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壁垒论文,效应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依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对贸易控制性措施的区别,国际贸易壁垒分为两类:一类为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 TBs); 另一类为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NTBs)。后者主要指种类繁多的“技术性控制措施”,被概括为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
从市场规范的意义上讲,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一般性的与特殊性的两种。一般性的,系指在国际市场上,由权威管理机构所公布的技术性的法规、统一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特殊性的,是当事人自己,单方、双方或者多方,在不违反一般规定的情况下制定的技术性的规则、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这些由当事人自己确定的规则、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通常以多样性、暂时性和特定性为特征,因而被称为特殊性的技术贸易壁垒。[1]
在经济学分析中,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做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性的技术壁垒,是市场管理者给定的一般规定,构成交易中必须遵守的同等约束,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非选择性参量;特殊性的技术壁垒,不是市场管理者给定的规定,而是交易者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至少是其中一方可以主动选择的,因而,它们不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非选择性参量。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般性技术贸易壁垒与特殊性技术贸易壁垒,二者的区别很明显。例如,在国际贸易中,WTO《TBT协议》中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便属于前者;而在具体交易中,在不违反WTO准则的情况下, 当事人自己认定的技术性规则、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便属于后者。例如,在农产品交易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单方、双方或多方,经过协商或未经协商,在动植物及其产品方面,经常出现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及标志的要求等等,就都可以列入特殊性的这一类。
特殊性的技术贸易壁垒内容广泛、因素复杂,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却都属于个别的、局部的和微观的现象,因而对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通常常规的微观效率分析便容易奏效。一般性技术贸易壁垒,相对而言,在内容和因素方面要简单得多,然而,因为它们属于一般的、综合的和宏观的现象,对于其运动规律的解释,常规的微观效率分析往往难以奏效,因而,需要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概念给予更一般的分析。[2]
随着世界农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农产品贸易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都日益突现出来。其中,由于农产品具有人类基本需求的特性,并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得出均一的基础性安全标准,因而,有关农产品的一般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有了经济学的普遍意义。若能够对其规律做出更加深入的解释,或许能得出更具普适性的知识。
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人们受物理学的启示,借助牛顿定律,将双边的贸易关系模拟为引力关系,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应运而生,并逐步取得了权威地位。[3](p5—7)
本文以下部分将从初始的重力模型出发,引入统一的技术标准约束条件,通过状态分析,揭示贸易增长的一般趋势及其基本因素的结构性变化。
二 模型
(一)初始模型:重力模型及其经济学含义
依据牛顿第三定律,两质点之间互相吸引的力为:F=-这里,F是两质点之间的引力;G是引力系数;m[,1]是质点1的质量;m[,2]是质点2的质量;r是两质点之间的距离。
以重力来表示,得出:
F=(1)
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存在着如同式(1)的类似关系。如果以m[,1]和m[,2]分别表示两国各自的贸易量,G为两国已有的贸易积极背景,r为两国之间的距离,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就类似于两个质点之间的重力,与两国已有的贸易积极背景(如关税优惠、文化趋同、利益互助等)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积极背景能维护渠道畅通、提高市场效率,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提供有利的条件;两国之间的距离直接影响贸易流的运输成本,不利于贸易。[4]
(二)有约束的交易:统一标准
容易理解,在经济长程运行的意义上,式(1)中的所有元素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即都是时间的变量。例如,在经济学意义上,两国之间的距离将具有经济距离的含义,从长程运行的角度来看,它必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经济形势是时间的变量。因而,在长程的经济运行模型中,即使r仍旧保持地理距离的量纲,而实际测度数值也会是随时间变化的。由此可见,式(1)中的其余元素在长程运行中,必定都是时间的变量。
然而,为简单起见,在下文的经济长程运行模型里,仍然仅仅假定贸易流量m[,1]和m[,2]是随时间t变化的,因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重力)F为时间t的变量。即在式(1)基础上得出:
(2)
若这两个国家的交易是在一个共同参与的正规市场上完成的,那么他们就必须接受市场上的正规管理。所谓正规管理,是指市场管理者有权力对交易品的质量实施规定,即可以通过颁布法规、标准和规定合格检验程序,使交易品质量规范化。[5] 这些规定,可以统称为统一标准s(standard)。这些统一标准一旦取得法定形式并得以实施之后,它们就将成为市场的一般法规,给所有交易当事人提出同等的规范和限定。对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来说,就是给它们各自的贸易流量添加一个等量的约束条件s。可以设想,s同样为时间t的函数。于是得出:
(3)
对照式(2),式(3)可以称作是有约束的交易。
三 讨论与结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
(一)促进贸易规模扩大和稳定:相对静态均衡分析
对式(2)求关于时间t的导数,得出:
若令那么得出:
(4)
式(4)为双边贸易关系中,没有一般标准约束条件时,贸易流达到相对静态均衡的条件。
类似地,对式(3)求关于时间t的导数,得出:
这里,是m[,1](s)的影子价格;是m[,2](s)的影子价格。
和分别为m[,1](s)和m[,2](s)的影子价格,即贸易双方对市场给定的约束条件s分别付出的内部报酬,也可以看作是双方分别给市场统一标准付出的租金。因为统一标准对双方都有实际的约束力,因而其影子价格均不为0。另外,从贸易流动的角度来看,作为付给市场的租金,这些影子价格将内在地增大交易成本,给贸易流增加阻力,是贸易速率的阻力,对于贸易流来说,它们的符号为“-”。由此可以得出:
(5)
式(5)为存在统一标准约束条件时, 两个国家的贸易关系达到相对静态均衡的条件。
将式(5)与式(4)对照,显然有:m[,1](s)+m[,2](s)>m[,1]+m[,2]
这意味着,在双边贸易中,要达到相对静态均衡,有约束的贸易的总流量要大于无约束的情况。即有了市场统一标准这个约束之后,要达到同样的相对静态均衡状态,双边贸易的总贸易流量必须有更大的规模。由此可以认为,作为一般的约束条件,市场统一标准是促进贸易规模扩大的,也是增进大规模贸易趋向稳定发展的。因为相对静态均衡是系统稳定增长的状态之一。
(二)增进流速对市场管理的依赖:弹性分析
由式(3)得出增长方程:
(6)
式中,η[,m][,1](s)是m[,1]对s的弹性,;η[,m][,2](s)是m[,2]对s的弹性,。
这里的弹性,就是约束条件影子价格的边际变化率,也就是交易流量增长率所带来的租金率的增长率。如同一般成本函数一样,它是因子的单调增函数。而且,在双边贸易中,可以假定,双方各自的这种租金函数是类似的。由此可以认为,流量增大,其对于统一标准的弹性更大;而且,在两个流量的比较中,哪一个增长率大,哪一个的弹性会随之更大。
式(6)右端的第一项,即第一个中括号中的内容, 为考虑内部报酬的增长结构中,m[,1](s)的增长对内部关系的实际贡献;第二个中括号中的,为m[,2](s)的相应贡献。显然,如果有:
这意味着,在双边贸易的增长结构中,贸易流的增长率越大,它对市场统一标准约束增长的弹性越大,即其中的哪一方的流量增长率越高,哪一方对市场内部租金增长率的作用越大,而其综合起来的对双方贸易关系增长率的贡献也就越大。相应地,也可以认为,这一方对这种约束增长率的依赖性也会越强。这是因为,作为市场管理的措施,统一标准实际上为交易量提供着服务,服务率的增长率便是弹性。弹性越大,就意味着在交易增长中得到这种服务率的增长越大,从中受益越多。一般地,在其余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受益者对由此所产生的依赖性也会越强。[6]
(三)国内反应:外部性的转化
设国内农业实物生产函数为:y=AF(x)
式中,y是产出量;A是部门平均技术,常量;F(.)是实物生产函数;x 是因子数量,变量。
由此,得出生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函数:maxπ(x)=P[,y]AF(x)-P[,x]x
式中,P[,y]是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P[,x]是投入物的国内市场价格。
对于国内的影响,假设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同国际上的情况一样,也是从市场结构上直接介入的。这样,国际市场上的统一标准s给国内价格体系增添了改变系数,导致国内生产者的行为函数变为:
max π(x)=e[,y](s)P[,y]AF(x)-e[,x](s)P[,x]x(7)
这里,e[,y](.)是农产品价格的改变系数;e[,x](.)是农业生产投入因子价格的改变系数。
在短期的情况下,式(7)的一阶条件为:
(8)
容易理解,这里的E(s)是国内农业经营对国际统一技术标准的综合反应。它反映了s出现以后,国内市场价格结构变化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化的综合结果。作为市场边际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微观水平上,E(s)直接改变生产的边际效率,引起生产结构的调整。P'为国内市场的自有比价。
由此可以把式(8)表示为:
,从而解得:x[*]=f(E(s)P')
这里,x[*]是最佳投入。[7] 并得出:AF(x[*])=Ⅱ(E(s)P')+E(s)P'Ax[*]
式中,Ⅱ(.)是准化利润函数,
其中,根据Hotelling定理,有:
设出口产品为国内农业产出的比例函数,即:
m(s,t)=g(s,t)A(t)F(x[*],t)=g(s,t)[ⅡE(s)P',t)+E(s,t)P'(t)A(t)x[*](t)](9)
式中,g(.)是农产品出口量m占国内农产品总产出量的比例系数。可以得出:
(10)
式中,η[,g](s)是g对s的弹性,;η[,E](s)是E对s的弹性,;η[,m](s)-m对s的弹性,。
式(10)所呈现的是国际贸易流与国内供给之间的状态均衡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由于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国际市场统一标准对国内的综合影响方面,因而该式在结构上所表出的,也就是国内供给因素对这种标准的状态反应。式(10)的右端共有5项,第1项为出口占国内总产出的比例的增长;第2项为国内准化利润的增长;第3项为科技进步和生产投入的增长;第4项为市场价格体系变化的增长;第5项为国际约束直接表现为国内市场标准的增长。其中,第1项,出口比例的增长, 可以理解为综合的积极背景因素的增长;其余各项的含义则都是很直观的。
分别为国内准化生产函数中利润与成本的份额参数。
很明显,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式中第1、2、3项的符号为正, 意味着出口比例、国内利润、科技进步和生产投入的增长会有利于贸易流的增长;第4 项的作用,则取决于该项中最后这个因子的符号。这里,在工业经济化的过程中,各种投入物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比,一般都呈现为下降的趋势,即;而国际统一标准,如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约束力一样,对各国国内市场也具有约束力,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似乎可以假定这种约束力是不断增长的,因此有。这样,两者之和的符号不易确定,可能也不易稳定,由此给贸易流的增长带来波动。若其他条件不变,这种波动则要通过这个系数来放大,或者说,由A来缩小。即对于同样的波动来说,部门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放大这种波动的系数值越小,从而给贸易流速带来的实际影响越小。由此,也可以认为,国际统一标准给各国国内市场所造成的波动性影响,要视各国的科技水平而定。科技水平高的国家波动小,科技水平低的波动大。式(10)右端的最后一项,即第5项, 反映了国际统一约束通过国内市场直接影响贸易流增长率的情况。这主要取决于出口比例反应增长和国内生产与市场综合反应增长(以国内市场市面价格的形式)抵消国际市场上影子价格增长的结果。这里的3个弹性之和反应了这样的抵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供给函数中的成本份额参数越大、科技水平越低,抵消能力越大。这似乎正与这样的事实相吻合,即,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润越低、技术进步越落后的国家,越有抵制能力,使得国际市场上的有关规定很难在其国内市场上直接表现出来。
(四)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从保持和增强贸易流的角度来看,关于国际统一标准对各国经济的一般影响,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三个主要结论:
1.促进原有贸易积极背景的发展;
2.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利润的增长;
3.不利于部门总体科技水平落后国家的国内市场秩序的发展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