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看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演变_图书馆论文

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看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演变_图书馆论文

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看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看图论文,职能论文,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信息素质教育是对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就是从图书馆开始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校图书馆就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用户培训的教育活动。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报职能;二是教育职能。情报职能,就是以文献信息为主体,履行科学情报信息交流、传递中开展跟踪、定题、定向情报检索服务的职责;教育职能,就是配合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履行情报服务中开展文献检索、图书馆利用知识和辅导工作的职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以载体为单元的书刊文献资料,因而图书馆的教育也只是围绕学校教学和科研中心工作开展一些文献查阅方法和利用图书馆等知识的用户培训教育活动。这种简单、初始的图书馆教育虽然只是以单一的检索、查阅文献技能知识的传授为目的,但它却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到了21世纪,传统图书馆单一知识传授的智能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逐步注意到对用户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问题,并且围绕着对用户的智能开发,开展了对用户进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从图书馆开始的,而且是伴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不断拓展而逐步深入的。

1 回眸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演进过程

在我国,高校信息素质的教育至今仍未形成严格的规划和统一的准则,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活动大都是各高校各行其是的自发行为,而这一自发行为又是由图书馆自行承担的。早在1981年秋,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首次提出了在高校“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并把它作为大学图书馆的任务之一。至此,全国高校范围内先后展开了以如何查阅文献和怎样利用图书馆为目的的用户培训系列活动。如果以此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滥觞,那么,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教育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出现在上一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其主要特征是以对大学生进行怎样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教育为标志。 当时刚刚恢复高考,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并不十分了解,还不懂得如何利用图书馆和驾驭馆藏书刊文献资料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继续深造。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系列讲座,内容包括:参观图书馆,介绍图书馆规章制度,讲授书刊资料的分类、排序、查找、利用知识以及工具书的使用技能等等,其目的是帮助读者增强图书馆意识,能够从书刊文献载体的外部特征掌握文献的检索与利用。

自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后,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培训和教育日趋活跃起来。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84)教高一字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下达,该文件明确指出,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最好以图书馆作基地来组织教学”,“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设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发展、完善”。可以说,教育部004号文件在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文件下达后,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在用户培训和教育活动中,无论从认识上还是从教育内容上都深化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如,由原来增强读者图书馆意识的提法,上升到增强读者用户的情报意识;由原来帮助读者学会查阅文献方法和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提高到帮助读者用户获取与利用文献资料的技能;由原来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用户培训教育,深入到正规课堂教学式的文献检索知识教育,等等。198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从而使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更加规范化、程序化。这说明以文献检索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用户培训与教育,是我国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

1.2 文献检索教育向信息检索教育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其主要特征:一是文献检索课教学日趋成熟和规范;二是以印刷型检索工具为主体的文献检索课教学逐步向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搜索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检索教学转移。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90年代中上叶,仍然以传统印刷型检索工具介绍为主要教学对象。其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入学新生开办“怎样利用图书馆”知识讲座;二是对中高年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三是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1992年4月,国家教委高教司44号文件印发了《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为文献检索课教学制定了具体的标准,从而使文献检索课教学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无论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在授课内容上,都是有据可依、有文可行。

90年代中下叶,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虽然是以印刷型检索工具为主体,但从教材改革和授课内容中,已出现向信息检索内容转移的端倪。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相继出台了《社会科学文献检索教学大纲》和《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两个《大纲》中都穿插了以计算机操作进行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要求。各高校在实施操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有的在文献检索教材中穿插了计算机检索知识的章节,有的直接单独开设了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或网络信息检索的课程。特别是90年代末,这种情形更为明显。

从上世纪90年代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可以看出,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已经开始逐步向现代信息检索教学过渡。

1.3、信息素质教育的开端

高校文献检索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还不是实质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内涵不仅包括文献信息检索知识,而且包括计算机检索、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知识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端应该出现在本世纪。

1999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充分证明了党和政府部门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21世纪我国全面推进信息素质教育奠定了政策基础。2002年2月2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文规定,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作为国家政府部门以文件的形式把信息素质教育的重任落在图书馆,一是说明了信息素质教育是21世纪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二是表明高校图书馆具有担负信息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本世纪初,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势头非常好,诸如《90分钟数据库检索知识讲座》、《网络信息检索技能培训》、《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日趋频繁,这表明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开始起步。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相比,我国还有一段距离。纵观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状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国家政府部门重视;二是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准则。而我国虽然有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但目前还缺乏必要的实施规划和评价准则,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仍然是一种各行其是的自发行为,缺少统一的实施规范和行为准则,特别是没有跨部门、跨学校的协调实施方案。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全民族教育的整体行为,而不是某一个学校单独进行能够完善的。虽然高校图书馆正在履行自身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但没有全社会整体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还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信息素质教育。因此,21世纪初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时期只能是开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必将会走向规范化。

2 图书馆教育职能拓展的特点

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的网络化、知识的社会化和学习的终身化。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又表现在:学习的终身化、教育的多元化、服务的个性化和知识的大众化。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就是伴随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而逐步深化的。

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教育思想:一种是通识教育;另一种是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的是人的综合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是以培养某一学科范围内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强调的是适应某种职业需要的专才素质教育。有人认为:“从某一侧面来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地位、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1]伴随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相应地发生转变。传统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配合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强调的是“以书为本”,即提供书刊文献资料来履行传授单一知识的智力教育职能。而现代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配合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即以开发人的智能为目标,履行传授学习掌握知识能力的教育职能。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两者在内涵上是不一样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在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抛弃,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概括起来,以开发人的智能为目标,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图书馆教育职能拓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模式的拓展

现代图书馆的教育模式不仅要传授单一的知识,而且还要帮助用户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即“以人为本”,培养人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在“授人以渔”的智能开发教育模式上。其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形式来完成:一是图书馆日常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完成用户对单一知识的需要;二是图书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信息技能的培训、学习方法的讲座等等,完成对用户智能开发和能力培养的教育。也就是说,现代图书馆的教育,由传统单一提供文献资料的服务式教育拓展为培养用户能力的课堂式教育。

2.2 教育目标的拓展

学校常规课堂式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则要靠图书馆来完成。因此,现代图书馆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配合学校课堂教育的需要,辅助学生完成学业,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目标拓展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学生进行获取各种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源的检索、数据库的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等等;二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处理、驾驭各种信息的能力教育,包括对信息的分类、筛选、取舍、利用等等;三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教育,包括对信息的辨别、问题的分析、学科前沿的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等。

2.3 教育层次的拓展

上个世纪末,图书馆的教育仅局限于学生中展开,如文献检索的教育只在学生中开设。到了本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意识日益俱增,一些研究生甚至教师用户纷纷主动要求图书馆主办数据库检索、网络信息利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或讲座。至此,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又拓展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这种教育层次的拓展表现在图书馆的三个阶段:第一,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怎样利用图书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和学会利用图书馆;第二,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文献信息检索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第三,在研究生和教师用户中开展驾驭信息能力的教育,帮助用户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不仅表现在对用户的层次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程度的内容层次上。

3 建立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体制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在信息时代能够驾驭信息的能力,从而为知识创新奠定基础。因此,图书馆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出自于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Paul Zurke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其含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得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国内也有人译成“信息素养”、“咨询素养”、“咨询素质”等。[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质”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入,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虽然目前尚无一种确切的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信息素质是一种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中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利用、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其实质是在学习、工作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技能”。[3]

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和信息道德素质。信息意识,使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和对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信息能力,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处理、吸收、利用信息的潜在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3.2 拟定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规划

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信息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其中之一就是有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整体规划。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种全国性的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图书馆可以在局部范围内拿出自己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计划。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各高校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各自信息素质教育的活动,但缺乏整体性、计划性和规范性,而且一般都是以传授信息技能知识为主来履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的。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许多高校往往忽略或很少涉及信息道德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的任意占有和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不加强信息道德的教育,是不能提高人的全面综合信息素质的。因此,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必须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制定一个全面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计划,如在低年级学生用户中开展信息意识教育,在中高年级学生用户中开展信息能力教育,在具有研究能力的用户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3.3 建立信息素质教育机制

建立一种信息素质教育机制,是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这种机制单靠图书馆一方面是难以实现的,但图书馆应当积极争取。首先,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次,要协同教务处、学工处、网络中心等部门共建立一种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三,图书馆应当成立一个信息素质教育机构,就像成立文献检索教研室一样,有专门或兼职的人来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有了这种运行机制,图书馆才可能全面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计划。

3.4 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

美国大学与研究协会(ACKL)2001年1月曾制定过《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评价的框架,也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供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该标准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文件,它包括了5项标准和22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提出了教学法及标准使用和评估等方面的问题,主要从信息的需求与获取、选择与评估、检索与利用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评估和考核信息素质的能力。[4]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出台信息素质能力的标准,但图书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自行拟定一种切实可行评价和考核信息素质的标准。这种标准的拟定,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考虑:一是从用户对信息源的了解程度,评价和考核用户的信息意识;二是从用户获取信息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和考核用户的检索技能;三是从用户占有信息的法规意识和伦理水准,评价和考核用户的信息道德。具体评价和考核的操作细则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但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信息素质的评价标准。

收稿日期:2005-04-30

标签:;  ;  ;  ;  ;  

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看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演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