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拔尖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的核心在于不同的教育阶段把握不同的侧重点。小学初中激活兴趣与创新意识、初步认识优秀潜质;高中聚焦志趣,识别与初步开发优势潜能,培育创新思维与人格;大学进一步凝炼志向,早期介入高中阶段的有潜质学生并加以引导,形成早期专业意向与夯实创新能力基础,大学后教育关注良好创新环境与机制的营造。上海中学自2008年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促进科技领域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开始,至今已经与17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也由最初的5个拓展为16个。经过五年的实践,这一合作模式促进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促进了不同志趣领域学生的潜能开发、创新素养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学校应该能够根据学校背景及所处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在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上发挥学校自身的积极性。这一思路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实践可行性。
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创建价值
(一)“链”的延续性:人才培养的延续性与教育的衔接性。
关注学生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性是拔尖创新人才得以顺利成长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自身的志趣和潜能没有清晰的认识,容易出现基于感性认识的、功利化的专业取向,这不利于人才的匹配,容易造成人才浪费现象,与我国现阶段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理念相背离。如果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到大学教育,哪怕是初步了解大学的专业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必将有助于学生树立起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从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得以延续,更有助于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二)“链”的时代性:社会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育的内容、方式与手段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与交叉整合以及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教学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育的周期与层次、类型提出了新的挑战。[1]对于中学来说,具体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个性化的教育,由于其潜质不同,学校需要提供更多课程上的选择;第二,对于学生感兴趣领域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中学教师的力量已经无法胜任;第三,依靠一个学校的力量,无法给学生足够大的科学探究平台,尤其是现代课程对于大量数字化实验室的需求。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国际项尖高中中取得共识,以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Thomas Jefferson School)为例,该校的学生可以选择校外的辅导教师,并实际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辅导导师的单位包括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国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is,IDA)、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等20多家单位。
(三)“链”的公平性:从物的公平走向对人的发展的公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教育公平的立足点必须适时地从对“物”的关注走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对具有发展潜质或已经显露出良好发展潜能的优异学生、拔尖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举措,包括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需要的条件、辅导,让其较早地接触感兴趣领域的更深层次的知识,也应当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构建正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促进每位学生获得适切性的教育,通过这条“链”找到志趣和潜能的匹配点。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构建策略
大中小学在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上,要理清各自的侧重点,注重衔接。要形成大学(或科研院所)在中学阶段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早期介入机制,绝不是生源争夺的早期介入,而是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大中学衔接上承担切实的指导与帮助的责任。在大多数情况下,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来校做报告、讲座易于做到,但请他们早期介入,进行长期、实质性的合作培育就是很大难题,他们毕竟有自己的科研、教学任务。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的构建还需要理清“链”的基础、“链”的方向、“链”的内核与“链”的机制。
(一)理顺“链”的基础:以课程为载体识别、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
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最重要的支撑点是课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造就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对于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已经显现出一定潜能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基础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潜能开发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专门课程的开发。针对学生潜能开发的专门课程不等同于大学的专业课程,前者旨在让中学生对学科发展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大致了解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在多年的实践中,上海中学将高中专门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识别潜能方向、培养和发展兴趣为目的的专门课程;第二类是以识别优势潜能方向和培养潜能为目的的课程;第三类是以识别优势潜能发展水平的课程。其中,第二类与第三类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授课。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讲,大学专家、教授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对教材的选择或者编写、课程目标的设定、评价方式的选择等给予指导。而校内教师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为了解。因此校内外教师的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学生理解专门课程,也有助于校内教师的学科功底的提升,同时也加深了大学专家对中学生潜能的了解,实现合作双赢。从授课的角度来看,大学教师对于一些专门领域的发展近况及研究方法的理解较之中学教师更为专业和全面。因此,由他们为学生讲授这些专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很快对该领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上海中学在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的强化模式中,科技班专门课程与探究课程由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为主授课、指导(三年间共邀请140余名博士、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包括院士、长江学者以及973首席科学家);数学班专门课程以本校教师为主,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外专家为辅。一般模式中各类实验组专门课程也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推进,如金融实验组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节能汽车实验组与同济大学合作;人体医学实验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普济医院合作;法学实验组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等。目前,上海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院所在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识别上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实验班专门课程的授课主题参见表1。
这些专门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志趣聚焦与潜能开发,调查研究表明,上海中学绝大多数学生(科技班为98.8%,数学班为96.9%,通常班为94.9%)认为,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开设的专门课程及课题探究对自己的志趣聚焦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指明“链”的方向:形成基于理性的发展方向选择与持续动力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断层,以及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造成了一个假象,即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上北大和上清华都是一样的,读哪个专业也是一样的。但这忽略了人才发展的方向匹配问题。如果学生的学术兴趣、潜能、志向、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思维品质、未来专业和人生方向相匹配,其持续发展的内动力便会更加充足。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的构建对这一匹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也将此定为“链”的方向。学生的“专业取向选择”,主要有感性的、初步理性的和基本理性的三个层次。基于“感性”的专业取向选择主要是出于单纯的兴趣或功利考虑,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适合这个专业的兴趣和潜能。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隐患;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是通过对相应课程的选择学习,学生对某些专业领域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作出的专业取向选择。基于“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选择即学生通过选择学习学校开设的专门领域课程或参与相关活动、项目、课题等,对自身志趣和潜能有了比较理性的判断,并尝试去提升自己趣能匹配领域的学习水平,作出与自身志趣能基本匹配的专业取向选择。实践证明,上海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构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很好地推进了学生形成基本理性的专业取向。调查表明,创新实验班学生绝大多数选择进入高校理工科学习(9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门课程、参与的课题项目研究与其升学专业的匹配程度非常高(参见表2)。
据统计,上海中学2011年、2012年两届已毕业的科技班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门课程、所做课题与其升学专业领域选择的匹配度超过了95%。2011届金融实验组学生中有50%选择进入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为45.2%;2012届校媒体团学生中有68.8%选择进入媒体技术、人文社会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EP赛车组学生中有66.7%选择进入机械、汽车等工程类相关专业深造。学生在自己的志趣和潜能领域获得了初步理性的认识。
有了基于初步理性的专业选择,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后动力十足。许多学生进入了大学卓越人才培育实验班继续深造。首届科技班(2011届)毕业生中,51.2%(2012届为35%)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92.3%(2012届为90%)进入国内排名前十的大学;申请出国的学生(2011届为7%,2012届为10%)全部进入美国排名前40及日本排名前10的大学。
(三)凸显“链”的内核:基于志趣领域探究的创新思维、人格提升
中小学如果要与大学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衔接,就应当关注有创新潜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提升,这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的内核。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八个指标,其中两个方面便是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包括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思维的跳跃性与缜密性、钻研与痴迷、坚忍性。这些素养的获得有赖于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的经历。调查表明,在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指导下基于一定领域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内化学生以批判性与深刻性、跳跃性与缜密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养成以钻研与痴迷、坚忍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人格具有重要价值(参见表3)。
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指导下,上海中学创新实验班(科技班与工程班)学生(每届约70-80人)在专家及本校教师的指导下,每年约完成课题50余项。自2008年第一届科技实验班开设以来,创新实验班与实验组学生共完成课题300余项,科技类中有34项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上海中学学生共获得学科、科技等方面国际奖项36个,国家级奖项316个,市级奖项1295个。学生共发表论文9篇(3篇被美国SCI数据库收录),获得国家专利6项。当然,学生获奖只是他们成长的副产品,真正收获的是创新思维与人格的提升。
(四)营造“链”的机制:早期介入、平台创设以及资源的多元共享
一个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机制对于其作用的发挥、方向的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机制的建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早期介入、平台创设与资源共享。
第一,大学、科研院所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早期介入,既有利于高校更深入地培养适合于自己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非学科领域的发展,也有利于引导高中的多样化办学,促进高中生更深刻地认识高校的办学个性与志趣聚焦。这种介入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如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测评、实验室的建设等。譬如,上海中学在每年创新实验班的自主招生过程中,都会邀请60余位大学、科研院所专家参与选拔具有扎实知识基础、一定科技素养的学生。
第二,在平台创设方面,针对资优生的特点,学校需要创设多样的软硬件平台。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过程中,应着力于促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与专门课程的整合的学习与创新。信息化社会成长起来的学生在数字技术学习与应用上比以往学生更有优势,他们往往会在数字技术与感兴趣领域的整合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培养当今科技方面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就需要在数字平台创设与应用上尽早考虑。
以中学现代实验室建设为例,在平台创设过程中,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模式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实验室建设要依据学校课程实际创设,大学专家提供建设指导。中学不能照搬高校的做法,必须考虑中学实验室建设的使用效率,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之初,中学应该能够提出自己的课程建设构想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大学、科研院所专家则凭借自身对学科发展的把握,在设备选择、设备更新周期、实验管理员要求、预计可开设的课程上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实验室的使用要重视基础功能的发挥和拓展功能的挖掘。实验室建成之后还需配备经验丰富的实验管理者,使实验室真正起到作用。这个过程中,高校专家除了利用实验室进行专门课程的授课之外,还可以根据设备的功能提出更多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向,并随着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验室的结构。校内教师则应借助创新实验室这一平台,扎实自己的学科功底,充分熟悉设备的性能及应用,与大学、科研院所专家共同工作指导学生课题。随着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实质性合作的开展,上海中学在专家指导下,于2008年后又新建了15个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参见表4),加上原来的16个,数字化实验室累计达到31个,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与创新。
第三,在资源的多元共享方面,考虑到中学的主要任务与大学不同,因此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以及配置肯定无法与大学名校相媲美。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资源的共享。大学的实验室、图书信息资源等均可以提供给在某一领域有需求的高中生,以弥补中学资源的不足。譬如,上海中学科技班学生唐于朝、张鑫凯在激光与通讯实验室做实验后,对超光速通讯的快慢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将“超光速通讯问题”定为学习主题,与上海交通大学负责“光信号长距离超光速传输”研究小组沈教授联系,开展相关研究,并到交大物理系实验室进行实验,自己措建光路,利用Origin专业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沈教授评价说:“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有些已达到研究生水平。”
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构建思考
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实验探索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构建,在此主要从学生、学校、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关注“链”的阶段重点与学生的潜力、内力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中,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承担的重点任务不同,激发兴趣、保持兴趣、在兴趣基础上的创新应该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几个必经阶段。因此,如果要让这个“链”真正环环相扣,需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从志趣、潜能的角度来看,小学、初中阶段主要是激发兴趣、保持兴趣;高中阶段主要是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并能够预测潜能的发展水平与可达高度;大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志趣与潜能匹配的领域获得更深入发展。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潜力已经得以初步显现,要激发其内动力就必须对其潜力有准确的认识。但由于人们对高中阶段学生的传统定位,使得高等院校低估了高中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中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通过培育“链”这一形式的早期介入,能使人们对高中生的创新潜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二)关注“链”的专业智慧与学校的活力、动力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合作模式创新能够为参与的学校带来更多活力。这种活力的彰显需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有机对接。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建构过程中,中学既要认识到自身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学生学业、立志、人格等方面的基础,也要考虑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他们感兴趣领域的聚焦、优势潜能的识别与开发、基于一定领域的创新思维养成。高校、科研院所在专业知识教育上具有优势,中学可以通过邀请一些大学专家和学者参与高水平课程的开发、授课、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等,在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专业智慧引领、非学术领域评价等方面提供助推力。[2]
(三)关注“链”的激励平台与环境的张力、魅力
搭建多维的激励平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稳固的软性条件,对于中学来说,宜构建好三类激励平台。第一,目标激励。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的构建过程中,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取得成就的评价要有明确的规范,以根据目标达成度对培育“链”的运行有所掌控。第二,学校文化激励。培育“链”的构建需要多个学校的合作,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是整个培育“链”所呈现出的价值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激励他们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参与培育“链”建设的学校来说,这也是一种能够吸引更多资优学生的文化上的优势。第三,中学、大学、教育管理部门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着力营造适宜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链”发挥作用的环境。中学的环境营造包括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管理方式等的匹配;而大学则需要以大师的风范、学术的魅力、专业的引领来感染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宽松环境。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远不只是招生阶段的介入,更重要的是介入他们在高中阶段的优势潜能识别、开发与创新意识、思维的培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与培育在不同领域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才能有效地推进不同志趣、不同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才能更深入地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办学与内涵发展。随着我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构建的进一步深化,上海市以及其他省市的许多兄弟学校已经开始认识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有潜质学生的价值,正在积极行动起来,这是学生多样化发展与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福音,更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