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材中背景材料的意义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背景论文,教材论文,政治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编政治教材在思想性、时代性、可读性及针对性等方面较旧教材更加科学、合理,克服了许多弊端。但与此同时,由于政治学科及教材自身特点的限制,中学政治教材仍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在2002年12月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注:任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思考——21省、市(直辖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6)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学习动机大多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学科成绩普遍不高,与设想有一定差距;政治课的应用价值与功能得不到学生的整体认同;政治课量上和难易度上适中,但教材内容与实际差距太大。为了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这种理论的根基和广阔天地,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知识主动建构的内化过程。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向学生展示教材的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中学政治教材背景材料是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知识的材料,是对政治人物的活动或政治事件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的材料内容。
《学会生存》一书在谈到20世纪学校教育时指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以这种情形来形容当前的中学生学习政治并不过分。所以,教师及时的向学生展示政治教材丰富的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背景材料就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一、能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注: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认知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实验证明,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以及为应付环境提出的众多问题等有关心理因素中派生出来的。
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背景材料,使学生了解到教材之外还有众多历史知识、社会热点知识等,这些知识无法通过阅读教材直接获得,却跟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非常丰富深刻,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讲有关国际关系的内容上,教师可以讲授举世瞩目的伊拉克战争,给学生分析战争的缘由和背景,这场战争是美国在21世纪初发起的旨在构筑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战略行动,是美国称霸世界战略计划中的重要一步。其主要意图包括:(1)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重点经营新的地缘政治。(3)对伊作战是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对伊斯兰文明进行改造的战略步骤。(4)根本原因在于石油。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在国际关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知识点之外,而且学生会深深的为那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所吸引,因而会不断地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萌发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些好奇的倾向以及为解决社会问题产生的强烈愿望就派生出学生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认知内驱力。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最稳定的动机,通常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它对学习具有持久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奥苏伯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决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政治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教材背景材料对学生的认识提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产生对政治课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他们会不满足于学习教材知识,而去主动探求与教材相关的教材以外的知识,从中会得到很大的满足,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使其内在学习动机更加稳固。这就形成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良性循环。当前,教育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普遍认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背景知识正是对这一职责很好的履行。
二、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习得
教师向学生呈现教材背景材料,能使学生对所学教材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并得到持久的保存,这可以用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来解释。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其核心在于,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政治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教材背景材料知识纵然有许多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陌生的知识,这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接触未知的知识领域。但有时,教师呈现的教材背景材料内容有许多是学生已了解的,尤其是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手段可以迅速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头脑里早已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如在讲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时,教师可以举出现实中拜金潮的泛滥、“法轮功”事件与党内腐败现象等社会热点问题说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思想道德建设,但现实中思想道德状况仍然不令人满意。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必然是思想道德建设。这样学生既从思想上认清了“法轮功”事件、腐败现象、拜金潮的不科学不道德,又很好地理解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这一理论知识。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将这些背景材料展现出来,用以解释和说明教材中的原理和观点,学生会主动将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认识与教材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便会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原理和观点,避免了机械学习所带来的一知半解。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理解,而理解了的东西我们可以更深刻的感觉它。说明理解对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政治教材的原理和观点被学生深刻理解,那么,学生头脑中学到的这些知识就不易被遗忘,而是被有效的巩固和保持下来。
所以,政治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教材背景材料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了解到的材料内容,在讲述学生未知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要涉及学生已知的和最关注的知识,这样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对所学教材知识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并得到很好的巩固和保存。
三、能有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所谓学习方式的转变则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注: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一直以来,政治学科都是大多数学生最头疼和最不喜欢的学科,不仅是因为政治理论的抽象难懂,更因为政治课堂的沉闷乏味。素质教育提倡到今天还只是一个口号,一个形式。教师和学生仍然是以获得高分为学习目标,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仍然是靠死记硬背。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现教材背景材料,会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之外还有如此丰富深刻的背景内容,学生会感到政治学习并非枯燥无味,而且对学生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挑战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比如在讲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主题时,教师不应只讲到环境问题如何严重,而应该将思维扩散开去,讲到大气的状况,土地的状况以及资源的问题,从前和现在的状况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这样,学生为了搞清这些问题在课后会去翻阅更多相关的书籍,学习更多教材以外且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对大气状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采用统计、比较数据的方法,将本市2002年、2003年某两个月同期的大气质量作比较分析,并横向联系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水资源感兴趣的同学会采用实地考察和对地理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分析本地缺水原因和河海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对土地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采用上网、简报等方式收集有关“沙尘暴”问题的知识、资料、图片等信息。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所获取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这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在不断的交流和讨论当中,不同的学生会因为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不一样而各抒己见,这样在不断的碰撞和摩擦当中,各种思想火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在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堂展示教材背景材料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资料、网站,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走太多的弯路,而能顺利地去获取知识。此外,教师还应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勇敢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观点。
四、能有效促使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价值内化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三项任务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其中,掌握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是根本。所以,政治学科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性格的组成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在实际生活当中自觉从事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表明,价值内化有五级水平:接受,即注意;反应,即超出单纯记忆的一种行动;评价,即行动后获得满足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达到性格化的水平;性格化,即价值性格化。价值内化只有达到最高水平方有可能称作品德。
政治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背景材料,注重德育的渗透,避免了空洞说教,使学生在乐于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达到理论知识的性格化水平,即价值性格化。比如在讲授爱国情操是一个世界性的情感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阿拉法特的头巾日夜顶在头上以示不忘复国之志。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人,甚至一个小学生,都把自己的金银首饰捐献给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这就说明无论是巴勒斯坦还是韩国,爱国情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这样,教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使学生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陶冶,爱国热情自然高涨,思想得到了升华。学生学习政治的根本目的实现了,最终,价值内化到最高级的水平,也就是价值标准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了。所以说,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教材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所学教材知识的内化,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圆满完成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政治教材的背景材料对中学生学习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政治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向学生展现教材丰富的背景材料。这就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准备大量丰富的背景材料,并在教学中充分而合理的加以利用,使政治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政治,从而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