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21世纪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所面临论文,对策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0)06-0031-06

在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动荡不安,矛盾复杂多变。来自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改革中认识上的分歧,实践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无不构成一种严竣的挑战。如何正视这种挑战,迎接挑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紧迫任务。这是关系到民族的生存、社会制度稳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文想就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当然,来自世界性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的对策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谈几个主要方面。

一、时代的挑战

1.全球化——经济上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处于大变动时代。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正在形成,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国家经济不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它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尖锐课题,是很值得思考的。

经济全球化自90年代以来发展尤为迅速。从国际贸易来看,1947全球贸易量为450亿美元,1997年全球贸易量为61000亿美元,服务贸易12300亿美元,50年增长160多倍。[1]特别是WTO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多边贸易体系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从跨国公司的发展速度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近4万个跨国公司利用它们的子公司控制着全球50%以上的国际贸易、60%以上的技术贸易、90%以上的国际投资。[2]跨国公司表现出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另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一个全球信息网络正在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用地球村描述这种变化十分恰当。

市场经济体制客观地要求社会资源在整个地球范围内配置、优化组合,因此,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这就给每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外,自我发展是极不现实的。历史上出现的八国联军用洋枪洋炮大举入侵中国时,清军落后的大刀、长矛是多么的不堪一击,留下了自我封闭惨痛的教训。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中国来讲,唯一的选择是积极地参与。为了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明确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不平等性、负效应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中,每个国家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地位、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常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缺少资金,处于被动的地位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与技术是稀缺资源,资本与技术流入会给一个国家带来繁荣。但现实中却不完全是这样,往往会出现金融动荡、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资本的流入、技术的转移和本地的劳动力,还取决于其它因素。”[3]可以认为,这些因素主要应指该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如发生在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资本市场膨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市场上所占比重较小,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稍一动用投资,就会引起发展中国家较大的波动。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不健全、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必然弱,就会引发金融危机、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是由某些因素的作用,如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不可兑换性等。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如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的话,受国际上金融动荡冲击也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性和负效应。这一问题构成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因为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又欠完善。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一个市场化问题。市场经济要超出国家界限,那么,市场经济就会作用于每个国家,亦即发生一国市场经济与他国市场经济关系,国与国之间就会出现利益的得失及矛盾冲突,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2.两种制度并存——政治上的挑战

当今世界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讲二者是对立的。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建立起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而目前资本主义还没有被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所以,充分认识资本主义,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无疑是关乎社会主义存亡的严肃问题。

列宁曾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4]可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战前生产效率高一倍之多,而且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但不能就此否定列宁的观点。列宁讲的是相对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阶段而言,现在的强盛不等于永久不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下它了,要变革生产方式。马克思曾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具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的同时,又有适应的一面,不然就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却处于低谷。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帝国主义曾武装干涉。直到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经济危机,无力对苏联干涉后,苏联才得以稳定发展。从冷战时期以至冷战结束,两种社会制度间有矛盾、有斗争,同时也有相互利用与合作。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东欧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向人们昭示原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成熟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新认识及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我们认为反思中有三点重要启示:第一,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唯一性。就象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那样,有从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一样,社会主义建设也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第二,资本主义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是维系社会制度稳定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始终处于不断解决自身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与生产的社会性的矛盾过程。股份公司的出现,在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企业的资本也由个人资本变为分散的股东、法人所占有。随之出现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的有效干预,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社会制度自然也就稳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不断的自我否定过程,而走向社会主义的人口。第三,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的潜在危机。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主要看该种社会制度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能否体现出比资本主义优越,并能否战胜资本主义,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能否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曾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6]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僵化的、单一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仅没有比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高,反而纷纷跌入了低谷。如此看来,社会主义中国所面临的压力是多么的大。

展望21世纪,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两种制度较量中,社会主义面临严峻的政治上的挑战,这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社会主义如何走出低谷,走向繁荣,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重要模式选择。中国在这一历史舞台上将扮演重要角色。

二、对策选择

1.与世界接轨

从来自世界性的挑战中我们感到,这种挑战实质是社会主义生存空间的政治问题。因为,苏联、东欧的剧变已经成为历史的教训。同时,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会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在两种制度的较量中,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和以此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现阶段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根源在于传统的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为此,我们只有选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有效地应付来自经济、政治方面的挑战。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解决与世界经济上的相融性,也就是接轨问题,这是全球化的要求。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种选择有一定难度,理论上、实践上都需要不断的探索。下面对这种选择的特殊性做一下理论上的剖析,并力求解决国内外认识上的种种问题。

当然,我们已经或正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但应看到在选择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选择到位。一是选择目标上的差异。在外国人看来,中国才开始选择市场经济,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向着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方向的选择;二是选择的艰难。现在,仍然存在姓“社”姓“资”的模糊认识。每当重大选择出台前都要几经周折,往往坐失良机。目前,仍存在西方各种思想对改革的干扰,以及国内认识上的分歧。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这种观点是荒谬的。苏联、东欧剧变是事实,但中国搞市场经济则不能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失败。国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公有制是不能建立市场经济的。因此,只有认清西方某些人的某种政治企图,解决国内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才能大胆地把中国经济纳入世界中来,与国际接轨,从而发展状大自己,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排除干扰、统一思想,首先要从解决属性入手。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它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属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明确了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是无关的。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次是公有制问题。市场经济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可以采用,是无社会属性的。但不否认不同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是有差异的。美国被称为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日本被称为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德国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可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的难点的确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进而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问题。这是可以实现的。因为,第一,公有制可以与市场经济结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是多样化,可以实行股份制。股份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可以搞股份制,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第二,公有制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关于这一点将在下面的问题中具体阐述。总之,社会主义不仅可以而且能够搞市场经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方某些人的观点的实质是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中国搞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认为中国搞市场经济就得私有化,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这里需要指出两点:一是苏联解体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二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搞股份制是公有经济采取了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实现形式,谈不上社会主义的失败。所以,西方某些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至于国内的观点属于认识上的偏差问题。

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经济上与世界接轨的主要问题。接轨后与资本主义竞争,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如何超前的问题。如果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将永远是被动的。从长远的观点看,接轨后我们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有追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决定了我们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宏观调控或者说行政干预是搞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面,用它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简单地说靠二条:一是市场经济;二是政府导向。后者是我们的优势。所以,社会主义中国只要选定了正确的发展模式,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

2.与世界不同

经过艰难的探索,中国找到了一条应该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应当看到,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与早已建立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达国家竞争,必然处于劣势地位。如何缩小这一差距,应该成为经济工作的着眼点。这就涉及到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我们不能选择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过时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应选择适应全球化新形势的市场经济体制。

如前所述,与世界接轨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我们的优势,但在微观上差距是相当大的。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应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要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一重要问题,实现公有制亦即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这一结合,就会有别于资本主义国家。这就是与世界不同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状大了,国力便会增强。这是完成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问题。

(1)国有企业的界定

把国有企业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首先要对国有企业有一个初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定义是有差异的。欧共体把国有企业定义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所有企业。其他国家对国有企业也有相应的定义。综合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不同界定,可总结出一些基本特征:国家所有的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51%以上,在控股公司中,国家掌握控制权。此外,国外对国有企业的类型依不同标准进行了划分。如按法律地位的不同把国有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类为政府直接管理的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如日本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的造币业、邮电业、国有林区业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的自来水、工业用水、汽车运输、地方铁路、供电和煤气等。[7]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国外的定义有区别也有联系,这里不想展开讲。需要说明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的目的不完全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提供基础设施,起保障作用。中国的国有企业除同样具有类似国外按法律地位不同划分的第一类国有企业可称之为基础性产业、公共部门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其他行业部门的国有企业。中国在国企改革中应区别对待两类不同的国有企业。在全部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来的同时,对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设施的国有企业不能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应重点考虑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切不可因这些企业亏损而当作包袱;对于其他行业部门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应以赢利为目标列为改革的重点,使它们参与市场竞争。

(2)差距与现状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仅从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的落后程度。如: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8]

近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化改革试点。到1996年底,我国股份制试点企业约3.6万家。[9]改造后的国有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摸索了经验,但真正可称为股份制的企业只有9000多家,其中在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到1997年底有745家。[10]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如,上级委派董事长、总经理;上级主管部门使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等等。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是一种很不完善的股份制企业,也没有走出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国有企业的亏损额由1978年的34.3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790亿元。[1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

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是没有找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必须在二者的结合上作文章,以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选择上有新的突破。“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12]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要求股东人数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不允许一人股份有限公司,决定了单一的公有制,即只有国家股的公司,虽然也具有法人地位,但不能构成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国家独资公司。如前所述,按照十五大报告指出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原则和“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12]的要求,国有企业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只能是混合所有制,即对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意味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股分制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中国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的。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要也不允许把公有制全部变私有再实行股份制,而应把国有企业变成由若干所有者以及由他们拥有的股份重新组成的新的企业。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私有化。第一,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第二,法人特别是国家控股的企业法人持股、相互持股,同样也保证了公有制。在对资产评估基础上确定国家股,由各级人代会指定专门委员会作国家股代表,在此基础上再吸收其他股,如:法人股、自然人股(指个人、社会公众)、外资股,形成股权多元化。为保证国家股的主导地位,可规定国家股占51%以上,如股权分散,小于此比例也可以。如果有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就更有利于保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要提倡这种形式的持股,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它有利于企业间相互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稳定经营。

公司的治理结构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的特点。要按法律规定组建董事会,并吸收企业外人员参加。强调国家股的主导地位。董事会不能象日本那样,流于形式。强调董事会要有相应的决策权,这是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显著特征。由董事会任命总经理,切不可由行政部门委派。借鉴美国的作法,经理可以是股东,也可不是股东。对经理采取约束、激励机制,给予经理相应的经营管理权。同时,逐步培育经理市场,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化的企业以竞争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必然给企业带来活力。

可以认为,按以上措施对国有企业改制后,会明显地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主要是企业股份中有国家大股。同时,还有国家控股的企业间相互持股,这就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中国家股占主导地位,这既是社会主义股份制的特征,又是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优势,如它可以使国家从宏观上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协调各种关系,便于在此基础上组建跨国企业集团与国际竞争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做到的。

三、结语

我们深信挑战与机遇并存。为迎接挑战,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并实现其与公有制的结合,这是一种大胆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股分制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实现了这种变革,一方面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和企业缺乏活力的弊端,重塑了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否定了西方某些人对中国搞市场经济的种种偏见并消除了国内改革的认识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大环境挑战面前,积极迎接挑战,使我们做到了经济上与世界接轨,并建立独具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

收稿日期:1999-12-03

标签:;  ;  ;  ;  ;  ;  ;  ;  ;  ;  ;  ;  ;  ;  

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