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托比全托好 多接比少接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托论文,少接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托的利弊
从孩子的教育来看,把孩子送入幼儿园,让孩子与更多的小朋友接触,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在这个集体环境里,孩子可以找到许多小朋友。
然而,如果把孩子送入全托幼儿园,让孩子长时间地与母亲分离,就走向了极端——这对孩子来说,肯定是弊大于利。因为,人类不同于其他的哺乳动物的特点之一,就是母亲的抚育期长。孩子过早地与母亲长时间分离,会导致精神发育不良。
最极端的情况是孤儿院中的孩子们,所有的调查数据都证实,这些孩子的情感发育有障碍。
因此,从孩子的教育来看,日托比全托好;如果条件迫使父母不得不全托孩子,那么就是多接比少接好。
需要>能力>知识
把孩子送入全托幼儿园,似乎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迅速提高。从更长的教育过程来看,还可以发现:小时候全托的孩子,长大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这些“优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孩子“不依赖”父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也相应减少;长大以后“没脾气”,不轻易动感情,很容易合群。但是,从完整的教育来看,这些“优点”并不一定是“优点”——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提高孩子的“需要”层次,其次是提高孩子的能力,最后是使孩子增长知识。
“需要”层次,大致可以分六层: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探秘需要、超越自我的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全托孩子的“优点”使他们最多达到第四层(尊重需要)。
为什么全托的孩子不易产生探秘需要和超越自我的需要?因为在规整有序而且相对和谐的集体生活之中,共同性较大,差异性较小,因此似乎不存在什么“秘密”值得探索(“秘密”,一定是与已知的东西很不相同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动力促成“超越”(“超越”,一定源于对于现存状态的不满足感)。
母亲的关怀是情感的摇篮
有教养且重教育的母亲并不是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是有其独特的爱心和培养方式,不用人为的标准来“卡”孩子(这与全托幼儿园大不相同),而且决不是急于求成(这与一些缺少教养的赶时髦母亲大不相同)。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精神发育轨迹。由于独特,孩子与母亲的情感交流也就是不可替换的。这不但使得母亲成为孩子的“情感摇篮”和“文化摇篮”,而且使得“这一个”孩子不同于“那一个”孩子。有个性,也就有了与其他人的差异性,因此较易激发出对外界的“探秘需要”,并且在日后更有可能成长为出类拔萃之辈。
应该指出,提高了孩子的需要层次,只能说是给孩子奠定了成才的基础,孩子能否成才还需要一系列的其他条件,例如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增多(不只是“量”的增多,还要有“质”的增多,即不偏科),适度的逆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