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论文_刘俊灵

刘俊灵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 276500

【摘 要】目的 分析对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措施,以供参考。方法 我院自2012 年1 月起对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强化护理干预,以2012 年1 月~12 月52 例急性胸痛患者为B 组,以前一年同期收治的47 例急性胸痛患者为A 组。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护患满意率的差异性。结果 对比两组预后情况发现,B 组死亡率明显低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护患满意率发现,B 组明显高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处理中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识别高危胸痛,稳定患者情绪,有助于改善预后,增进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诊室;急性胸痛;护理措施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特征,部分胸痛症状发生后可导致猝死,而部分胸痛症状对健康无大碍,胸痛病因不同,预后情况也不同。在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中应注意观察,正确识别高危胸痛,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1]。我院自2012 年1 月起对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强化护理干预,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我院急诊科近两年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均有胸痛症状。我院自2012 年1 月起对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强化护理干预,以2012 年1 月~12 月52 例急性胸痛患者为B 组,以前一年同期收治的47 例急性胸痛患者为A 组。

A 组患者年龄20~76 岁,平均年龄(50.15±9.53)岁;体重48~80kg,平均体重(64.35±7.12)kg;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6 例、稳定性心绞痛8 例、急性心包炎1 例、支气管炎2 例、气胸5 例、胸腔积液3 例、带状疱疹4 例、肋间神经痛2 例、心脏神经官能症6 例;其中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22 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3 例、大专4 例、高中17 例、初中16 例、小学5 例、文盲2 例。

B 组患者年龄22~75 岁,平均年龄(51.37±9.26)岁;体重49~82kg,平均体重(64.58±7.25)kg;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 例、稳定性心绞痛7 例、支气管炎4 例、气胸6 例、胸腔积液4 例、带状疱疹2 例、肋间神经痛3 例、心脏神经官能症6 例;其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4 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5 例、大专5 例、高中20 例、初中15 例、小学6例、文盲1 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初诊结果、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 组患者在急诊处理期间接受常规护理。B 组患者在急诊处理期间强化护理干预。

接诊后配合医生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明确胸痛部位、持续时间、疼痛性质和程度。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或镇痛剂疼痛是否缓解。同时监测血压、呼吸频率、心率,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肌钙蛋白等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以助其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对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胸、胸腔积液高危患者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首选静脉留置针,以便及时给予急救药物[2]。同时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组织缺氧、缓解疼痛症状。肺栓塞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给予以溶栓治疗。治疗前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手术、外伤史等溶栓治疗禁忌证。对稳定性心绞痛、支气管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患者遵医嘱给予镇痛治疗[3]。

重视心理护理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治疗和护理操作间隙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以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于哭闹、情绪激动的患者与其家属沟通,在家属的帮助下使其安静地配合治疗[4]。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娴熟、神情镇定,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注意态度和蔼、言语亲切、耐心周到。进行侵入性诊疗操作之前须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充分尊重其知情同意权[5]。

1.3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死亡率比较对比两组预后情况发现,B 组死亡率明显低于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例数(%)]

注:与A 组比较,*p<0.053.讨论引起急性胸痛的病因繁多,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均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胸痛。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严重气胸、胸腔积液、肺栓塞等高危胸痛如处理不当,可引起患者猝死,从而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因此在急诊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识别高危胸痛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病情给予不同的处理。

心理护理应作为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急诊科患者多起病突然,患者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疾病发作,因此常伴有恐惧、紧张、失控感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波动对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加重症状的作用,不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和患者的康复[6]。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处理中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识别高危胸痛,稳定患者情绪,有助于改善预后,增进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项海青.56 例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室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87~188.[2]张涛,王用金,孔令煜,等.急诊胸痛115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413~1414.[3]樊慧,张娟.老年胸痛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护理观察与应对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0~211.[4]冯家成,朱友群.胸痛在基层医院急诊处理初步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24~2325.[5]贺建华,李丛佳,王文化,等.综合医院急诊胸痛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临床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893~896.[6]李华,熊小莲,钱光蕃.胸痛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0,5(24):14.

论文作者:刘俊灵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论文_刘俊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