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学习设计的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3年教育部制定出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目的。
地理学科是一个结构比较严谨的概念体系,在这个概念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表现出了概念的建构性特征。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可以以地理问题的方式来体现,例如月相的成因、洋流的模式、公转的地理意义等等。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就表现为探究过程。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认知建构,将地理概念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进行概念建构的探究,是一种盲目、低效的学习行为。
一、把握地理探究的基本特征和环节
地理探究学习都是针对地理问题展开的。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地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究的效果。一般说来,探究的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宜紧贴社会生活热点,与教学主体内容紧密联系。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理性地理知识,都具有很好的探究价值,可以开展探究教学。
地理探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怀疑作为审视的出发点。概括起来,其特征为怀疑性、实证性、逻辑性。例如,在“月相成因”探究教学中,可通过事先让学生搜集并在课堂上朗读关于月相变化的古诗词,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为什么月相会有“阴晴圆缺”变化的问题,自然地进入探究主题。
地理探究的基本环节是:发现、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或研究方案→观察、实验、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出假设、解释、预测→交流探究结果、完善方案。在实际地理教学中,由于课堂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上述完整的探究环节,往往无法在一堂课中全部落实,多数情况只能实施其中的部分要素。
另一方面,地理课堂教学毕竟不完全等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它可以简约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常常只实施其核心环节,即:问题→假设→论证→交流。这样就保证了实施地理探究课的教学时间,也增加了地理探究课的弹性和灵活性,为地理探究课的广泛实施打下了基础,有利于避免地理探究课的开展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公开课和表演课的层次上。
二、在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就了解所要探究学习的地理内容的意义,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新旧概念进行搜寻、联想,这种心理调适就叫心向。这样做可以为地理认知结构的建构打下基础,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协作和沟通。例如,在“月相成因”探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介绍关于月相诗词、神话,很好地激起了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好奇心。又如在探究密度流成因时,在导入时先讲述二战时德国潜艇神秘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给盟军船只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学生的求知欲就被强烈地激发出来。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心向的好办法。
三、情境创设要服务于地理概念、原理的学习
建构性教学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良好的情境下,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情境一般有问题情境、悬念情境、矛盾情境、放松情境等等。教学情境的创设始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地理概念、原理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凑热闹。在探究课的开始、过程、结束阶段都可以灵活创设多种情境。例如,我在“月相成因”探究教学中,在导入时播放苏东坡关于月相的词的歌曲,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被反复吟唱时,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再因势利导地提出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探究主题,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放松情境为学生后面的探究、认知建构打下了良好的情意基础。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要十分重视创设恰当、巧妙的地理学习情境,这是影响到学生地理认知结构能否成功建构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设计探究学习时要充分加强新旧地理概念、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
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是地理知识建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新的地理认知结构,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例如在探究风的形成时,需要学生正确理解等压线的概念。由于初中生已经学习过等高线、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的概念,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先回忆等高线的概念,再进一步引出等压线的概念。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在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顺利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最终使地理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更容易突破难点。
五、重视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达成对地理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
建构主义重视个体认知上的差异。因为学生个体已经有的地理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学生的认知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很大,所以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他们总是首先以自己习惯的方式,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上建构新的地理概念。所以即使上同一节地理探究学习课,两个学生对同一概念的意义建构也有一些差别,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错误的建构。这时,为了保证学生个体间认知过程的缺陷得到弥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之间提供充足的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探究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启迪,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作用,最终再逐步达到正确地建构。
我在上月相探究课时,确实发现有些学生观察、演示一遍就能正确理解,但有些学生就存在学习困难。但是由于采取了分组合作探究,每小组的每个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和观察员,遇到演示错误时,小组成员间互相纠正,互相讲解。如果同学之间解决不了,他们就举手向巡回指导的老师求助。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保证了探究的正常进行,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机会。所以课堂上学习气氛非常热烈,几乎每个小组成员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代表本小组上讲台演示、解释月相成因。
总之,运用建构教学原理来设计地理探究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我的亲身实践,地理探究是可行的,教学效果是突出的。学生十分喜欢这种自己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学习、交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更多的地理探究学习,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