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从化市第七中学 510900
摘 要:本文在对“优效教学”的概念进行简单明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优效教学的经验,主要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效导入、利用导学案落实教学目标、构建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优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总结以便于指导以后的教学,并以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学目标 优效导入 落实目标 优效评价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化学课堂优效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使教学全面体现三维目标需要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按照三维目标构建教学目标设计是全面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三维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者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与载体,离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无米之炊”; 过程与方法是中介,没有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为外在于人的“身外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动力机制,离开了情感态度,学生就变成了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因此,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二、优效导入是优效教学的第一步
1.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中讲《燃烧和灭火》时,我先演示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验:把试管倒扣使空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学生发现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与自己原先设想截然不同, 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马上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在思维上进入了一种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从而为燃烧条件的学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巧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使得学生将看到的动画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自然、和谐。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从课外引入堂课,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密切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的材料或事实激发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联系生活实际,其实质是呼唤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落实化学生活化、社会化。在课堂教学的许多知识都可以以生产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入,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社会关注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较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利用导学案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优效
1.抓好预习关,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作一个容器任你灌装,懂与不懂,先装进去再说。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突破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导学案中的第一环节是自主学习,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我要学习什么、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新知并理解新知。
2.对重点难点内容,突出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预习和探究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问题顺势加以指导,从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疑难点,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学生主动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获取知识。
四、构建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1.目标检测。
课堂的目标检测至关重要,学生能认真独立地完成题目,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因此检测的习题除了科学性、正确性,一定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尽可能从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新颖性、开放性、综合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通过目标检测习题的训练,都能各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要求从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角度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突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有如下的特点:由注重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评价,由主体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由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转向重视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自身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化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4]方杰 《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初中化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孙建民 孔凡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吴凤英 《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化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黄灼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学生论文; 化学论文; 评价论文; 目标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