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图书馆论文

应重视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重视论文,采访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5月,笔者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图书馆事业研讨会”, 有两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黄宗忠教授提交大会的论文“论图书采访学”,这一题目尽管十分重要,但近年来鲜有人提起,所以听来似乎显得有些陌生。二是台湾著名学者王振鹄在大会的综合座谈的总结陈词中提到:“这几年来我们谈咨询谈得多,谈资源谈得少,所以我非常欣赏黄宗忠教授提出图书采访学理论的重建,这不只是一个学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学科的发展和受重视的问题,而是图书馆基本发展的关键问题。”联系近年来图书馆的实际,这一分析显得十分中肯,一针见血,发人深思。

1 从重机轻采说起

进入8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管理工作、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采用等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引起了图书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但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即许多图书馆普遍存在着重视计算机,轻视文献收集;重视数据库建设,轻视图书采访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讲,一是认识上的不足,没有把文献收集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二是观念上的偏差,以为进入信息社会,有了机上网上的信息及其传播,图书采访就不那么重要了。三是服务上的错觉,以为文献收集的多寡、采访工作的优劣并无大的影响,读者用户的服务照样进行。从客观上来讲,一是采访经费的不足,使采访工作的科学性难以坚持。二是文献提供途径与方法多样化,给文献采访带来了困难。三是文献载体的多样化、信息服务产品的多样化以及读者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都给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现在提出“应重视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这一命题,是十分必要的。

2 文献采访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收藏、加工与传播的机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离不开文献。图书馆的服务,存在着四维架构:

(图书馆服务四维架构图)在这一四维架构图中,文献即图书馆所能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各种文献类型与信息产品;读者即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随着图书馆服务观念的更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必将不断扩大,图书馆最终将成为文献信息与广大用户之间的中介;时间即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时间限制;空间即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空间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图书馆现代管理方式的改进,图书馆必将打破开馆闭馆的传统服务时间的模式,必将打破局限在某一馆内空间为读者服务的传统模式。

从以上四维架构图中可以看出,读者、时间、空间三维都离不开文献。文献是四维架构中的核心与起点。没有文献,其他三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就没有图书馆的读者服务。

我们还可以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这四大图书馆的职能来分析图书馆文献采访的重要性。首先,保存人类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文献采访,没有文献的采访,何来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正是本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宗旨与信念,每年四出采访征集,迄今为止已收集了4 万多件名人手札、条幅、签名本、照片等,其中包括茅盾、郭沫若、冰心、蔡元培、曹禺、老舍、陶行之等文化巨匠的手稿,弥足珍贵。其次,开展社会教育需要重视文献采访。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固然可以采用讲座等方式,但阅读、展览、书评等教育活动均离不开文献采访。在纪念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一周年的时候,曾经举办了名人捐赠书画展,共展出作品400多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而这些正是以新馆落成前后广泛的文献征集作为基础的。第三,传递科学情报需要重视文献采访。上海图书馆编有《全国报刊索引》,在国内外均有影响,成为检索报刊资料的基本工具书之一。这一索引的编制,正是以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11000种左右的报纸期刊的采访作为基础的。 《全国报刊索引》以及电子版《社科期刊篇名数据库)正是以全国采访量最多的本馆报刊采访的完备、全面、复盖面广为其质量特点的。第四,开发智力资源需要重视文献采访。上海图书馆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已制作完成了“中国文化名人系列光盘——巴金”,其中收集了巴金的照片、著作、文章、题辞、声音、图像以及人们研究巴金的各类文献。这一光盘的制作,同样也是以丰富的巴金文献的采访工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良好的文献采访工作,数据库的建设就不能完成或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可见,图书馆每一项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而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优劣,又直接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图书馆采访工作,可以喻之为图书馆工作的根基或龙头。

3 文献采访范围与方法的拓展

说起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人们的眼光比较多地集中在图书、报刊上,其实,图书馆既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地,其采访的范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书报刊。如以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为例,它不仅需要收集有关上海的图书、方志、年鉴、手册、画册,还应收集有关上海的地图、明信片、照片、邮票、年画、藏书票、钱币以及光盘、数据库等新型信息产品等等。以照片为例,不仅要收集现成的有关上海的画册、图片集,还应从各类文献中征集散落于各处的照片予以翻拍。如果范围再扩大一点,则近期在上海举办的“上海友好城市图片展”中所陈列的与上海建立友好关系的世界41个城市的有关照片也应在征集之列。因为这些照片对于研究上海及对上海的发展均有启示与保存作用。此外,许多学术会议的会议录、许多展览会的产品样本、海报等,也都是值得征集的文献类型。

在文献采访中,不仅文献类型需要予以拓展,而且文献采访的方法也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予以拓展。在传统的文献采访工作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东西。如中国宋代著名历史文献学家郑樵在其所著《校仇略》中所提出的“求书八法”(即类以求、旁类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因人以求、因代以求、求之公、求之私),就是古代采访方法的很好总结与归纳,至今对于我们的采访工作仍有指导作用。在以往的采访工作中,人们还采用了订购、征求、捐赠、交换等文献收集的途径与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图书馆的文献采访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范围与方法上,特别是局限在书店与出版商方面,而应把采访的视野拓展至收藏与流通文献的各个场所。以家谱而言,不少私人均收藏有其祖上传下来的谱牒,而新编的家谱更是层出不穷,但大多为家属内部抄写或少量印刷,并不公开发行。如果我们被动地在图书馆中等待采访信息的到来,无异于守株待兔。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征集,上门采访。

在拓展文献采访的途径与方法方面,笔者以为以下3 点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

1.推行全员采访政策。由于采访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文献类型载体的多样性、文献出版发行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文献内容学科的多样性以及文献地域流通的广泛性,使图书馆负责采访的馆员难以完全承担起所有的采访任务。因此,在馆内外一定的范围内,发动大家通过各种形式都来参与采访工作,将会大大提高采访工作的质量。推行全员采访政策有许多好处。一是开拓了采访信息的来源,促使人人都来关心重视采访工作,将他们的有关文献采访的所知、所闻、所见集中起来,就是很好的采访信息库。二是开拓了文献采访的渠道。如每位馆员在其出差、开会、出访等工作中,均能兼顾注意采访工作,则文献收集的来源就会多得多。特别是一些稀见的文献往往就是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的。三是有助于采访的质量。个人的学问有限,推行全员采访政策,使人人都发挥其学科专业所长,则一些高质量的或重要的文献就不会疏忽遗漏。当然,全员采访也要在统一管理下有序地进行。

2.开拓新的采访渠道。如拍卖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其中不乏文献拍卖专场,其中也有一些孤本秘籍、史料价值较高的手稿尺牍以及流传很少的报纸杂志。由于经费有限,图书馆不可能在拍卖市场上唱主角,但偶而为之,为馆中采访一些确属必需的珍贵文献,也不失为开拓采访渠道的一种方法。又如各个图书馆中,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图书馆中,均有着一些文献的复本,有的复本数量多达10本以上。由于各个图书馆文献的复本的品种是不一致的,这就有了互通有无、进行交换的条件。这种文献交流的方法虽在一些图书馆中议论过,但似乎还没有看到过实际操作的例子。

3.在网上进行采访。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在网上提供文献出版发行信息及在网上购书的现象已经出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为采访工作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近期正在负责被誉为“淮军藏书家”的安徽庐江刘体智所编《善斋吉金录》一书的重印赠阅事宜,其发行赠阅的图书馆及有关学者的信息正是通过国际互连网传播出去的。

以上我们讨论了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采访的问题。在采访工作中,还有一个采什么、为谁而采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见仁见智。黄宗忠先生归纳了8种观点:即图书馆藏书绝对完整论、图书选择论、图书馆需要论、图书价值论、图书选择评分论、社会调查选择论、读者使用概率论、图书采访协调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需要两点论,即既要考虑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也要重视读者用户的需求,在某些条件下,甚至要把读者用户的需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既要满足本馆主要的读者群的需求,也要兼顾次要读者群的需求;既要考虑全国各地的文献的征集,也要注重地方文献的征集,甚至要把地方文献的征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既要考虑专业文献、核心文献、也要兼顾相关文献及非核心文献;既要考虑中文文献,也要重视各种外文文献及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访求;既要考虑图书期刊,也要重视声像资料、光盘等信息载体文献的收集。由于采什么这一命题较为复杂,决不是此一短文所能讨论清楚的,这里就不再论述了。

标签:;  ;  ;  ;  

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