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哲[1]2000年在《大连市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集装箱运输规模已成为航运中心的主要指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已成为衡量港口是否具有枢纽港地位的主要指标。大连市集装箱运输与周边几个港口城市比较,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与成为我国北方航运中心的要求尚有差距。本文从分析大连市在环渤海地区集装箱运输港口城市中的定位入手,通过对大连市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竞争关系的分析,预测了大连口岸集装箱运输需求发展趋势,制定了大连市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各项建设措施及建议。
赵楠[2]2007年在《大连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状况及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综合交通已经成为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综合交通运输立足于国家对运输资源在各运输方式间的合理配置,立足于对完整客货运输过程的运输服务。而同时在经济发达国家,多式联运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必需,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综合交通系统具有重大意义。近时期,大连市非常重视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通过合理规划,缓解当交通矛盾,把握未来的综合交通发展方向。本文正是从跨区交通和城市交通两个方面入手,利用系统分析法,进行构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及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使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分为:城市道路运行系统、城市公交系统、城市交通衔接系统和城市货运物流系统四个子系统,从中确立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包括: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方向和重大综合交通设施的总体部署三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利用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式,采用多因素动态生成系数法、一元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和综合预测法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合理预测,利用地理学中的数学技巧如:布朗二次多项式指数平滑法和三次指数平滑法等方法,深刻分析大连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包括:大连市各种运输方式的基本情况例如,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基本情况,利用上述方法预测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及总体发展趋势,指出大连市综合交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客流车流给城市交通枢纽布局带来的压力问题、来连旅客带来交通压力的问题和城市交通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等。最后着眼于大连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连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战略如:城市集疏运系统的优化;用城区撤线铁路改建为城市轻轨交通;建设长兴岛港散杂货中心,控制并减缩大连湾港区建设和运量;建设大连湾跨海通道,形成环城交通和建立大连海陆空客运中转枢纽等几项重大战略,从而使大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得到系统优化。
蔡真亮[3]2007年在《宁波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是支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外的交通纽带,直接关系到城市乃至腹地经济的兴衰。宁波是我国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是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前沿,是我国华东地区通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加速宁波港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及建设,不仅对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还能够更好地加速腹地经济发展,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对长三角经济圈、华东地区及全国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从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全球集装箱发展趋势、船舶大型化、物流业发展、腹地和其他港口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宁波港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外部环境。其次,通过对宁波港情况的介绍和港内陆集疏运体系、集装箱吞吐能力的分析,概括介绍了宁波港发展集装箱运输的内部环境。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组合预测模型对宁波港未来集装箱运量进行了预测。以上述分析预测为基础,本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宁波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目标:于2010年初步建设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于2020年完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根据上述目标,本文提出了以船公司为本、发挥优势实现集装箱运输规模化发展、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发展重点,并于文章最后得出结论。
王贵卓[4]2005年在《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集装箱运输,由于其快速、安全、准确、直达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港口的发展方向。 我国加入WTO后,带来国际贸易量的增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大连市政府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的制定,都为集装箱运输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面对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应适时而动,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 本文在参照以往战略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战略理论、市场营销理论、物流理论、管理信息理论等观点和方法,从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着手,分析了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从经营资源、战略能力和核心业务等方面,分析了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找出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未来发展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提出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战略措施,为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都晓岩[5]2008年在《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针对海洋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产业布局和港口区位问题在两个领域。其中,港口区位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课题展开:一是单一港口区位选址问题;二是单一港口空间结构演化问题;三是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因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海洋产业布局应遵守以下原则:陆海统筹,协调发展;遵守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守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不同海洋产业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海洋渔业为资源指向,海盐及盐化工业为气候指向,海洋船舶工业为资金和智力指向,海洋油气工业为资源指向,港口业为地理指向和自然条件指向,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和资源指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经济和本地化经济是推动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有四种模式:均质模式、专业化模式、层级模式和点轴模式。对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墨西哥湾三个案例地区进行分析可获得以下启示: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专业化和集中化是现代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应以区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思考一个区域的港口布局,船公司在当今货主、港口、船公司三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港口布局应更多考虑船公司的区位决策因子,并引导船公司的区位行为,以货主、港口、船公司三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安排区域港口布局;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目前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总体布局宜采取“点状”布局模式。泛黄海地区沿海可划分为三级海洋综合经济区:一级海洋综合经济区4个,二级海洋经济区8个,三级经济区14个。今后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应进一步控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海水增养殖业布局可以按照“四带六区”的总体格局进行勾画。泛黄海地区船舶布局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打造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两大造船工业基地,同时立足地方造船工业发展基础,适度发展地方造船工业,逐步形成以两大造船集团为主体,以两大造船基地为依托,大型骨干船厂快速发展,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快发展,各类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泛黄海地区多数盐田和盐化工企业集中在辽东湾、莱州湾、长芦和两淮四个传统产盐区。今后泛黄海地区海盐业的布局应维持目前辽宁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和两淮盐区四大盐区的总体布局,但可以根据各盐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山东盐区面积,稳定长芦和辽宁盐区面积,适当缩减两淮盐区面积。渤海是泛黄海地区油气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油气产区。今后应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综合性的石油工业基地。以曹妃甸港、天津港、大连港、营口港等大中型港口原油码头和原油库的建设为契机,打造辽宁、天津、河北沧州和唐山以及鲁北四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对渤海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与“西气东输”和“南气北输”交相呼应的局面。泛黄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四大港口群,港口等级体系逐渐形成,但仍未摆脱支线港地位,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发展不平衡,港口体系功能不完善,今后该地区港口布局应遵照《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还处于点状格局形成阶段。今后应确立“以点状布局为主导、线状布局为辅助”的总体开发模式,重点发展上海、天津、青岛、大连4个中心城市;烟台、秦皇岛、锦州、葫芦岛和连云港5个次中心城市。为确保布局方案的实施,今后泛黄海地区应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加强海洋基础工作,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段志强[6]2006年在《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重要措施,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的战略依托,是大连城市功能的核心定位,也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港口经济学和国际航运中心理论当今研究的主要课题。综观国内外典型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其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都缺不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任何一方。港口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驱动力,是经济腹地的门户和咽喉,是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经济腹地是港口和城市的基础,是港口重要的货源和产业转换基地,是港口兴衰的关键。中心城市是港口的依托,是经济腹地的“龙头”和“窗口”,是走向世界的通道和桥梁。本文通过对国际航运中心理论构建、核心要素构成及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构建了“港口—经济腹地—中心城市”的系统结构框架。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个全局性、综合性概念,又是个发展的历史范畴。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直接类比方法等,通过对鹿特丹、香港腹地门户型、伦敦综合服务型、新加坡中转型、上海智能和资源配置型、大连中转和腹地结合型等不同国别、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航运中心空间转换、功能提升、环境条件等分析比较,论述了其内涵特征、演变规律及发展模式,把以集装箱枢纽港为核心、有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大多实行自由港政策、发展港口国际物流、利用港口发展区域经济概括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特点。国际航运中心的评估标准,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则是港口的综合运行管理。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港口的营运成本和质量;二是港口拥有的基础设施、配套技术等特殊资产和专门知识;三是通过设置进入障碍来建立阻止竞争对手进攻的堡垒;四是借助更多的腹地货源和投入在市场上挤垮竞争对手。本文运用成本分析法,依据港口的生产函数及费用函数,通过对港口吞吐量、通过能力、货物装卸等基本经济指标和特性分析,以及对资源、有效性、SWOT和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等模式分析,提出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绩效分析和发展模式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刘鶄[7]2012年在《大连港集装箱运输网络优化与箱量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尽管大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增加,但是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港口相比,大连港的集装箱运输总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大连港腹地集装箱货源不充分,为数不多的集装箱为大连港和营口港两个港口所瓜分,不能集中到大连港。而且由于与营口港相比,大连港具有陆上运输距离长、费用高的劣势,被分流的集装箱货源逐渐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完善大连港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加强港口与腹地经济的互动、提升大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是大连港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如何增加集装箱货源,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1000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任务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大连港的集装箱运输网络优化与集装箱吞吐量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本论文以大连港集装箱量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理论研究、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连港集装箱运输系统优化与集装箱吞吐量提升问题。文章首先利用区域经济学、交通区位理论、综合交通规划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辽宁沿海港口的影响;随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货主港口选择策略的因素,找出影响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关键因素;在此之后,本文收集了辽宁沿海港口以及其对应腹地的相关数据,并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以及航线灵敏度分析模型,通过运用SPSS、Matlab2010以及Excel等软件进行求解:最后结合大连港实际竞争环境以及经济环境,本文得出提高大连港的集装箱运量的政策和措施,为大连港运营决策者提供有理论性的指导参考与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周元[8]2012年在《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大连港集装箱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大连港地处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湾内,拥有港阔水深,冬季不冻,万吨货轮能够畅通无阻的自然优势。同时也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便捷的港口。大连港集装箱码头分别由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大连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大连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建成。尤其近些年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业务发展尤为迅速,口岸集装箱吞吐量六年上涨了近三倍,但其增长速度仍明显低于其他口岸。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出围绕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辽宁沿海港口资源整合打造以大连港为中心的港口集群。在国家对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下,大连港未来的发展也将获得应有的高度。而大连集装箱作为港口物流的重中之重,在大连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背景下必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集装箱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大连港集装箱发展现状:主要从其码头的经济环境出发,客观的分析大连港的贸易及其产业结构;然后根据SWOT分析,总结大连港集装箱所面对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通过这些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大连港集装箱竞争力;同时集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大连港集装箱发展战略研究,希望对以后大连港的发展能够献计献策。
朱小檬[9]2014年在《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装箱运输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集装箱港口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对外运输成本,关系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的数量。优质的港口基础设施会产生积聚效应,80年代我国集装箱运输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各地集装箱码头建设的热潮。由于集装箱港口具有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盲目追求发展枢纽港的热潮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开展对我国和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十三五期间”(至2020年)预测对我国港口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港集装箱运输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GDP及其要素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灰色关联度,人均GDP和外贸与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的贡献率,总结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特性可以表示为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属地GDP的弹性系数。为了分析GDP的三大要素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拉动作用,推导了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和相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本文分析了美国集装箱体系的演化过程,梳理了日本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比较中国、美国和日本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轨迹和产生三国集装箱吞吐量差别的原因。提出不同地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也不一样,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是属地的自然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链条中分工的位置的综合反映。进而指出: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道路。为了预测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建立了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该模型用GDP数据取代时间作解释变量,为了克服非线性曲线带来的不稳定性,我们分别对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和GDP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然后采用HP滤波技术,用GDP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拟合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建立了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的指数模型。提出我国GDP若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30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25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5亿TEU。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决定了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的走势,对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是对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结果的诠释。我们根据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和组合预测法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舟山、青岛、大连和厦门等8个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4-2020年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在GDP平稳增长常态化的条件下,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趋势将有所减缓。对比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和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平方和,推断我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由垄断型向竞争型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正在推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将得以改变。科学的预测对实现我国海港集装箱港口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明军[10]2014年在《大连港建设第五代物联网智慧港口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物联网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涉及港口口岸、公共安全、制造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交通管理、军事、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环保监测、健康检测等行业领域。港口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体现。港口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是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所在。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物流信息技术的成熟运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港口应运而生,加快推动第五代港口发展进程,成为当今港口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潮流。加快建设以物联网为依托的智慧港口,让我国的港口真正的“智慧”起来,是我国港口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大连港目前从综合功能上看,只是在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发展的过渡期。大连具备向第四代港口转型升级发展的港区,只有以集装箱物流、汽车物流、矿石转运和油品转运为主的大窑湾核心区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未来大连港将向第五代港口发展,着力推进国际中转、国际贸易、临港产业、数字化港口和港城一体化建设。本文通过研究港口的代际划分以及智慧港口的相关知识,整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第五代港口的研究成果,总结提出第五代物联网智慧港口的概念。全面阐述了智慧港口与港口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等等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第五代物联网智慧港口可能的发展模式,设计了大连港建设第五代物联网智慧港口的发展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云模型构造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的系统模型并建立大连港建设第五代物联网智慧港口发展模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可以对大连港提供合理的模式选择和正确决策的依据,对发展壮大大连港及其港口物流产业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D]. 张文哲.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2]. 大连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状况及战略研究[D]. 赵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 宁波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研究[D]. 蔡真亮.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4]. 大连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贵卓.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5].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都晓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6].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 段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7]. 大连港集装箱运输网络优化与箱量提升策略研究[D]. 刘鶄.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8]. 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大连港集装箱发展战略研究[D]. 周元.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9].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D]. 朱小檬.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10]. 大连港建设第五代物联网智慧港口发展模式研究[D]. 杜明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标签:公路与水路运输论文; 大连港论文; 港口论文; 集装箱运输论文; 集装箱汽车论文; 大连国际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大连历史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智慧产业论文; 交通论文; 国际航运中心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 吞吐量论文; 航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