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科院论文,地位论文,体系论文,作用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社会科学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科学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化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变化,而且带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这都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
当代任何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质,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求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结合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体。当代人类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高度综合性质,决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可以说,没有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不完整的创新体系。
二、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各高等院校的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第二部分是各系统党校、干校的教学人员;第三部分是中央和各省、市的社会科学院;第四类是党政军各系统的研究室。这四部分研究人员的研究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的问题多有重复,效益不高。
各个科研机构和部门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分工不清晰,特色不突出,造成社科资源的浪费。有些急需研究的课题没有或很少有人研究,有些领域的研究力量过多,其研究成果不易发表,即使发表了也是重复,对社会难以产生应有的影响作用。一些科研人员无事可做,另一些科研人员又忙不过来。这样就需要从总体上明确每一个科研单位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就某一单位而言,它所研究的学科是不齐全的,但是从全国社科研究体系说,则是系统的全面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各地方社科院在办院方针上有几种类型,我们赞成这样的一种办院方针,即明确提出为地方党、政机关决策服务的方针,相应设置重点学科,设立重点课题,组织配备科研队伍和经费。这一类地方社科院受到当地党、政机关重视,有比较稳定的财政支持,也有比较多的研究课题。
当前,地方政府面临深化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严峻任务,迫切需要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超前性研究,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这项工作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才能承担。因为高校、党校研究主要面向教学,而党、政机关的研究室的研究面向短期对策性实际问题,所以他们都不能成为以地方党、政机关科学决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专业机构。如果地方社科院不承担此项任务,地方党、政机关决策缺少科学研究基础,社会科学研究也将在此出现空白。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在国家科学创新体系中各有各的研究任务,地方社会科学院也应从国家科学创新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办院方针,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科研规划,完成自己本应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三、北京社科院在改革与创新方面的初步探索
90年代初我院确立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推动科研工作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社科院成为市委、市政府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科研机构”这样一个办院方针。近10年来办院方针的实施,使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形成了为北京市党、政机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体系和科研队伍。
目前,在我院逐步形成一个共识,突出研究首都经济发展、首都政治建设、首都文化发展、首都社会发展、首都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这几大战略问题为重点的学科结构和科研队伍。把科研力量组织到这些重点课题研究之中,克服科研管理中的软、散、懒现象。在有限的科研资源条件下,如果科研队伍处于自发状态,科研就不能形成拳头,不易出精品。如何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到重点课题上来,是地方社科院科研管理的关键所在。北京社科院今年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措施,例如,推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项目拨款制;成立跨学科、跨研究所的研究中心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院的科研工作。
今年开始,我们针对北京市大中型企业转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了“首都国企改革探索”课题组,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调研,深受企业欢迎。由我院科研人员撰写的《现代企业观念创新》一书,被市规划办列为向国庆献礼的精品工程;针对中国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组织科研人员研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北京经济的影响”,这一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市经贸委的注意和重视,并责成我院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针对首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我们组织“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知识市场研究”两个课题组织极申报市科委研究项目,通过竞标这两个课题都成功中标立项;去年北京市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我们马上组织力量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今年初该课题的研究成果《首都经济研究》已出版发行。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也是一个新的课题。看准这一课题,1996年我院成立了“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三年多来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了“北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参与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北京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完成了全市性的大型调研《北京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新华社曾根据调研报告的建议编发了两期“国内动态清样”上报中央政治局。并主编出版了三十余万字的《北京文化产业研究》一书,引起了社会和领导的重视,为北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外来人口逐年上升,政府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是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我院主动与市公安局、市外来人口办公室联系,联合成立课题组对《加强政府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行研究。今年初,该课题的总报告和分报告《北京适度人口规模的理论与实证模型》如期完成。这项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北京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工作。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威胁、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我院与市委信访办联合成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课题组,运用社会发展理论剖析具体案例,提出对策性建议。
为配合现代城市管理体系的建立,我院组织了城市建设研究、社区管理研究,这类研究包括:《北京从国外借鉴什么——城市管理、社区保障》、《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社区综合规划建设研究》、《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项目。这些科研成果直接为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受到了实际应用部门的欢迎。最近我院应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城市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应用部门的好评,并将直接应用于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领域,我们仍然不忘理论研究要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宗旨,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在传统研究领域推陈出新,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北京通史》、《北京自然灾害史研究》、《北京农业经济史》、《北京古驿站的考察与研究》、《首都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等一批成果,不但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而且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我院基础理论研究追求的“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的学术风格。
回顾几年来北京社科院走过的路程,概括地说,即社科研究立足北京、关注现实,应用理论 和基础理论结合,对北京这种国际大都市进行规律性、综合性、战略性、宏观性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这种研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因此,我们的研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