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防治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与机理

丹参酮ⅡA防治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与机理

钟先阳[1]2001年在《丹参酮ⅡA防治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与机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鼠HS-RRI后不同时间点的肾功能、组织病理、间质DC变化特点以及TanⅡA对肾损伤的作用和机理。 方法:本实验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对照组、休克组、复苏3h组、复苏6h组、复苏12h组、复苏24h组、复苏48h组、丹参酮ⅡA高、中、低剂量组及PEG组,共11组。采用单侧颈动脉放血,MAP维持40mmHg达3h,随后回输全部失血和1倍无菌生理盐水以制备HS-RRI模型。观察复苏后各组的BUN、SCr和尿量的变化、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DC的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再观察腹腔注射TanⅡA高、中、低3个剂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并与复苏组比较。 结果:休克末,大鼠失血量占总血量的60.42%。复苏后3h、6h的BUN和3h的SCr与其他复苏组的差异显着,但低于休克组,并于复苏后12h、6h先后恢复正常;大鼠复苏后尿量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组间差异显着。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再灌注后肾组织损伤以24h最明显,但低于休克组,48h时肾组织已基本恢复正常。间质DC也具有同样的变化规律,但休克组低于其他各组。复苏后间质DC分布与组织损伤存在正相关。TanⅡA能降低BUN、SCr和改善肾组织损伤,并对DC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以低剂量组最佳;TanⅡA调节DC的免疫活性与改善组织损伤存在正相关;对大鼠尿量无明显影响。 结论:HS-RRI以复苏后3h的肾功能受损最重,复苏后24h的肾组织损伤最明显、间质DC分布最广;DC参预了复苏后肾组织的损伤;尿量随复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多。TanⅡA具有肯定地改善肾功能及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TanⅡA调节DC的免疫活性是其作用的机理。

钟先阳, 罗仁, 魏华, 谢潮鑫, 薛松[2]2002年在《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 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hemorrhagic shock-renalreperfusion injury,HS-R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修改的 YU 法制备大鼠 HS-RRI 模型,3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Tan ⅡA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溶剂对照组及复苏24 h 组,观察复苏后的3 h 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量(urine volume,UV)的变化,以及24 h 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Tan ⅡA能降低再灌注后3 h 的 BUN、Scr,减轻24 h 时的肾组织病理损伤,以低剂量的作用最佳,中、高剂量则次之;对尿量作用不明显。结论:Tan ⅡA对 HS-RRI 有肯定的保护作用。

钟先阳, 罗仁, 魏连波, 刘晓霞, 罗显田[3]2002年在《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丹参酮Ⅱ 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 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nⅡA后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的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而且与对照组、复苏 24 h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的作用机理。

钟先阳, 罗仁, 刘晓霞[4]2001年在《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一再灌注肾损伤(HS-RRI)的作用。 方法:本实验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健康雄性大鼠36只,体重250-300g,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 6组,Tan ⅡA高剂量组、Tan ⅡA中剂量组、TanⅡA低剂量组、PEG组、复苏、3h组、复苏24h组,每组6只。制备模型时死亡7只,均剔除本实验。各组分别处理如下: (1)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复苏前腹腔注射 6mg/kg/d,

陈宗平[5]2010年在《HIF-1α基因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以及高压氧、丹参酮ⅡA对其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并采用高压氧(HBO)和丹参酮ⅡA(TanⅡA)对肾IRI进行干预,深入研究肾IRI的发生机制以及高压氧和丹参酮ⅡA对肾IRI的影响,为临床应用HBO和TanⅡA防治肾IRI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1h、3h、5h组)、高压氧治疗组(1h、3h、5h组)、丹参酮ⅡA治疗组(1h、3h、5h组)以及假手术组(1h、3h、5h组),每组6只。各组均先切除右肾。正常对照组在切除右肾的同时切取左肾备用,假手术组不阻断左肾动脉,其余各组则建立左肾IRI模型进行研究。之后,分别于相应时点切取左肾,其部分皮髓质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另一部分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F-1αmRNA的表达。取肾后经下腔静脉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血中BUN、SCr、MDA和TNF-α的含量。结果:①BUN在假手术组5h、HIF-1α蛋白表达在假手术组3h、HIF-1αmRNA表达在假手术组1h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②BUN、SCr、MDA、TNF-α均分别按正常对照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1h、3h、5h组)依次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HIF-1αmRNA的表达按缺血-再灌注组1h、缺血-再灌注组5h、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3h、缺血组依次增高,其中缺血-再灌注组5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HIF-1α蛋白的表达在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呈高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经高压氧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中BUN、SCr、MDA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HIF-1α蛋白的表达变化不明显(仍呈高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④经丹参酮ⅡA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中BUN、SCr、MDA和‘TNF-α的含量以及肾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⑤相关性分析:根据肾组织HIF-1αmRNA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和血BUN、SCr、MDA、TNF-α结果行相关分析,发现MDA与BUN(r=0.0.633,P<0.01),MDA与SCr (r=0.475,P<0.01), TNF-α与BUN(r=0.702, P<0.01), TNF-α与SCr(r= 0.706, P<0.01), TNF-α与MDA(r= 0.577, P<0.01), TNF-α与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r=0.257,P<0.037)和BUN与SCr(r=0.514,P=0.000)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而BUN与HIF-1αmRNA的表达水平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r=-0.260,P<0.035)⑥病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的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缺血组则出现肾间质、肾小球小血管淤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再灌注1h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水肿,而且肾小球和肾间质充血明显;再灌注3h、5h时,除见充血、水肿外,另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及细胞内玻璃样变,个别肾小管腔内见蛋白管型。高压氧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仅在5h时见组织充血明显减轻,而1h和3h时组织变化不明显。丹参酮ⅡA处理后,在各时间点仅个别标本中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细胞内玻璃样变及脂肪变性、肾间质和肾小球充血以及蛋白管型,总体病变程度较高压氧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轻。结论:①手术本身的创伤对BUN的含量和HIF-1α的表达有影响。②肾缺血-再灌注后,MDA和TNF-α含量增高以及肾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高表达是加重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③丹参酮ⅡA对肾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肾缺血-再灌注后丹参酮ⅡA产生肾保护效应的重要机制。而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和TNF-α的产生则是丹参酮ⅡA和高压氧产生肾保护效应的共同通路。④高压氧对肾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再灌注后高压氧可能没有通过HIF-1α环节发挥肾保护作用。⑤丹参酮ⅡA和高压氧虽然能促进再灌注后肾组织中HIF-1αmRNA的表达,但是丹参酮ⅡA能明显抑制HIF-1α蛋白的表达,说明丹参酮ⅡA对HIF-1α的表达可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邵继征[6]2006年在《抗纤软肝颗粒剂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日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肝纤维化是各种肝毒性损伤的初期表现,如任其发展,可形成肝硬化。肝纤维化的防治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化形成的一个主要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寻求解决此疾病的良方益药,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利用各种单方及复方制剂治疗肝纤维化和急性肝损伤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通过合理配伍的复方制剂能够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抗纤软肝颗粒剂是由丹参、莪术、山楂、鳖甲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消脂护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临床上的急性肝损伤及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等症。方中几味中药是治疗肝病的良药。通过药效学试验,证实了该药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制备工艺进行了筛选,并对其中的主要药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确定了检测指标,从而为该药的生产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验目的:对抗纤软肝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方法: 1.首先根据处方中丹参所含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作用,以提取丹参酮ⅡA为目的,选择乙醇浓度、流速、乙醇用量及浸泡时间四个因素的叁个水平进行了正交试验,并以丹参酮ⅡA的含量及干膏量为指标优选了丹参的渗漉工艺。 2.鳖甲为贵重药,本实验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处理。 3.莪术中对肝纤维化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是莪术挥发油,故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指标比较了加水倍数、浸泡时间及煎煮时间对提油量的影响,优选莪术油的最佳提取工艺。 4.莪术挥发油提取后用β-CD进行包合,以产率、包合物含油率、挥发油收得率为指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搅拌时间及包合温度,确定莪术油的最佳包合工艺。 5.将丹参渗漉后的药渣、莪术提油后的药渣与除鳖甲微粉外的其它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确定最佳的水提工艺。 6.干燥后的粉末与莪术挥发油包合物充分混匀,通过比较麦芽糊精、淀粉和糊精作为辅料时制软材的难易程度、颗粒的粒度分布来确定最佳的辅料及辅料用量;比较了不同浓度的乙醇作为润湿剂时制软材情况;为了改善颗粒剂的松脆度及溶化性,并且延缓混悬液中颗粒的沉降,考察了加入不同量的CMC对制剂的影响。 7.在确定制备工艺后对本品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控制,制订了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了复方中的丹参、山楂、莪术。 8.采用HPLC法测定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的考察,同时,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颗粒剂项下的相关规定对颗粒剂的水分、粒度等进行了控制。对抗纤软肝颗粒剂进行了初步稳定性研究,加速试验(40℃,RH75%)考察了6个月,室温留样观察6个月。 实验结果: 1.丹参的渗漉最佳工艺为:用90%的乙醇进行渗漉,流速为0.6ml/min,乙醇用量为12倍,浸泡时间为16h。 2.鳖甲超微粉碎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粒径小于5um的多于50%,粒径小于10um的多于90%。

吴杲, 何招兵, 吴汉斌[7]2005年在《丹参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丹参为唇形科丹参的干燥根 ,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抗衰老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丹参酮是中药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 ,包括十多个单体 ,其共同特点是具有邻醌或对醌结构 ,由于此类化合物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 ,后者

陈长青[8]2008年在《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脏器功能障碍以致功能衰竭。由于糖尿病的严重危害性及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再加上治疗需要高额的费用,使得预治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也使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抗糖尿病新药的研发亦成为全球热点之一。由于1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不到5%,而且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局限在胰岛素分泌不足上,对其治疗自然也就主要集中在促进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上;药物的研发亦主要集中在胰岛素促泌剂上,导致治疗手段长期相对匮乏。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难以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研究表明,IR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驱动因素,也是一系列代谢异常,并导致心血管等并发症的核心,是产生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共同土壤”。因此,针对IR的治疗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由于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对胰岛细胞本身的分泌功能的重视,转移到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外作用的重视上来,导致药物的研发速度不断加快,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便不断问世。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中医对消渴病的病机认识,自古迄今大都认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盛;医生按照肺、胃、肾叁消论治。但自当代施今墨、祝谌予氏创立气阴两虚和瘀血阻络病机学说以来,已被大多数临床医生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对消渴病病机的研究。随后痰、湿、毒致病等各种病机学说被不断地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消渴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使得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由于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得近十余年来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品种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据季绍良报道,1985年~1992年未见有申报批准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新药;1992年~1999年4月,共批准14个;而1999年~2002年已批准临床研究的达到约30个。但是,目前临床上抗糖尿病药物仍然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仍处于辅助地位。究其原因:一是中药新药研发依然沿袭西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有效成分提纯和药理作用研究上;二是新药处方设计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中药配伍理论的指导,药物筛选局限在古方、验方上;叁是新药研发者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研发思路落后于临床实践,对糖尿病的认识仍然局限在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的病机上,一些病机新理论如:瘀血、痰湿、热毒等,则还没有进入抗糖尿病新药研发者的视野。因此,充分发挥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针对瘀血、痰湿和热毒等病机新理论,有目标地扩大药物筛选范围,研发疗效确切的抗糖尿病中药新药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现代中医病机理论认为,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阴阳两虚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瘀血阻络”则贯穿2型糖尿病的始终。气为血帅,气虚致血行无力;而“阴虚必血滞”,血流缓慢易凝滞血瘀。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还表明,活血化瘀法对降低血糖和防治并发症均具有显着疗效。本研究在胰岛素抵抗——“共同土壤说”和瘀血阻络——“共同病机说”的理论启发下,选择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作为切入点,针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瘀血阻络这个关键环节,首先对其进行抗糖尿病作用的临床和实验验证,探讨不同类的活血化瘀药物降血糖的可能性,以期能够有目标地拓展抗糖尿病有效部位的筛选范围;然后对其进行拆方研究,筛选有效部位,观察其降低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下一步进行有效部位重新组方打下基础;并探索一条抗糖尿病中药新药筛选的新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西医学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主要因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有共同的发病土壤——胰岛素抵抗;中医学认为,瘀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动因,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都有共同的的发病机理——瘀血阻络。据此,我们推测凡是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能够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制剂都有可能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首先,我们对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在消除临床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更胜一筹。其次,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类制剂(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常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小复方制剂)药味少、活性部位相对明确、研究较为简便的特点,选择了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以及复方丹参片与罗格列酮作比较,进行了降血糖的实验验证,发现它们都显示出一定的降血糖效果,同时,都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其中复方丹参片效果最好,这为我们下一步的筛选指明了方向。本实验结果充分证明,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缩小新药研发的筛选范围,使无目标的撒网式筛选变成有目标的猎取式筛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叁,我们根据复方丹参片中主要成分性质不同,将其拆分成水溶性部位和脂溶性部位,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发现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脂溶性部位均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作用相对较强。第四、我们将复方丹参片水溶性部位进行进一步拆分和重新组万,并进行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除叁七皂苷组之外,丹酚酸组、丹酚酸+叁七皂苷组、丹酚酸+叁七皂苷+冰片组血糖均显着下降。其中,丹酚酸+叁七皂苷+冰片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我们还发现了丹酚酸类这个具有显着降血糖作用的新部位。第五、我们对复方丹参片有效部位拆方进行了抗糖尿病作用机理探讨,发现它们能够抑制超氧化物MDA,修复胰腺组织;降低血浆FFA、TNF—α,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提高ISR-1、IRS-2和PI3K的表达水平,减轻胰岛素受体后的抵抗;并且降低TG、改善脂肪肝,减少肝糖原的输出;通过以上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来达到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还发现了丹酚酸+叁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方面都有明显作用和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第六,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复方丹参片可能通过减少糖尿病大鼠糖基化产物、降低血脂、抑制组织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及组织增生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慢性并发症。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复方丹参片抑制模型大鼠眼球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极为显着,可改善眼球血液循环;能减轻模型大鼠动脉硬化或病变的程度;减轻模型动物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能抑制模型动物肾脏系膜内浆液浸润、肾小管基膜增厚,减轻肾脏病变程度。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叁点:一是尝试运用中医瘀血阻络的糖尿病病机理论指导,并成功地将复方丹参片类制剂移植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上,发现了复方丹参类制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都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有效地缩小了抗糖尿病中药的筛选范围,初步验证了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对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指导意义。二是发现了丹参中的丹酚酸类部位具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的作用。丹酚酸类的降血糖功效在以往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发现,说明如果有理论的指导,筛选将更有针对性,筛选的效率会更高。叁是我们还发现丹酚酸+叁七皂苷+冰片组这一新组方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细胞损伤、改善脂代谢、抑制脂肪肝等多个方面作用,达到抗糖尿病的目的,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总之,本实验研究对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药物筛选进行了有益尝试,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以期建立一种新的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丹参酮ⅡA防治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与机理[D]. 钟先阳. 第一军医大学. 2001

[2]. 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保护作用[J]. 钟先阳, 罗仁, 魏华, 谢潮鑫, 薛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3]. 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J]. 钟先阳, 罗仁, 魏连波, 刘晓霞, 罗显田.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

[4]. 丹参酮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C]. 钟先阳, 罗仁, 刘晓霞. 第叁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1

[5]. HIF-1α基因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以及高压氧、丹参酮ⅡA对其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宗平. 遵义医学院. 2010

[6]. 抗纤软肝颗粒剂的药学研究[D]. 邵继征. 湖北中医学院. 2006

[7]. 丹参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吴杲, 何招兵, 吴汉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8]. 探索以中医瘀血阻络病机理论指导抗糖尿病中药筛选的研究[D]. 陈长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丹参酮ⅡA防治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作用与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