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 “中国首善”传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传奇论文,陈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调与低调
2009年3月,陈光标以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的身份出席了“两会”。他向会议提交提案,呼吁向富人征收遗产税,至少应为60%。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放言:“我捐得越多,得到的越多。我回报社会,现在也看到了社会对我的无形回报。我认为富人更应该回报社会,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2010年3月的“两会”期间,他提出中国企业家应重读马克思《资本论》及代表委员应公布自己的成绩单、“富二代”要“富品德”等建议,引发媒体热议。会场外,“耗资20万元在《人民日报》陈列慈善成绩单”的新闻让陈光标备受瞩目。很多人认为,陈光标这是在高调“炫善”。
陈光标说,慈善事业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作为全国道德模范,有责任告诉大家这一年自己都做了什么,那些公布出来的慈善活动经得起查验。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件事呼吁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都来亮亮自己的成绩单,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不仅是对人民的汇报,更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
有人说陈光标似乎做慈善“上了瘾”,确实如此。2003年,黄埔公司成立后,短短4年时间就先后捐资1.96亿元,捐物价值6700多万元。截至2010年9月,他已累计捐出善款13.57亿元,直接受助人口达70余万……“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捐款1300多次。”对于自己捐出的每一笔钱,陈光标都会详细记录在案,细心地保留相关票据、凭证。“我高调的结果,是带动了一批有爱心的企业家和人士作更多的、拿出真金白银的‘秀’。”他表示,自己首先是个慈善家,然后才是个企业家,即便外界存在那么多质疑的声音,他还是会把这种“慈善秀”继续坚持下去。“老百姓受益了,即便被说成作秀、炒作,也值得。”
面对非议,陈光标直言反击:做慈善事业就是要高调。“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从来不在乎人家说我什么,我认为我做得对,我就要做。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他说:“我这个人从来不怕枪打出头鸟,枪打出头鸟是因为那个鸟飞得太低才会被打到。如果我这个鸟像光的速度冲飞到高空,那枪能打得到吗?枪是打不到的。”
“其实,在背后默默捐钱的,大有人在。但是,我做慈善非常高调——我希望人知道,做得好了希望大家鼓掌,目的就是带动大家来关爱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行善时总喜欢低调一些,不喜欢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但是,陈光标不仅在持续不断地做慈善之事,而且常常以高调的姿态表现出行善的热情与积极。作为一种公共活动,慈善也需要组织和宣传,也需要在舆论中成为主流。如果在慈善领域中缺少带头者,则慈善事业无疑将面对更加尴尬的局面。因此,在慈善意识还有待提高的今天,需要有陈光标这样的人来引发、引导社会舆论。“当前中国慈善的事业需要鼓励,需要掌声,需要微笑。对所有捐款的人,我们都应该给予褒奖,你的掌声也就等于你做慈善了。”
在陈光标眼里,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阵地战”,慈善是长征,而且永远没有终点。“但慈善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捐赠者快乐,受捐赠者也快乐,在慈善长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他说,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独死在存折单上的“守财奴”光荣、伟大。
光环与困惑
当陈光标将慈善当成终身事业而全身心付出时,慈善也给他带来了无数社会职务、荣誉或褒奖。陈光标毫不掩饰自己对荣誉的在意:“我做了好事你不让我说不行,我做了好事你不给我荣誉也不行。有人要是忘了,我会直接去找他要。我做了好事,为什么你不给我荣誉呢?”他喜欢荣誉,大方邀赏。他说,荣誉会促使自己去做更多的好事。为此,陈光标本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总是浑身上下挂着数十枚奖章,彰显自己的荣光。
做慈善免不了纷纷扰扰的烦恼,陈光标也不例外,不过他的烦恼是嫌自己赚的钱少,帮不了更多的人。“有困难的人很多,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找他主动要求捐助的人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天都能收到数百封求助信。陈光标坦言自己曾受过骗,如今也学“聪明”了,会对求助者进行“甄别”,“我有个班子,四五个人专门筛选来信。”他说,自己捐赠的对象主要定位是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4个方面。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更是什么都有,一会儿说我贩毒,一会儿说我走私军火。”陈光标表示,他做慈善捐出去的钱物都是干净的,都是通过守法经营所得,所以敢于高调做慈善,不怕被人说是在搞“慈善秀”,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天地,不怕监督不怕查。他强调,“我们每赚的一分钱里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我们应当与政府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分享财富。”
身为“中国首善”,陈光标的光环很多,争议也不少,他承认自己也有压力:“只要我一出门,就能感觉到来自东西南北的4个探头都在对着我。有时我也很累很烦,但我马上就会想起那些我帮助过的大学生,想起他们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的喜悦之情,想起全国各地人们送来的红旗与感谢信,就会觉得很感动。我之所以高调‘作秀’,是因为我想带动更多的富人不要做‘守财奴’,我觉得如果全国人民都来高调作这个‘秀’,那我们的国家会更美好。”
裸捐与财富
儿子6岁那年,看完春节晚会上“小沈阳”的表演后,用剧本里的话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儿子转过来头就一本正经地指着陈光标说,“换到我爸,或许是人还没死,钱就被他捐完了。”笑得全家人前俯后仰。
2010年9月底,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在北京举办一场慈善晚宴。行前,盖茨和巴菲特向中国的50位企业家发出了邀请信,陈光标是其中一位。9月5日凌晨一点多,陈光标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起身到书房把自己酝酿已久的一个想法写在一封信里。在信中,他承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这封信是陈光标对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邀请他参加慈善晚宴的一个正式回应,“这是我给你们两位先生中国之行的见面礼。”
曾有“好事者”粗略估算了一下陈光标的“见面礼”——固定资产和现金合计约50多亿人民币。陈光标坦言:“我虽然没有比尔·盖茨先生那么富有,但我觉得我的精神境界并不比他差。”
陈光标说,最终让自己下定决心“裸捐”的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现在学习上进、各方面发展都不错,他认为孩子只要继承“靠双手吃饭”的精神,未来在人生路上肯定没问题。“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你就是给子女留100个亿,他要是不争气,也会很快糟蹋完。父辈的创业精神、勤劳品质、慈善胸怀,才可以保证后代基业常青。我也不是没给孩子留下点什么,我给他们的是精神财富,是榜样的力量,是‘吃亏是福’的理念,而这种东西是无价的。”说起儿子,陈光标的脸上满是作父亲的骄傲和幸福,“人有压力才有动力,我相信他们也能像我一样从零起步。”
丧失了善良、脱离了社会,孤富独富无疑就走入了死胡同,无疑很难善终,更不用说把富贵传递给后人。据陈光标观察,60%以上的“富二代”是败家子。“把财富移交给他们,很有可能被某些‘阔少’们给挥霍掉。这对国家、企业、家庭乃至‘富二代’本人,绝不是福音。”陈光标早早就醒悟了,于是把善良教给了孩子,让孩子能够把富贵和整个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变得长盛不衰。“我今天的成功就是从压力中走出来的,所以我要制造点债务让我儿子去还。”
谈起宣布“裸捐”,陈光标表示,他曾决定身后捐出全部财产的95%,留一点给亲人,但后来想想留着5%干什么呢,干脆一起捐了算了。捐出全部遗产后,子女会不会有意见?亲朋又会怎么想?陈光标表示,他的妻子从没因为捐赠的事与他吵过一次架、拌过一次嘴,孩子只要继承“靠双手吃饭”的精神,未来人生路上肯定没问题,家里的老人也觉得这样做有意义。“父母给我留下的是吃苦吃亏的精神,这种精神财富帮助了我的一生。”
陈光标表示,这个捐赠会是个持续的过程。从现在开始,他会每年至少捐出公司利润的50%。陈光标认为,自身的财富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理应回报于社会。“当下的中国,不缺企业家甚至是优秀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不缺财富以及创造财富的能力。但中国企业家最需要重振的是责任与信仰。一些企业家的道德与良知、精神与灵魂都在不断地下滑、缺失。”
陈光标“裸捐”的消息一传开,在短短的10天内就有近百名企业家响应。陈光标说:“财富如水,应该学会分享。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正是这样的理念支持着他一路走来,并将坚持走下去。
慷慨与“抠门”
陈光标对慈善事业的大方慷慨,众所周知。却没人知道,他的亲弟弟陈景标只是一名月工资1500元的保安,妹妹陈春华则在一家餐馆里当服务员。“父母给我留下的是吃苦吃亏的精神,这种精神财富帮助了我的一生。”陈光标说,对于家人亲戚,他也秉承这样的理念。
陈光标生活很简单。“我从没去过KTV或桑拿等娱乐场所,平时既不抽烟也不喝酒。你看我穿的衣服都是从夫子庙大市场花几十元买布自己做的,穿的鞋也是几十元一双。”他随手放在桌上的手机也用了多年,“现在这个手机也就值1000多块钱吧。我身上没有什么贵的东西”。他的手机彩铃设置就是雄壮的国歌声。
听他的员工说,他一般都是在员工食堂用餐,如果太忙,就叫厨师将员工餐热一下,或下碗面条将就一顿。许多人想不通:你陈光标对自己很“抠”,却把大把大把的钱撒出去?陈光标这样回答:“我也重利,并且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我行善的基础。但我一直都在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可以拍着胸脯对孙子说,‘你爷爷这辈子只做好事,没做过一件坏事’。”他毫不讳言与“利”相比,自己更看重“名”:“我更喜欢荣誉。我希望中国的历史与人民能记住我这个人,就像记住雷锋一样。”
不仅从事的事业是环保产业,在生活中陈光标也是一个时时处处践行环保理念的模范。作为一个身家几十亿元的企业主,这些年来只要没有重要客人,陈光标去机场都是坐出租车。因为陈光标知道,如果由自己人开车送客人去机场,那么回来一定是空车。这不但浪费了能源,还排出了尾气。而出租车就不一样,回来的时候会带一个人,这样能源的利用率高。这些年住宾馆他也是一条毛巾用到底,减少因为频繁更换毛巾带来的水资源浪费,而餐巾纸更是能不用就不用。
一个人与一群人
陈光标说,我今天做慈善,希望明天全世界就知道!2005年之前的他,默默行善。一次回老家,父亲把他叫到屋里,父子之间有了难得的一次谈话。“你捐赠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别人!”“目的是什么?”“希望更多的人好起来。”“你一个人能改变全局吗?”“不能,但总会帮到一些人。”“与其你一个人默默地行善,何不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父亲最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讲:“光标,你赚钱了,就要像小时候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样,做一个榜样人物,赚了钱以后要帮助更多的人。”
这时,陈光标悟到: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所做的事情再多,也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颗小水滴——应该将自己做的事情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企业家一起来行善。只有这样,借助更多企业家的力量,才能解决更多社会问题。
此后,陈光标的慈善开始变得“高调”。每次慈善举动都要邀请媒体、政府官员参加,陈光标频频在镁光灯下曝光。每当有捐建项目建成后剪彩,他必亲自出席,带上媒体,要求媒体将全程记录下来,尽早播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陈光标又做好事了。
在高调慈善中,陈光标从点滴中发现了自己的“号召力”。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成都街上他被一个中年妇女认出,那位中年妇女对他说:“标哥,看您给灾区做那么多事情,我们本来准备只捐款1万元,后来全家商量了一下,捐了20万元。”事实上,汶川大地震后,至少有上百位企业家发出过颇为雷同的感慨:“标哥啊,你在前面冲锋,我们不捐也不行啊。”汶川大地震后,陈光标多了一个外号——“标哥”。
陈光标说,他现在每天都在研究,怎么样才能让富人自愿自觉地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回报社会。如何改变富人对人生和财富观、价值观的认识,让他们自觉地捐,这是最重要的。他强调:“我认为慈善是没有门槛的。比如,我今天捐了10个多亿,其实这和老百姓捐10块钱是一样的。捐献的理念最重要,那是人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