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职工医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6)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持续开放与间歇开放对自行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136 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进行间歇开放导尿,对照组68例持续开放尿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第一次排尿的时间和自行排尿的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尿道刺激征、尿潴留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后间歇导尿有利于自主排尿意识的建立,减少尿路感染并发症,有利于产后恢复。
【关键词】剖宫产术;留置导尿;间歇开放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310-02
留置尿管是剖宫产术后常规操作,有效缓解产妇术后排尿困难等不适[1]。留置尿管期间尿管持续开放则膀胱长时间处于空虚、放松状态,因而改变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产妇出现排尿困难[2]。为减少产妇痛苦,本文对剖宫产术留置尿管的持续开放与间歇开放进行临床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136 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留置导尿的产妇,年龄为20~42 岁,孕周37~41周,术前均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两组均给予16号双腔乳胶气囊导尿管,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为24h,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观察组:术前常规对尿道口进行碘伏消毒,留置尿管后连接尿袋。术中开放尿管,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6h对尿管进行夹闭,直至产妇有尿意或4h开放一次尿管,每日常规会阴擦洗2次,24h后拔除尿管。
(2)对照组:尿管建立方法同试验组,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持续开放尿管,24h后拔除尿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尿管拔除后第一次排尿的时间以及自行排尿、诱导排尿、导尿、尿道刺激症、尿潴留患者所占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进行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管拔除后第一次排尿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第一次排尿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9,P<0.01)。见表1。
2.2 两组产妇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情况比较
观察组自行排尿成功率为95.59%,对照组自行排尿成功率为76.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92,P<0.05)。诱导排尿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 =5.89,P<0.05)。尿道刺激症状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 =5.89,P<0.05)。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导尿是临床常规护理方法,有利于产妇排尿反射的建立。尿液在生理状态下是不断生成的,通过膀胱进行储存[3]。剖宫产术后麻醉消失后,产妇的排尿反射及膀胱功能逐渐恢复。通过夹闭尿管促使膀胱充盈从而产生排尿反射对于患者的膀胱功能是一种锻炼,可提高产妇的自然排尿率[4]。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拨除尿管后顺利排尿比例为95.59%,高于持续开放尿管的对照组。
若持续开放尿管,会导致膀胱括约肌的松弛,延缓了自主排尿意识的建立。容易造成患者的排尿困难[5]。对照组产妇中6 例患者诱导失败再次导尿,比例高于观察组。持续开放尿管,可导致膀胱中尿液量长期处于较低的容积,导致粘膜细菌的滋生,从而可导致尿道并发症的出现,本文研究中,对照组产妇尿路刺激症比例为14.70%,显著高于观察组。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术后间歇导尿有利于自主排尿意识的建立,减少尿路感染并发症,有利于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韦汶伽.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35):75-76.
[2]周碧,林志梅,黄宇松.剖宫产术后早期留置尿管拔除时间对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8):1221-1223.
[3]杨凤翔,王桂荣,陈蕾.膀胱容量压力测定联合间歇导尿对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35(18):2226-2227.
[4]魏蕾.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间歇开放与持续开放对拔除导尿管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19(28):224-224.
[5]宋树坤,孙悦芬,董景珍.不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剖宫产留置导尿患者拔管后排尿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4,9(2):75-78.
论文作者:李红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术后论文; 产妇论文; 尿管论文; 膀胱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