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美国看电视剧的几点思考_戏剧论文

关于在美国看电视剧的几点思考_戏剧论文

美国观剧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549(2003)01-0084-05

外国人到北京,大都被告知有三件事必须去做,即爬长城;吃烤鸭;看京剧。而外国 人到纽约,有几件事也必不能少,那就是登帝国大厦,拜自由女神,看百老汇戏剧。

终于有一天,作为外国人,我在纽约满足了这几个心愿。笔者在纽约期间,先后观看了七场演出。它们是音乐剧《西贡小姐》(Miss Saigon);《冰雪消融》(Foot Loose) ;《善恶双面人》(Jekyll and Hyde又译《杰克和海德》);《狮子王》(The Line King);《阿依达》(AIDA);歌舞剧《福熙》《Fosse》;话剧《跃马摩根峰》(The Ride Down Mt.Morgan)。

在美国戏剧重镇芝加哥、西雅图、波特兰、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先后观看了音 乐剧《情人颂歌》(The Ballad of little Jo)《圣诞颂歌》(Christmas Carol)喜剧《 错中错》comedyof errors又译<错误的喜剧>);寓言剧《动物农庄》(Animal Farm)、 话剧《威尔》(The Wair);《美丽的丽妮皇后》(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苏格兰 方言话剧);咖啡厅戏剧《第二城市》(The second city);以电脑操作,大屏幕显示, 美术色块的流动为主线的无主题,无内容之即兴表演探索剧等。对以百老汇为代表的美 国戏剧和我国戏剧运作方式、艺术样式、风格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了 一些思考和比较。

一、重视戏剧的娱乐性、强调戏剧节奏:

在戏剧的特质当中,娱乐性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大众的审美特点不外于“通 俗易懂,好听好看”这八个字。美国百老汇戏剧可谓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著名的“大腿 舞”(Radio Citv)自问世以来已近百年,之所以至今盛演不衰,原因就在于抓住了观众 普遍存在的“猎艳心理”,在演员的挑选,舞蹈的编排,音乐的创作,服装、舞美的设 计等方面极尽华美之能事,给观众以最大限度的视听之娱,这就是这种演出形势能够保 持如此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节奏快捷是百老汇戏剧的另一大特点。2000年在百老汇罗杰斯剧院上演的《冰雪消融 》(Foot Loose)是一出表现青少年与父辈之间由最初的观念不一,难以沟通到最终的相 互理解,代沟消融的社会问题剧。这样一出带有浓郁说教意味的剧目,创作者们没有把 它排成扳起面孔教训人的作品,而是精心构思,将一个个两代人之间的隔阂问题融入到 那些既妙趣横生,又真实朴实的事件中去,矛盾丛生,环环相扣,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 力,让台下众多的青少年观众及其家长们为剧情所深深吸引,在开怀欢笑之余,领略到 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雅俗共赏。

对观众观剧心理节奏的把握是百老汇戏剧编导者们关注的要点。同好莱坞的电影创作 者们一样,百老汇的编创者们十分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观众对一个事物所产生的 兴趣关注持续时间大约为5分钟左右这一心理特质,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关系 、音乐旋律、剧场气氛等方面安排、设置一个个环环相扣,或强或弱,或大或小的戏剧 高潮,从而使得整部剧作的戏剧节奏跌宕起伏,对观众产生吸引力,从而造成强烈的戏 剧共鸣和良好的剧场效果。

《冰雪消融》这出戏的成功之处便在于编导者把握了青少年观众的观剧心理节奏。这 部剧的观众80%为青少年。编导者们抓住青少年观众那活泼好动、求新求奇的心理特点 和欣赏口味,编排了大量富于动感,充满情趣,但又与人物非常贴切的现代舞蹈。在音 乐的创作上,采用青少年观众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和爵士乐的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铿锵流畅。演员的歌、舞功底都非常深厚,歌之情深处,声震屋宇,余音绕梁。舞至 酣畅时,那青春的躯体飞旋灵动,神采飞扬。情至酣处,满场的年轻观众随着激荡的乐 曲,击节符合,同声高唱,剧场气氛达到沸点。

令人感叹的是,这部剧的票房收入也同它的剧情一样,火爆非常。自首演以来,数月 间,场场爆满,观者如潮。

由此联想到我国戏剧界,有些戏剧创作者虽也重视戏剧的观赏性和节奏性,但他们不 是把对观众观剧心理节奏的把握、审美需求,承受能力、欣赏水平放在第一位,而是更 多的从自身的艺术追求、审美观点出发,因此,排出的戏剧作品往往出现戏剧语汇艰涩 难懂,戏剧节奏缓慢拖沓等现象,使观众观剧时产生不了审美的愉悦,而代之以如坐针 毡之感。这一点,是我们戏剧工作者应该予以关注和改变的。

二、敏锐的艺术视点与强强联合的运作方式

1985年,一张照片引起了纽约百老汇词作家艾伦·鲍伯利(ALAIN BOUBLIL)和作曲家克 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的注意。照片上,一位越南母亲正目 送女儿走向机场候机厅大门,搭乘飞往美国的飞机,去见她的从未见面的父亲,一位美 国前越战士兵。母亲知道,女儿一旦走过候机厅大门即获新生,而她自己的生命也将从 此失去任何意义,但她心意已绝,无怨无悔。这张特殊照片的背景,是在世界的另一端 寻找那个前美军越战士兵所进行的多年调查。照片上,母亲那凄楚悲凉、无限哀婉的神 情,以及这生离死别的情景深深打动了艾伦和克劳德,他们认为,这简直就是《蝴蝶夫 人》里乔乔桑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孩子的感人肺腑故事的当代翻版。心灵的震撼激发起他 们极大的创作冲动。艾伦和克劳德决心自己写一个故事,故事要保留《蝴蝶夫人》的基 本情节,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女爱情纠葛,但又要把故事放在现代史上一个悲剧性的 时期。

经过近一年的潜心创作,艾伦完成了剧本的法语初稿,并引起了著名戏剧制作人麦肯 托什(CAMERON MACKINTOSH)的极大兴趣,他一眼看出这动人的爱情故事下面所蕴含的巨 大的商业卖点,于是决定制作此剧。麦肯托什邀请美国著名词作家理查德·小马尔特比 (RICHARD MALTBY,JR)与艾伦共同创作,完成了此剧的英文版并最终定稿,这就是风靡 世界,至今盛演不衰的《西贡小姐》(MISS SAIGON)。

为将此剧制成一个经典之作,麦肯托什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创作班子。除艾伦和理 查德·小马尔特比以及赫伯特·克雷茨梅担任编剧外,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担任此剧 的作曲,安德鲁·布鲁斯(ANDREW BRUCE)担任音响设计,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 担任舞台设计,既有百老汇创作经验,又极富创新精神,全才的尼古拉斯·海特纳(

NICHOLAS HYTENER)担任导演。

作曲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将自己美国音乐剧的音乐创作经验和对欧洲流行音乐的深 刻理解带到这部剧的音乐创作中。《西贡小姐》的音乐形式基本是西方式的,这是一部 既有抒情、浪漫的优美旋律,(如美国士兵克莱斯和西贡小姐金的二重唱“太阳和月亮 ”和“世上最后一夜”又充满了激情震荡、强烈动感 的作品,反映了在美军撤离越南前的最后的日子里那种极度紧张和焦躁不安的气氛。

安德鲁·布鲁斯是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朋友和长期合作伙伴,从1980年《悲惨世 界》在巴黎首演以来就一直参与其中的工作,他设计的音响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美军 撤离西贡一场,一个巨大逼真的直升飞机从空中向舞台台面缓缓降下,剧场内直升机发 动机的隆隆声强达120分贝,这种极其独特,前所未有的创意在剧院内制造出空前的恐 惧混乱、焦躁不安、人心惶惶和为生命而挣扎的强烈感觉和氛围。

《西贡小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具备敏锐的艺术视点,扣准时代的脉搏,把握大众的审美需求,选准恰切的题材,创 作出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又具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戏剧作品,是推动戏剧事业良性循环 、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而提高创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又是激发其积极性的关键措 施。另外,人才的流动,高手的组合,也是发挥各方优势,集中智力资源,创作优秀戏 剧作品的有效方式。这就牵扯到一个人事机制的问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 化的人事制度,使得各地方、各院团的艺术创作出现近亲繁殖的不良效果。可喜的是, 今天,这种僵化人事制度的坚冰已然消融。流水不腐,各地方、艺术院团之间的人才流 动、优化组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三、才华出众的女性导演及其海纳百川的艺术气度

在看过的数台剧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阿姆斯特丹剧院(Amsterdam

Theatre)观看的音乐剧《狮子王》。此剧的导演朱莉·泰茉以她非凡的艺术才华,惊人 的想象力,高度的凝聚和组织能力,同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一道,创作出这台优秀的剧目 ,并以此剧成为百老汇历史上第一个赢得托尼音乐剧导演大奖的女性导演。

朱莉·泰茉在剧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她运用皮影戏,提线木偶,类似中国民间跑 旱船形式的扎制动物造型,制作精致、形象逼真的动物手动操作模型如豹子、狐狸、长 颈鹿、大象以及由半机械装置制成的群体羚羊形象,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动物 王国,逼真传神的再现了非洲大草原上百兽奔腾,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动 人景象。

朱莉·泰茉知人善任,她请具有欧洲音乐背景的埃顿·约翰,蒂姆·瑞斯和具有非洲 音乐背景的莱伯·M共同创作,为此剧谱写了具有美国音乐形式但却极富非洲民间音乐 神韵的乐曲。那气势恢宏,优美动听的旋律像非洲大地上的春风,沁润沐浴着观众的心 田。

她聘请牙买加的舞蹈家嘎斯为此剧的舞蹈设计者,他将非洲的文化特色融入到他风格 独具的编舞之中。嘎斯设计的舞蹈,既具有各种动物的灵性特点,又看上去姿态优美, 形象传神,充满情趣,很好的烘托了贯穿全剧的欢快主题。

朱莉·泰茉在剧中除担任导演之外,还担任服装设计,音乐创意及与他人共同担任本 剧的面具、木偶设计。1998年,她以此剧赢得托尼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奖。另外, 她还赢得美国戏剧讲道会,外评论界和戏剧联盟的导演奖,以及其它有关她原创的服装 、面具、木偶等众多奖项。

朱莉·泰茉在百老汇的第一个惊人之作是:1996年在林肯中心维维安·博蒙特(

Lincoln Center's Vivian Beaumont Theatre)剧院上演的《Juan Darien》共获得五项 托尼奖提名。她的其它戏剧作品包括《泰特斯·安庄尼克斯》、《暴风雨》、《驯悍妇 》。与他人共同改编并担任导演的《换头记》(上演于林肯中心和美国音乐戏剧节)、《 争取自由》。由她担任舞美设计和编舞的《The King Stag》。她执导的歌剧有《魔笛 》、《俄底普斯王》、《Salome》,《飞舞的裸女》。朱莉·泰茉指导的影片有《

fool's fire》;由著名影星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泰特斯·安庄尼克斯》。除此之 外,她还赢得了很多其它的奖项如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奖;因《俄底普 斯王》获得艾米奖;因《可视的魔术》、《Juan Darien》获奥比奖(Obie,颁发给美国 纽约外百老汇优秀剧目的年度奖)布兰代斯艺术创作奖;多蒙西·钱德拉表演艺术奖; 她还因《俄底普斯王》获得国际古典音乐最佳歌剧制作奖。

Abrams(亚伯拉翰)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Rutgers大学Mason Gross艺术学校戏剧艺术教 授Elieen Blumenthal撰写的(经过重新修订和扩版)概括朱莉·泰茉20年艺术活动的大 型专著《朱莉·泰茉—与火共舞》一书。Hyperion出版社出版了《狮子王——百老汇的 明珠》。朱莉·泰茉以她深厚的艺术功力,出众的才华,当之无愧的成为美国当今剧坛 独领风骚的人物。

在中国剧坛,男性导演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早已成为历史。曹其敬、陈鑫伊等杰出的女 性导演异军突起,她们导演的《苍原》、《张骞》、《沧海》、《商鞅》、《贵妃东渡 》、《夏王悲歌》等剧,以其宏大的气势,恢弘的场面,谨严的戏剧结构,强烈的戏剧 张力,显示出她们瑰丽的艺术想象力,多元的艺术才华,深厚的艺术功力,巾帼不让须 眉,与大洋彼岸的朱莉·泰茉等西方的女性导演遥相呼应,成为世界剧坛上一道亮丽的 风景。

四、重视市场回报与合理票价定位的关系

在美国,戏剧己同电影一样,成为现代科技、工业的一种体现方式。它的艺术创作, 都由先进的舞台科技力量来支持、体现。它的最终目标,是将其艺术产品投放市场,赢 得利润。艺术创作市场化,这早已是西方戏剧运作机制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纵观目前国内的戏剧运作机制,一部戏剧作品的产生还大多带有政府行为的浓郁色 彩以及专家、评委指导下的创作痕迹。创作者的最大心愿不是将作品成功的投入市场, 博得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而是专注于得到领导、专家、评 委的首肯,从而获得这样或那样的大奖,由此得到上级部门拨下剧团赖以生存的资金。 其结果是获得大奖的作品只演几场便草草收兵。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所得到的票房回 报微乎其微。这与音乐剧《西贡小姐》那盛演十年,净收入达9.9亿美元(据1997年统计 ),《猫》自1982至1995年13年间,净收入达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形成巨大的差异和对 比。由此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艺术运作体制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 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上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戏票的价位与国民人均 收入的比例上,国内有些戏剧运作却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反差。在纽约地区,人月均最低 收入为2000美元左右。百老汇的最高票价仅为80美元,(近期《阿伊达》、《狮子王》 等名剧的票价涨为100美元左右。)最低票价为10美元。而国内的一些话剧、舞蹈、音乐 会、甚至与大众最为贴近的戏曲等艺术形式的演出票价都在几百元至几十元人民币不等 。这对于那些月收入仅为几百元的普通大众来讲只能是“望戏兴叹”。国内戏剧界这种 不切实际的高昂票价与广大低薪阶层观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极为不符,从而将那些真正热 爱戏(曲)剧的广大平民观众拒之于剧院的大门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戏剧的一种 自绝行为。所以,调节好艺术创作的市场经济回报与合理的票房价位的关系,创作出真 正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剧作品,根据普通大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出合理的票价, 薄利多销,供求顺畅,才是戏(曲)剧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的一条出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横跨美国南北22个州,48个城市,长达13个月的美国之 行,使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通过对美国戏剧的观摩,了解到美国剧界在艺术创作上 的一些合理、先进、科学的经验,通过对中,美两国戏剧的比较,看到了我国戏剧界在 艺术创作、艺术观念、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距,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进 步、优长和希望。我有理由满怀信心的说:中国戏剧登上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这些戏 剧殿堂的理想,已不缥缈,遥遥在望。

标签:;  ;  ;  ;  ;  ;  ;  ;  

关于在美国看电视剧的几点思考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