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道德品质论文,重点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加强儿童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每个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向自己的公民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其中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要求。这些道德要求规定了每个成年人对整个社会应尽的义务,对周围的人、对家庭、对子女应尽的义务。由社会确定的要求中还规定了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和作为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如规定什么行为被社会认为是好的、有益的、高尚的,应当受到表扬、奖励;什么行为是坏的、有害的、卑鄙的,要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惩罚。社会的道德要求通过家庭、学校等渠道和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掌握,并以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以及儿童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孩子发展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且同孩子的智力发展、身体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思想品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动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必将推动和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正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家长从小以正面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来影响和教育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影响儿童品质发展的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尤其是在孩子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上,家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这是因为:
第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因此,家长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无不影响着孩子,它是孩子心灵上敲响的第一钟,对其日后的成长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第二,家庭不像教育机构那样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并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身上的优点或缺点直接影响子女个性与品质。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发愁等等这一些都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将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和模仿,并形成自己的个性。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播放过陈章良博士是怎样走上成才之路的。陈章良说,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而这些做人的良好品质是来自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小时候,他常听母亲说:“我们人穷志不短,穷要穷得有志气、有骨气。”这是家庭留给他的惟一财产。陈章良从小就跟父母打渔。回顾他的成长过程时,他还曾说:“童年时的劳动给了我许多、许多……”所以,他走上成长之路得益于家庭对他在做人方面打下的良好的根基。
第三,家庭教育有血缘和情感的投入、物质满足等,这是社会、学校都无法相比的优越条件。“可怜天下父母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种血缘的亲情、精神的抚慰、物质的资助会使子女产生一种回报心理。这也是人类的一种美德,这种特点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可以使孩子沿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孩子还会拿自己的行为与家长的期望作比较,尽量能达到父母的愿望,这就说明了家长期望教育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起到了社会、学校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目前,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偏差
从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转变。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开放、竞争、平等、博爱……五光十色的新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老的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映进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化的肌体。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社会价值的变化,中国家长自身正面临着最大困惑与混乱是实用主义的过分张扬与日趋强化,并由此带来家庭道德教育的困难。一是,曾经作为主流文化体系中的一些道德选择,已不能用于90年代的孩子;二是,一般家长尚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以吸纳其中的积极因素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某种偏差。
第一,在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下,许多做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而在当前社会改革与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剧变下,许多家长片面地意识到: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在这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部分家长偏重于把精力花在辅导子女的文化学习和智力提高上,热衷于对子女聘请家庭教师、购置价值昂贵的钢琴、电子琴进行智力投资和技艺性训练,而往往忽视对子女的优良道德品德、完善的个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方面的教育。随着城镇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着生活上关心过多、学习上要求过高、思想上放松要求的倾向。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的父亲看到儿子把不合胃口的饭菜连同饭盒一起摔到地上,他乖乖地拾起饭盒重新买回儿子满意的饭菜;而当他发现儿子考试只得了89分时却二话不说拳脚相加。这种重智轻德的趋向以及这种教育方法对下一代的成长十分有害。
第二,在目前的社会变革时期,也有一些人在道德观念上产生了困惑。例如,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独立与依赖;创造与保守等等。他们既希望孩子具有诚实正直、助人为乐、独立自主的性格,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吃亏上当、不适应商品竞争的社会。因此,又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人心可危、自我奋斗、强调竞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自私、狭隘的观念。家长道德观念上的混乱导致孩子分不清好坏,把霸道当作英雄,把浪费当作大方,把投机取巧当作聪明、伶俐,这种近于病态的教育怎么会使子女成才呢?并且这也背离了我国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孟母为防孩子“近墨者黑,不惜三迁”其居;岳母,为激励岳飞精忠报国竟然刺字于背,树立了育人重德的典范。社会主义社会要求育人重德,也同样要求家庭育人重德。一个孩子学业的缺陷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但更应该看到,人格上的缺陷能贻害一辈子。试想,一个懦弱、狭隘、自私、缺乏直面困难勇气的人,你能指望他干什么呢?
四、新形势下,家庭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
培养孩子成才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不应该将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推向学校或社会。作为家长,既然已为人父、人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选择适合现代形势需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
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第一,培养孩子具有爱心。爱父母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出发点,然后发展到爱他人、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小事做起。例如,饭桌上有孩子爱吃的东西,应该教孩子怎么照顾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父母工作忙,应教孩子帮忙做家务。无论家里谁生病了,教会孩子关心照顾。由此,教育和鼓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懂得关心帮助同志,懂得关心集体,在社会生活中,懂得关心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培养孩子热爱生活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具体小事引导孩子热爱大自然,向往社会的美好事物,厌恶丑恶的事物,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诚实、勇敢的品质。
诚实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有的家长自己说谎话,对孩子说谎话,甚至教孩子说谎话,这是极其有害的。有的孩子讲假话,同家长的错误的教育方法有关,如孩子在校考试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回家一说,遭到了家长的训斥、甚至打骂,这就使他们因恐惧而不敢讲实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帮助孩子找做错事的原因,指出危害,既批评,也鼓励,使孩子产生改正错误的勇气。
一个人要获取成功,离不开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孩子小时意志薄弱,家长要经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养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公道热情的品行。如交给孩子做一些与他年龄相适应的事情,如果做不好,帮他们找原因;同样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千万不要指责孩子无能,要鼓励孩子再次试验。当孩子取得成功时要加以适当表扬。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创造精神给予充分肯定。
第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立精神。
培养子女独立性和自力精神是现实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孩子们在家可以靠父母,出门可以靠组织,有“铁饭碗”端。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打破这种“铁饭碗”,只有靠自己的德、才才能立足于社会。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少年儿童自立精神。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转化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例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要求孩子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最基本的生活知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力所能办的事,如购物、寄信、找人等。
第四,培养孩子劳动的观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逐步现代化。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或是怕耽误孩子学习,或是怕孩子干不好,家长都包办代替,以致孩子连自己的小天地都不会收拾。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把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不惜牺牲一切。”其实,“这是父母送给孩子可怕的礼物。”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对孩子品格形成自然要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例如,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浪费现象严重。某大学一个千人左右的食堂,据调查,每天的残羹剩饭收集起来足有八大担?他们可曾想过这一切从哪里来的,他们缺乏劳动的体验,怎能体味到别人劳动的艰辛?再比如,有些孩子缺乏毅力,也是由于缺少劳动锻炼的结果。有的人抱怨孩子学习不用功,其实这正反映了孩子缺少劳动锻炼、没有吃苦精神。这种孩子今后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美德,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去体验劳动创造一切的喜悦心情,在劳动中培养优秀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五、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要注意以下二点:
第一,作为家长不要在道德教育上采取灌输的方法、说教的方式,硬把成人的一套道德观念强加给儿童。而是强调启发儿童,“遇事而诲,遇物而教”,使儿童自己发自内心地来接受教育,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思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以自己乐观、开朗、热情、诚恳、积极进取的心理品德感染子女,以自己思想品德上的楷模作用、业务中的表率作用,尊老爱幼的榜样作用、勤劳俭朴的示范作用,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二,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要考虑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近,决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