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异性论文,产业发展论文,西部地区论文,竞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据国际学术界的一般看法,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要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人均支 配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在35%左右,城市化率要到50%。但是根据政府发布 的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云南省人均收入4637元,比全国人均7084元少2447元,折算为 美元只达561美元。此外,云南的城市化率仅为23.6%,为全国倒数第三位。云南129个 县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29个县市的县城城镇常住人口一般就在3~5万左右,16 个地州政府所在城市(除省会城市昆明外)一般人口也只在15~20万左右。绝大部分人口 分散在乡村,并散居于交通、信息十分落后的山区、半山区,还有1005万贫困农村人口 。这样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文化 产业的环境、现状和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城市化率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 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相比,有不少劣势,甚至不具备有以大工业、甚至是后工业时代特 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的基础和条件。云南的图书、影视、刊物,在全国市场上的 占有份额也处于末尾。这样的现状决定了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只能结 合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差异性竞争,在体验经济学等新的观念引导下,在世界各国 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群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化的抗争的大背景下, 走混合型、伴生型、资源整合型的发展道路。
文化产业在国外又叫内容产业,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 重要基础。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以云南为例,全省有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 的少数民族13个,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次高原地区,横断山脉和穿越云南的长江上 游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江河将云南切分为大大小小的盆地(当地人俗称坝子),特殊 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植被环境,汇聚在云南的百濮、百越、 氐羌三大族源的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又形成了“同族不同类”的文化特征,26个民 族在不同的小地域环境内繁衍生息,环境、植被、气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 服饰、节日、宗教、文学、舞蹈演绎出了众多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比如, 同属于百越的傣族在云南就有西双版纳的傣族、玉溪新平县的花腰傣、德宏地区的旱傣 、思茅景谷、景东的傣族,甚至楚雄州金沙江边的永仁县境内的傣族。这些同属于百越 支系的傣族,由于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藏 族在云南有10多万人口,分布在滇西北地区,但是迪庆的藏族、丽江地区的藏族和德钦 的藏族在其住所、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也都有差异。大理州的几个白族县,鹤庆、剑 川、洱源、大理,在语言、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云南的很 多地方存在着“十里不同族,百里不同语”的特殊文化现象。
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形成了云南特有的以民族为核心,以环境为表征、以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内容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态圈。这些文化生态圈,由于历史、民族 的原因,其发育、成长过程极不均衡。可以说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经历过的各个 过程都在云南这块热土上找得到。这些不同阶段的文化圈,有的至今还在少数地区保存 得比较完整,在不少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遗留下来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这些在 世界上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 具有可开发的产业化价值。比如云南红河州元阳地区的哈尼族,在祖祖辈辈的生存发展 中,形成了特殊的生产、生活的文化圈。这一独特的文化圈以高山梯田为表征,形成了 特殊的高山生态植被系统,从山脚到山顶的梯田水利系统,半山腰、避风向阳的民居生 活、特有的民族服饰、饮食习惯的农耕文化的子组织系统。这个文化系统至今还在延续 ,而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梯田为表征的文化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旅游观光者、摄 影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民间手工业、餐饮业的发展。
以云南为代表的西部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的 结合异常完美。云南的山水和自然植被十分丰富,立体气候,从热带、亚热带、温带、 寒带的各种植被应有尽有,生物多样性是其主要特征,但并非世界上唯一的。当这种生 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一旦结合,就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圈,吸引着国内 外的学者和大量游客。云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个独特文化圈 的魅力所现。高山草场、雪山和藏族构成了藏族的雪域文化圈;大理的苍山、洱海和白 族文化构成了白族的南诏文化圈;澜沧江河谷地区和傣族构成了傣族的贝叶文化圈;横 断山和彝族文化构成了彝族的毕摩文化圈。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 “云南是一个文化富矿。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正适应和吻合了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 济的特征、要求、方向及趋势,蕴藏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我省塑造巨大的文化力和全 新的形象力的无穷宝藏和财富。在文化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用经济的眼光 审视和梳理我们的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优 势。”[1](P34)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更不 等于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经过现代的生产转化,文 化产品要成为文化商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通过消费市场才能最终实现得了。换句 话说,也就是文化资源必须经过产品化和市场化的转化。站在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 体这三个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云南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时,我们又不得不冷静下来, 发现云南乃至西部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具体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些地区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市场价值,但从具体的区域文 化和单个少数民族文化来看,无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都还处于一种零散、 分散的原生态状态,不少民族的物质文化,诸如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正面临现代 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文化商品的冲击。不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的留存由于语言,尤其 是文字的欠缺,基本是民间口传形式,没有经过现代技术的规范传承、整理,伴随现代 社会的快速影响,正急剧消失。很多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具有潜在市场和体验经济价值 的民族、民间文化分散在偏僻的山村、小镇,没有被发掘、开发,小打小闹的开发也形 不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更谈不上能发展成为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第二、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现状,工业化程度较低,没有现代工业 和现代科技的支撑,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率远低于经济发达的沿海 地区,零散的山村,温饱型的生存和稀疏的中小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文化消费的本地市场 。这使得不少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文化产品,更形不成文化商品,民族 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十分艰难。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作者曾和当地分管文化的一位 基层领导有过这样的对话:
问:现在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你们这块具有丰富而独特文化的土地上能发展文 化产业吗?
答:我们这个县,有10来万人口,县城也就只有四五千人。其余的大多在山区。有独 龙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光是我 们的文学、服饰、酒歌、饮食和怒江自然风光都能吸引游客,但是交通不便,很少有游 客进入。这些年交通改善了一些,游客多了点,所以也开始发展旅游了,想办法把民族 文化的内容融入一点进去,这可能就是文化产业了。2004年的阔时节(傈僳族的春节)我 们政府就拿出了一点钱,举办了赛歌会,上百人的四声步合唱都是来自四乡八村的少数 民族兄弟姐妹,唱歌之前,随便练上半个小时,还唱得很好,中央电视台请来采访的都 非常吃惊,以为是专门练过的。没有!就是在唱歌之前,挑一个指挥出来,随便练了一 下。他们在教堂里、村子里天天都唱。我们还举办民族的饮食文化节,酒歌也非常多, 好听得很。
问:来参加阔时节的有哪些人?外地来的游客有多少?县城能容纳多少游客?是他们自己 花钱来还是你们政府出钱请来的?
答:来的人还是多呢。不过县城也就只有两三百个床位,外地也请了一些客人,主要 是上面的人(指上级政府领导)和新闻单位的记者。除此之外就是我们当地的人了,还是 热闹呢。今年也开始有一些自己出钱来旅游呢。
问:阔时节的演出和活动卖不卖门票?办这么个活动需要多少钱?
答:买票么就没有人来了。办这么个活动还是要花不少钱呢。今年和过去的自娱自乐 相比,就是请了不少记者、新闻单位,在不同的报纸、电视台作了报道,宣传了我们县 的文化。
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本地市场,也需要外部市场。西部地区 地广人稀,经济又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消费群,本地市场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 场培育非常艰难。因此,不少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只能依赖外来的游客,而交通、食宿 和必要的旅游等基础设施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建设得好的。小打小闹、自娱自乐的文化活 动加上“不疼不痒”的宣传构成了目前西部地区县域文化产业的现状。
第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现代商业、市场,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 现代工业生产加工的平台。只有经过现代科技和现代大工业的加工技术,文化资源才能 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可以具有文化的、人类学的 、旅游的、能抵御西方文化的殖民冲击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能传播这些价值的普 适性商品载体,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难以产业化,更难以具有市场消费价值和潜力。西 部、云南的文化资源目前还基本上处于原生态的使用、开发状态,开发商还没有研究其 资源的整合,研究其普适性的市场价值和民族性、差异性的关系。像《云南映象》这样 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寻找到其民族性、民间性,把民族的、民间的、古朴的、文 化的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艺术的要素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道 路的文化产品,在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化进程中还少之又少。
二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以及潜在的市场价值、产业化价值和西部地区的文化 产业发展的环境、产业化基础、本地和外部市场的发育现状、文化消费现状之间的巨大 反差构成了西部地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这与依赖巨大的都市消费市场、 消费群体以及现代影视、传媒、书刊、演艺、网络、体育为主体的,具有巨大利润的文 化产业群的东部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理解这种反差,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现状是西部 地区,尤其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起步。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只能走和东部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不同的产业发展道路,即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走差异性竞 争的道路。结合前面分析的云南、乃至西部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弱势和发展中出现的 成功个案,这些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只能走混合型、伴生型、资源整合型、外向 型的发展模式。
第一、云南、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独特,但也相对分散。文化产业是现代科技 、现代工业、甚至是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产物。因此云南、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应该 打破传统的、划地为牢的、民族的、文化的分类界限,以市场和消费为主体,走混合型 的发展模式。即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餐饮、演艺、体育、现代传媒等现代人 的生活、消费糅合起来,走混合型的发展模式,以克服单一模式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充 足的消费群的不足。目前西部地区举办的各种会展、节庆、旅游等活动都融入了丰富多 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影子。一个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文化、民族工艺品、饮食 、服饰、体育、舞蹈、音乐、演出往往都包含进去。会展、节庆活动实际上就是文化产 业的一个载体,实质上是拉动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而吸引众多国外和国内的消费 者、观光者的则是具有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比如云南传统的 大理“三月街”、“石宝山歌会”、傈僳族的“阔时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 “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传统节日就是民族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一个 大舞台。在政府的引导和企业、商家的参与下,各地区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的重要平台,也成为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消费场所。它的价值绝不低于大都市里的体育 、演艺场馆中单一的文化产业的价值。
第二、云南、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结合地区的特色经济、支柱性 产业,走伴生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当我们考察云南、西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时,会 发现云南、西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往往都和该地区的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比如云南的 特色茶、花卉、烟、旅游业都是和本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的。如何在这些产 业中融入文化的要素,提升其文化的附加值,也应该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 式,如果做得好,其社会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将是十分明显的。比如,西双版纳是我 国、也是云南最早的旅游景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曾一度非常火暴,之后迅速被 丽江、大理所赶超。当地的领导人在总结其原因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版纳 的旅游起步是处于较为单一的自然风光的观光旅游阶段,但丽江的旅游业起步则赶上了 文化观光和自然风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版纳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否则旅游还会 再上一个台阶。而丽江的旅游绝不仅仅是自然观光,吸引游客除了感受丽江的山水,还 能分享纳西东巴文化以及丽江纳西人的生存方式与和谐统一的文化生态气息。在丽江的 旅游业中,充盈着东巴文化、洞经音乐、佛教文化、原始宗教、民族和现代结合的《丽 水金沙》、以及来自白族的民族银铜器传统工艺、木雕工艺、传统服饰、饮食等各种交 融的文化因素。这种和旅游业相伴生的文化产业很难进行量的准确统计,但它确乎是实 实在在的文化产业。
云南适合于种植花卉,经过若干年的打造和经营,云南每年生产近3亿枝鲜切花。但是 ,和其他花卉大国相比,云南花的内在质量、品牌、花文化的含金量都不高。云南人常 自豪地称云南十八怪,其中一怪是鲜花称斤卖,以此来说云南的花多、花便宜。但从另 一角度看,则正好说明了云南花卉品牌效应不力以及花的文化附加值低、花的文化品位 不高状况。如果通过系列的花卉文化节日,提升云南的花卉品牌、文化附加值以及扩大 云南人消费花的市场,每枝鲜切花增加一角钱,不算带动的其他附属产品、产业,就可 增加3000万,可见其经济效益会非常明显。同样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近270 万亩,可采摘的达240万亩,全省129个县,近110个县有茶园,差不多有1000多万人口 直接、间接地和茶叶种植、生产、营销有关。云南茶产品质量很好,产量居全国最高, 但无论原料还是成品的均价却都低于全国水平,这也说明了茶文化内容没有做够做足。 如果通过普洱茶、滇红、大理沱茶等品牌的打造,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则创造的经济效 益也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第三、文化产业的类型非常多,根据国家文化部相关部门的界定,广播影视、音像、 出版、网络等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主体,云南、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固然应该在其内容 丰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传媒、出版、音像、报刊发展其内容产业,但是现代传媒、广 播、音像、报刊在现代信息、交通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垄断的大型现代文化产业集团。 西部的经济、工业、现代信息技术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和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抗争 。如何将零散的、分散的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内容、形式、种类的整合,走资源 整合的发展模式,通过现代科技、信息、媒体、报刊、甚至演艺等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应 该是云南、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或途径。认真考察叫响全国,走向世 界的《云南映象》可以看出,该文化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走资源整合的模式。来自 彝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舞蹈、音乐、服饰、宗教、生命的感受是一种资源 整合;来自不同地区田间乡村的不同年龄、性别的演员和出自艺术学校、专业舞蹈团队 的演员、已经成名的具有品牌效应的杨丽萍在作品中的聚合是一种资源整合;名人品牌 和山林传媒公司的结合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来自民族的、民间的艺术、演员和现代的灯 光、舞美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资源整合;来自心底的激情演出和商业炒作是一种资源整合 ;个体的、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政府的资源、引导和支持也是一种资源的整合。可以说 这出1994年中国最成功的文化产品就是一种资源整合型的典型。资源整合不仅仅只能适 应具体的文化演出、节目产品,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创意、内容、形式到 生产加工、品牌、广告、市场运作的资源整合过程。
第四、由于经济的、城市化的、消费水平的缘故,云南、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面临着本地市场狭小,尚需要培育的缓慢过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西部地 区的文化产业应充分开拓区域外的市场,走外向型发展的模式,即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 的生产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和通过旅游业吸引大量省外、国外游客进入这些地区进行文 化消费,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共识正在成为政府目标,云南省分管旅游和文 化的副省长邵琪伟曾说:自己近几年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行整合, 使之成为云南的支柱性产业。
云南、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能否健康、和谐地发展,从大的环境角度看 ,它依赖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微观角度看,则需要认识文化产业的内在本质和特 征,充分认识自己文化资源的优势、弱点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困境,认真定 位,找准方向,走差异性竞争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的大 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