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东北的“胡子”文化论文_曲莹

浅论东北的“胡子”文化论文_曲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广播电视大学 841000

摘要:在东北,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侠义气概,又有强盗的行为,他们就是“胡子”。这样一个群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即黑话〕、规矩及组织原则。这种文化上的特殊性虽然成为历史的遗尘,但却又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胡子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既具有积极的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它具有历史性,是历史的产物。本文通过对“胡子”命名的由来及定义、胡子产生的社会背景、胡子的语言、胡子的矛盾人格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来解读“胡子”的文化。

关键词:胡子 名称 语言 信仰 人格

东北人称土匪为胡子。这个群体在东北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共有百余年的时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胡子”也随之消失,成为历史的一段遗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文化,如风格、习俗甚至语言都对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影响。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胡子”名称的由来及定义

(一)关于“胡子”的名称的由来

“胡子”名称最早的来源东北老人口中流行的一个传说:在长白山脚下有一家人,有四个儿子和一位老母亲,由于家里穷,已经没有米可以下锅了,而母亲又了生病,无奈之下,兄弟商议要去劫当地财主家的粮食,这时母亲极力阻挡,说:抢粮食就相当于当强盗,官府要抓的。但是最终兄弟几个商议背着母亲,在脸上涂了锅底灰,又用马鬃做了大胡子,这样别人即看不出是谁,又有一种凶悍像,就这样他们开始拉山头,杀富济贫。从此“胡子”的称号在东北传开了。”

袁珂《清稗类钞·盗贼类》说:“或曰,胡匪行劫时,以红色涂须髯,故又名红胡子。或曰,胡匪 用火枪,率以红缨塞枪之口径,及用时,拔其缨,衔诸口,远望似胡。”

可见,这个传说和《请稗类钞》很类似的,这些观点也给胡子限定了地域范围—东北。

(二)关于“胡子”的定义

多数人认为土匪就是胡子,胡子就是土匪,本人的理解不是这样的。《辞海》中是这样给“土匪”定义的:以聚众抢劫为生,残害人民,或者窝藏盗匪,坐地分赃的分子。而对“胡子”一词未作收录。如果以《辞海》的定义为准,土匪专指坏人,那么胡子则有好坏之分。在这个人群中,既有江洋大盗,还有仁侠义士。

其实,胡子之所以能在东北大地兴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之不国,民不聊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了生存只能自求生路。在“忠义”的旗帜下,东北的男子汉联合起来,就连土匪、马贼、淘金者等等都组织起来,占山为王,自己武装自己。如土匪小白龙、五省、双龙、三江好、一枝花等都是为了不做亡国奴而起绺的,他们流血、拼命甚至牺牲进行抗日斗争。

二、胡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关内大移民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到了清中期,政府又重新重视开发东北,开始了有针对性的解禁,导致了大量关内流民的闯入,给当地的治安带来困难,而清政府也严加防范。

而另一个造成关内大移民的原因是天灾人祸。山东是近代史上灾害多发区。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历史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河、运河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灾害的多发频发令人震惊,自然成为山东流民“闯关东”的强有力的外部原因。

除却天灾,人祸也是造成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如军阀张宗昌“祸鲁”时期(1925年6月至1928年4月),山东军队号称二十万人,连年战争,民不聊生。从1912-1949年,流入关内的人口共约1984万人,平均每年约52万人,其中1927、1928、1929年连续三年超过百万。如此众多的难民最终为后来的胡子提供了坚实的 群众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铁蹄下的东北

如果说关内移民是胡子产生的内在原因,那么列强的入侵则是胡子产生的外在原因。《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使得俄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在东北的巨大利益。而在俄国人统治下的中国人又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女真源流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光绪二十六年7月15日,俄军五千人突然屠杀海兰泡的一万中国居民,包括大小商号华昌泰,同永利,永和栈等500多家,被惨杀和溺毙的华人达五千余人……侵入东岸江东64屯,屠杀和溺死中国人约万余人,约万余人渡过黑龙江南岸逃生,侵占了江东64屯领土14000平方公里。”

日本人通过《满蒙问题解决方案》一手炮制了汉奸傀儡政权,据不完全统计,从1932年到1934年的两年时 间,因“反满抗日”的“罪名”而遭杀害的中国居民就有6.7万人之多,而因其他罪名被害的中国人更是不计其数,在哈尔滨和旅顺好多青壮年都成了日本人的细菌试验品。毫无疑义,日本人在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为东北胡子的产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原因。

三、胡子的语言

在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记描写了杨子荣进威虎山时很多有关胡子的语言,像“蘑菇溜哪路?什么价?”“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等,均属此类。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三五年从匪的经验,就不能灵活的运用胡子的语言。例如,问:脸红什么?答:精神焕发。问:怎么又黄啦?答:防冷涂的蜡。就属于这一类情况。

东北黑话只有音,这是一种典型的口头语言,而且很有规律。由于地域和民俗因素,在东北黑话中,有90%以上的词都是以“子”后缀,例如:撑肚子(姓魏),干枝子(粉条),瓜子(拳头),土台子(火炕)……。

四、胡子的矛盾人格

胡子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们既有江湖侠士的豪气和胆魄,同时又有江洋大盗的阴险和狠毒。特别是处于首领级的人物更是有着严重的矛盾性格,这个阶层的人有人性也有兽性,这是社会的复杂多变使他们形成了分裂的人格。而这其中的原因首先要从他们的酷刑说起。例如:坐火车—烧红铁板,扒光衣服,按人在上面致死。在《林海雪原》中有胡子更详细的杀人经过,除了砍头枪杀之外,还有开膛抽肠,剖心等更野蛮的行为。他们这么做就是一个目的:震撼!震住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手下。

这种非人性的行为是一种心理的变态,而这种心理在以豪横自诩的胡子当中却司空见惯甚至天经地义,因为他们一直坚信成王败寇;东北胡子并不全像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那么罪大恶极,在他们的观念里面并不是只有烧杀抢劫,他们也有仁义侠行。在兽性之外,他们还有人性的一面,我们再看一下胡子的习规。

五不准:1、不准走猪驴前面横走过的路;2、不准进猫月子女人的屋子;3、不准抢穷人的东西;4、不准吃办喜事家的酒菜;5、不准奸淫妇女。

七不抢:1、娶媳妇送姑娘的不抢;2、出葬起坟的不抢;3、渡口摆船的不抢;4、走屯行医的不抢;5、和尚尼姑不抢;6、窑子棺材铺不抢;7、鳏寡跑腿的不抢。

八不夺:1、锔盆锔缸的不夺;2、大车店不夺;3、跳大神的不夺;4、要饭花子不夺;5、摇卦算命的不夺;6、邮差不夺;7、耍钱赌博的不夺;8、挑担货郎子不夺。

曹保明先生曾经采访过女土匪一枝花的女儿。她讲述了许多关于一枝花珍贵的往事。一枝花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攻打双城之前,把自己三岁的孩子放在墙头上,“啪”一枪打死了。曹保明问为什么,她说为了不让孩子坠脚(被敌人所俘)。这个女土匪,竟然这样的刚烈和忠勇,舍生取义,连三岁的儿童都成了抗日的烈士,丝毫不比战壕里的男人差。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了胡子的分裂的心理特征,反映出了这种人矛盾的人格。他们心狠手辣,甚至惨无人道,但是他们又继承了“勇悍不畏死”甚至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他们有好多的人为祖国为民族英勇牺牲。

关东的“胡子”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广袤的土地和寒冷的天气造就了中国人中性格最鲜明的东北人。要了解东北的历史,了解东北人,一定绕不开形形色色的“胡子”。此篇文章并不想给胡子“树碑立传”,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这种曾经长期存在的现象,从生活在黑土地上的这群人延伸至今天的东北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发生的一些故事,一些现象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教训。

参考文献目录

1、《女真源流史》 何光岳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中国现代史》王桧林 郭大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3、《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 范立君 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4、《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 刘增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5、《玩命》 徐大辉 华艺出版社 2007年版

6、《俚语、隐语行话词典》曲彦斌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年版

7、《东北土匪》 曹保明 长春出版社 1998年版

论文作者:曲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浅论东北的“胡子”文化论文_曲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