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 362500
摘 要:在这个新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是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教育唯有创造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意识、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
关键词:发挥 创新 潜能
培养个性和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价值。那么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充分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开放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来挥洒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一、打开通向自然界的窗口
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在“尝”中求“活”,在“活”字中求“创新”,将习作课堂回归自然状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打开通向自然界的窗口,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了解超级市场、立交桥、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等,使学生由内心到大自然的直接体验中激发探索、创作的欲望;使学生在自身的情感体验中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二、在情感体验中勤于记录、积累素材
学生在接触大自然、走进生活、了解社会的情感体验中,由于思维活跃,常有不合常理的思维火花闪现。教师应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机构,鼓励他们及时记录自身的感知,建立一个材料库,在材料库中进行分类、整理(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写活动等)以便日后查找。对于材料库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日记式的、卡片式的或者记事式的。笔记要做到时时记、事事记、天天记,养成习惯。例如刮风了,是微风拂面,还是狂风大作,通过观察将树木、纸屑等现象一并记下来;下雨了,是细雨蒙蒙还是大雨倾盆,须从空中、屋檐、地面等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并记下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加上自己的见解,写出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何感想,使学生在“思”中“发散”、在“散”中创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把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成为自己的心理积蓄,使表达成为可能,充分解决学生习作中“无米可炊”的困难;使学生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培养学生运用个性化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用现成的教学模式和程式化的套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三、知道遣词造句,培养表达能力
砖瓦、沙石是建筑房屋必备的材料,字、词、句则是作文的基础。一篇好的作文体现在文字表达上一定是用词准确、造句通顺、段落清楚、言之有序,全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只有把作文写得文字通顺,才能准确地反映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加强字、词、句、段、篇的应用能力训练,也就是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基本功的训练,这个训练要在语言表达切合实际上下功夫。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还存在着书面表达的不足。中学阶段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时期,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发展建立在理解语言的基础。这个训练就是阅读训练,阅读就是理解语言、吸收语言从而学习语言。阅读(包括电子的、音像的)既可以从文章中吸取作文需要的语言材料,又能够学习别人是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这不失为一条提高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所以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词汇、积累词汇,这样在表达训练时才可选择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我们要把表达训练和阅读训练结合起来找出对应的关系,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作文训练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要把认识客观事物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从而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去想、去说、去写,用语言文字把认识到的事物表达出来,促使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辩证统一中得到发展。
四、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事实上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包括写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仿写是一种手段,仿写的目的不是抄袭和墨守成规,而是对范文的借鉴,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才能有意识地把儿童这种模仿天性发展成为模仿的能力。
学生写作训练时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一篇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学习课文就要用之于写。另外,教师不可忽视这样一类范文,即把学生自己的作文当作范文,因为这些作文无论从写作方法上或语言上都使学生感到亲切。“这篇文章是我们同学写的,这就说明他写得不错,我也许能写得更好。”在运用范文时我们要尽量限制模仿范文时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如生搬硬套、束缚思想,所以提供的范文要一题多篇,鼓励学生“求异”,去寻找自己的语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依傍于范文又脱胎于范文,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总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向未来新社会的挑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重视开源拓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观察、体验,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挑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论文作者:许成彻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语言论文; 事物论文; 材料论文; 思想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