份挂牌
至少目前看来,中国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还非常顺利,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银股份”)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继另一家试点银行中国银行8月26日挂牌之后,建设银行也完成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身。
之前的9月15日,新建行的5家发起人股东已经全部登台亮相,他们是: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85.228%、10.653%、1.545%、1.545%和1.030%的股份。其中,中央汇金100%持有中国建银投资。
这一模式与中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略有不同,在中行模式里,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惟一发起人,100%持有中国银行。
这种差别与两家国有银行选择的改制方案有关:中行选择整体上市,而建行则更青睐分立的方案。
与6月份公布的建设银行分立方案略有出入的是,中国建设银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更名为“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银投资”)但是其他方面则没有变化,所有商业银行业务及相关的资产、负债、权益都归属建银股份。这种更名实际上是使建设银行集团公司即更名后的建银投资作为出资人的身份更加明晰。
至此,尽管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各有偏好,两家银行在今年年初同时获得巨额处汇储备注资之后,又几乎是以同样的速度完成了国有银行改革三步曲的第二步——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对此,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盛赞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不过,这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掌舵人——周小川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在出席9月21日的建银股份挂牌成立大会上,又毫不留情地再次警告说:“挂牌并不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转换经营机制才是改革的实质和核心。”他强调,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任务艰巨。
股权多元化的努力
新成立的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最为引人关注之处在于它的5个发起人股东,尽管股权多元化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有之义,但是建行5个发起人股东的出现仍然令人耳目一新。
7月28日,长江电力(600900)发布公告,声称该公司拟出资20亿元成为建行股份的发起人股东。长江电力成立于2002年,2003年上市,旗下有葛洲坝电站和三峡电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
这个简单的公告给市场层面留下诸多想象空间——特别是在当时建设银行仍然只有一个简单的分立方案公之于众时,人们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尝试可能会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进行:除了有中央汇金这样的代表国家出资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监管层早就首肯和力倡的外资股东之外,还可能有其他的投资主体。
但是,此后市场层面一直寂寂无声,一直到9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和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才以一种确定的姿态出现。
国家电网公司是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经营输电、变电、配电等电网资产的特大型企业,上海宝钢集团则是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4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第372位。两家公司分别出资30亿元,各取得建银股份1.545%的股权。
这是殊为可贵的一步,它改变了四大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有国家出资人的面貌,为四大行的未来发展注入了中国企业自己的血液,而不单单是外国血液。
当然,这一步的迈出仍然有许多局限之处。
国家电网、上海宝钢、长江电力分别持有1.545%、1.545%和1.030%的股份,累计不超过5%,分别持股甚至也不超过2%,持有的股权仍然十分微小。这个微小的股权甚至无法为三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赢得在董事会中的一席之地。
9月21日当天公开的董事会名单中,有4席归属汇金公司、4席归属建行高管、2席是独立董事,即便是两席拟议董事也并不代表上述三家公司。
对三家公司略有补偿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陈月明在监事会的4名成员中占了一席之地。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前,其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代表国家对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股份制改造以后的监事会则不同以往,遵循的是现代公司制度下的组织原则。现任监事长谢渡扬之前就是国务院派驻建行的监事会主席,此番再任之前,国务院已经先行免去谢渡扬的国务院派驻重点金融机构监事职务,这个细微之处表明新的监事会在原则上的恪守,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个监事会不会流于形式。从这点来说,陈月明在监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家电网、上海宝钢以及长江电力这三家小股东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并非完全丧失发言权。
市场层面的另一广泛质疑是这3个股东都是国有特大型企业,过去是国有独资,现在则变成5家国有公司共同控制,是“换汤不换药”。
对于这一点,一位接近是次建行股改核心的人士说,引入发起人股东时并没有对资本的性质有约束,也欢迎民营资本加入,但是建行的盘子实在太大了,即便是上述3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是能够眨一下眼就能掏出20亿、30亿的钱来,最终阻止了其他一些资本的进入。
是次建行的5位发起人总共出资1942.3025亿元,而建设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资产总规模达到37228亿元。
由于这一现实约束的存在,使建设银行的股权多元化努力不可避免地碰到不少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建银股份的两个独立董事人选——宋逢明和八城政基。
宋逢明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长于金融工程,今年75岁的八城则是国际金融界的名宿。
1998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几乎拖垮整个日本金融市场,曾经担任花旗银行日本分行负责人的八城政基临危受命,成功使这家后来更名为新生银行的银行重获新生。
两人的背景使业界对他们在未来的作用颇多期待。
上市冲刺
对于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这两家银行来说,真正的挑战可能还在之后:两家银行计划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分别融资50亿-100亿美元或者30亿-40亿美元。
9月21日,建银股份副董事长、行长常振明在成立仪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建设银行在积极准备上市,但是我们还不能确定具体时间表,要看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情况,必须等待时机成熟、确保万无一失。”
常振明关于“确保万无一失”的表态,既表明建设银行力求上市成功的决心,也折射出面临的挑战之巨。
据记者了解,两家银行目前都已经进入寻找外资战略合作伙伴阶段,而这些可能的外资合作伙伴最为关心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银行资产质量究竟怎样;第二是能不能获得控股权。
关于前者,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一向抱有悲观的看法。但事实上,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下,截至2004年6月末,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剧降至3.08%,资本充足率达到8.17%,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剧降至5.46%,资本充足率达到7.89%(在7月22日140.7亿元次级债到账后,上升为8.3%)。
阻碍两家银行顺利找到战略合作伙伴的第二个难题是,国际投资者对控股权的普遍要求。由于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体量的确非常巨大,而国际投资者又期望能够拥有更多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门槛变得非常高,那些资本实力欠缺的国际投资者自然被排除在外,有限的几个实力雄厚的国际投资者也不得不对巨额投资支出反复权衡。
之前,汇丰银行刚刚以144.61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入股交通银行,因此其再度入股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可能性变得很小,而对中国银行业很感兴趣但实力偏弱的渣打银行则传出与中国光大银行合作的消息,剩下的潜在合作伙伴就是花旗银行了。
但是,9月13日的金融时报(FT)分析说,由于花旗集团担任建行的上市顾问,因此入股建行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不过事情的发展可能与这些判断大相径庭。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建设银行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时并不会拘于银行,而很可能把选择对象扩大到所有金融机构,比如保险公司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有实力以大比例入股建设银行的保险公司大概不外乎这么几家:美国国际集团(AIG)、德国安联集团、荷兰ING集团、英国标准人寿等。
中国银行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记者没有获得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